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水上救援设备专利布局分析
发布时间:2020/8/7 14:02: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今年6月以来,我国南方多地发生持续强降雨,城市内涝、洪水暴发、河堤决口等汛情频发,各地迅速开展了抢险救援工作。良好的水上救援设备能够有效缩短营救时间,提高救援成功率。目前,传统的水上救援设备,如救生艇、救生衣、救生圈等,依然是承担救援任务的主力;与此同时,一些新兴的水上救援“黑科技”,如海空营救设备、水上救援机器人、5G无人巡河船、救生腰带等,逐渐进入了公众的视野。本文主要围绕水上救援设备领域的相关专利技术进行分析,以助力科技防汛。


  全球专利申请态势


  笔者通过incopat检索平台对水上救援设备领域进行检索后发现,截止到2020年7月26日,在全球范围内共检索到相关专利申请2.2793万件(合并同族后)。早在1865年,美国人Vebon Fletcheb就针对救生艇的改进提交专利申请。1902年,法国人Tissier Louis Leon与Recordon Emile分别对救生圈与救生衣的改进提交了专利申请。由此可见,至少在100多年前,救生艇、救生衣、救生圈就作为主要的水上救援设备被人们所使用。


  数据显示,全球水上救援设备领域在1964年之前处于技术发展初期,年专利申请量基本在100件以下;1964年至1972年间,技术发展较快,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上升趋势,1972年之后,申请量有所滑落并逐渐稳定在每年200件至300件左右;2006年至2018年期间,相关专利申请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这与该期间中国相关专利申请量的显著增加有着直接关系,2018年全球相关专利申请量已达到1329件,其中中国相关专利申请956件,占比高达72%。


  从申请人地域分布来看,我国是水上救援设备领域专利申请量最大的国家,达到7647件,这与我国拥有较长的海岸线以及丰富的内河资源有着密切关系。紧随其后的国家为日本和美国,分别为3909件和3161件。我国的专利申请人主要集中在沿海、沿江等水资源较为丰富的省市,自然环境的特点使得这些地区的人们更容易在水上救援设备领域做出发明创造,其中江苏相关专利申请量最大,达到1143件。


  在全球水上救援设备领域专利申请量排名前10的申请人中,中国占据6席。从专利申请量看,古德里奇公司的相关专利申请量最多,为87件;紧随其后的是浙江海洋大学、三菱电机公司以及无锡兴泰船舶装备有限公司。相较于全球专利申请总量,单个申请人的申请量都相对较少,没有占据行业绝对主导地位的申请人。


  古德里奇公司在水上救援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集中在救生筏领域,主要涉及救生筏快速膨胀技术(公告号:US10435123B2)、从飞行器下放救生筏的技术(公告号:US10131440B2)以及救生筏的充气技术(公告号:EP1442978B1)等。浙江海洋大学的相关专利申请涉及面较广,涵盖了救生艇、救生衣、救生圈、海空营救设备、可浮封闭容器等多种救援设备,例如救生艇的快速性(公告号:CN208053558U)、救生衣的智能化(公开号:CN107571979A)等。


  新兴设备斩头露角


  继传统设备之后,新兴的救援设备也陆续登上防汛舞台,海空营救设备、水上救援机器人等多种“黑科技”的应用让防汛工作更加智慧。


  无人机不仅能通过航拍将抗洪现场的实况传送给地面接收站,还可以将救生圈等救援设备快速精准空投到被困人员手中。海空营救设备领域在全球的申请量为442件,申请量在2014年以后出现明显增长,这与无人机领域相关技术的快速发展密不可分。其中哈瓦国际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与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的相关专利申请量较多。哈瓦国际航空技术(深圳)有限公司主要针对无人机抛投救生圈的方式提交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6741733A)。深圳市易特科信息技术有限公司则更加注重直升机对落水人员的打捞方式(公开号:WO2017075876A1),并就该技术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国际专利申请。如何提高对落水人员定位的精准度是此类救援设备需要解决的难点,ZOLTAR SATELLITE ALARM SYSTEMS INC提交了一件与自定位的遥控监视系统(公开号:US5650770A)相关的专利申请,该技术利用GPS和通讯设备对落水人员进行救援。我国对落水人员定位方面的专利布局较少,但随着北斗卫星定位系统的崛起,我国势必能够在落水人员定位领域占据重要位置。


  此外,近年来,水上救援机器人频繁出现在大众视野中。这种机器人形状为U型、A型或柱形,尾部设置有动力装置,类似小型的救生艇,可由遥控控制自动航行至落水处实施救援,降低救援人员落水风险的同时提高了救援效率。涉及水上救援机器人的专利申请主要集中在2012年以后,申请人主要集中在中国,且分布较为分散。珠海云洲智能科技有限公司生产的“海豚1号”水面救援机器人已被珠海万山岛应急办公室以及粤港澳大湾区消防演练所使用,同时销往英国布莱顿海滩以及澳洲黄金海岸等国家和地区。该公司提交的多件专利申请(公开号:CN109250048A、CN109178277A等)主要涉及机器人的外形以及动力装置。浙江派尼尔科技股份有限公司则把研发重点放在提高机器人的续航能力与导航能力上(公开号:CN110641671A、CN110658541A)。上海丞士机器人有限公司以及深圳市蔚蓝方舟科技有限公司也都对水上救援机器人进行了专利布局。


  总体而言,我国在水上救援设备领域的专利申请量较大,申请人分布较为分散,且主要集中在对水上救援设备结构形式的改进。相关企业如何更好地寻求与高校合作,充分利用高校的科研资源,是现在急需解决的问题。另外,相关企业的专利申请大多集中在中国,海外专利布局相对较少,如何构建海外的专利保护网,从而为拓展海外市场奠定基础,也是我国企业面临的难题。


  在笔者看来,目前救生艇、救生衣、救生圈因其便捷性及高效性,仍被作为主流的水上救援设备,在抗洪救灾工作中占据主导地位。而科技的发展则为防汛工作提供了更加强大的后援力量,海空营救设备、水上救援机器人、5G无人巡河船、救生腰带等技术已逐渐跃入人们的眼帘,这些新兴的“黑科技”究竟在这次防汛工作中表现如何,让我们拭目以待。秦鹏宇 管文浩 作者单位: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局专利审查协作河南中心)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