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上海法院2023年受理知识产权案件6.61万余件
发布时间:2024/4/28 15:35: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426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下称上海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对外发布《2023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以及《上海知识产权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状况(2023年)》,并对外通报“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 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的工作举措”“2023年上海法院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十大案件”(下称十大案件)“2023年上海法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力度典型案件”(下称加强保护典型案件),引发了业界广泛关注。

数据显示,2023年,上海法院共受理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61万余件,审结5.9万余件,同比分别上升56.87%38.03%,收、结案数大幅增长。同时,一审服判息诉率为97%,平均结案时间79.37天,同比缩短了23天,上海法院审判质效提升明显。

提升审判质效

据上海高院相关负责人介绍,2023年,上海法院主要从以下两方面入手提升案件审判质效。

深化司法改革创新。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与上海市人民检察院、上海市公安局联合制定发布《关于办理商业秘密刑事案件若干问题的通知》,在全国率先对商业秘密刑事案件提级集中管辖。加强与行政机关、调解组织的协调配合,推动构建多层次的知识产权纠纷化解多元协作体系。坚持数字改革赋能,研发“商标侵权案件刑事犯罪线索甄别预警”等应用场景,对商标民事案件中的刑事犯罪线索进行排查,及时移送犯罪线索,畅通民刑衔接渠道。

着力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优选地。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上海知识产权法院、上海铁路运输中级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黎淑兰在发布会上介绍了上海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依法平等保护、坚持严格保护、完善涉外知识产权多元解纷机制、加强涉外知识产权审判队伍建设等相关做法。据统计,自20141228日成立以来,该院共受理涉外知识产权案件1803件,审结1649件,涉外主体涉及美国、日本、德国、韩国、法国、英国等国家。案件审理效果受多家知名外国当事人肯定。

加强保护力度

近年来,上海法院做实知识产权严格保护,以严格公正司法树立鲜明导向。“2023年,上海法院加大对恶意侵权的惩治力度,判决侵权人赔偿损失总额8.2亿元,其中惩罚性赔偿5000万元,同比上升45.2%。”上海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曹洁表示。

曹洁介绍,今年,上海法院将继续加大损害赔偿力度,确立以知识产权市场价值为导向的损害赔偿计算方法,依法适用惩罚性赔偿,显著加重侵权代价。依法运用保全措施,大力推进“快保护”,为权利人提供及时有效的司法救济。加大刑事打击力度,加强与公安、检察机关的协作配合,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整体效能。准确把握证明责任,用好证据披露、证据妨碍排除、优势证据等规则,防止增加权利人的举证负担。

发布会上,上海高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庭长刘军华介绍了典型案例评选情况。他表示,十大案件有的明晰了裁判规则,如“免费分发模式下的‘奥多比’软件著作权侵权纠纷案”,判决将权利人免费分发给最终用户的软件进行商业性使用的行为构成著作权侵权,对各大互联网软件分享平台产生警示和规范效应。有的在法律适用和裁判规则上作了有益尝试和探索,如“‘麦当劳’公共区域墙绘作品著作权侵权纠纷案”,明确了著作权保护与物权行使之间的关系。也有涉及“三体”域名抢注、“全红婵”商标抢注、假冒“玲娜贝儿”著作权犯罪等社会关注度高的案件等。而加强保护典型案件,主要是司法保护力度、效果和效率明显的案件。例如,在“‘豪德机械’商业秘密立体保护系列案”中,法院通过知识产权民事、行政、刑事“三合一”立体保护,充分体现了上海法院依法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决心和力度。

推出12项举措

2024年,上海法院将如何提档升级,助力新质生产力发展?

曹洁介绍,上海法院锚定“勇于创新、全面先行,努力打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高地”的目标定位,坚持现代化审判理念、高水平司法保护、数字改革赋能、国际化保护视野、高素质队伍建设,就全面推进知识产权审判工作现代化、护航新质生产力发展,提出12项重点举措。

曹洁表示,这12项举措紧扣科技创新是发展新质生产力的核心要素,充分发挥知识产权审判职能作用,突出对新产业、新模式、新动能发展的服务保障效能。比如,强化创新成果保护,护航经济发展新引擎。上海法院将加大对重点领域关键核心技术的知识产权司法保护,大力缩短纠纷解决周期。积极探索新型生产要素保护,支持经济发展新介质。上海法院将依法妥善处理涉数据知识产权纠纷,加强人工智能领域知识产权侵权风险的司法研判。

再比如,加强涉平台知识产权审判,服务经济发展新阵地。上海法院将合理确定平台经营者知识产权保护责任,加强平台诉源治理,推动形成“平台治理—行业解纷—法院诉讼”的平台知识产权纠纷治理体系。加强文创产业司法保护,守护经济发展新生态。上海法院将依法确认和保护文创产业新业态、新模式下新类型权益,服务优秀传统文化、传统知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传播与保护,等等。(姜旭)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