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2014年中国专利审查工作纪实(下)
发布时间:2015/2/15 9:19: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GUI纳入专利保护激发产业创新活力

近年来,图形用户界面(GUI)已经从传统的计算机设备扩展到智能手机、平板电脑、智能电视等设备中。智能终端厂商不仅越来越重视产品的外观设计,而且对产品的操作和软件界面不断进行优化和创新,图形用户界面设计已逐渐成为竞争的核心要素,社会各界对图形用户界面保护的呼声愈发强烈。

顺应这一发展趋势和社会需求,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对《专利审查指南》进行了修改,将图形用户界面纳入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这对于激发创新活力、推动产业发展发挥了重要作用。

顺应趋势  GUI纳入专利保护

随着电子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电脑、手机、数码相机等电子信息产品已被广泛应用并相互融合,随之而来的是产品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的迅速发展。与此同时,我国企业也不断加大在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方面的人员、资金投入,不断提升创新能力,对图形用户界面设计给予知识产权保护成为众望所归。

事实上,从国际层面看,对图形用户界面进行保护也已成为国际趋势。1996年美国颁布《计算机图形符号审查基准》,开始授予显示在屏幕上的用户界面外观设计专利权。2001年,欧盟颁布了《欧洲共同体外观设计保护条例》,2003年,韩国修订了《外观设计审查标准》,这些条例和标准均为图形用户界面的专利保护提供了法律支持。

在这一背景下,2014312日,国家知识产权局作出《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修改〈专利审查指南〉的决定(第八十六号)》,删除了将包括图形用户界面的产品的外观设计排除在专利保护之外的相关规定,将不授予专利权的情形限定为游戏界面以及与人机交互无关或者与实现产品功能无关的产品显示装置所显示的图案,例如电子屏幕壁纸、开关机画面、网站网页的图文排版。从201451日起,包括图形用户界面产品的外观设计被纳入我国外观设计专利保护范围。

图形用户界面保护客体的放开,受到了社会的广泛关注,创新主体申请该类专利的热情也很高,仅201451日当天提交的GUI专利申请数量就超过1400件。此后,GUI类专利申请数量不断增长,截至201412月,GUI类专利申请数量已达到5400余件。

激发创新  推动产业快速发展

由于此前我国涉及图形用户界面的外观设计不能授予外观设计专利权,相关创新主体只能通过以著作权、商标权等形式对满足条件的一部分图形用户界面设计或其设计的一部分予以有限保护。

“通过《专利审查指南》的修改,为相关创新主体提供了以外观设计专利形式保护图形用户界面的法律途径,这对有效保护涉及图形用户界面的知识产权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对于智能家电、电子信息、数码影像等广泛使用图形用户界面的企业或产业,有了有力保护其创新设计的法律保障,这将会进一步激励企业加大创新投入、促进自主创新、提升市场竞争力,为产业发展带来积极影响。”一位业内人士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表示。

记者在采访中也了解到,由于前期申请人和代理人对此项制度和申请相关规定缺乏了解,申请中出现了一些问题,例如GUI设计未清楚表达、多状态GUI设计选择申请保护形式不当等。针对上述问题,为提高社会公众、申请人和代理机构对GUI的认识和了解,国家知识产权局就反馈的热点问题积极调研百度、联想、奇虎360等相关企业,并在全国开展了二十余期与GUI相关的培训及讲座。在审查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外观设计审查部也针对GUI类申请建立了及时反应机制,随时监督GUI类申请的审查运行情况,定期召开交流研讨会,及时研讨GUI类外观设计在申请和审查过程中存在的疑难问题,确保审查质量。

据悉,2015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将继续加大宣传力度,并就实践中出现的问题与申请人、企业和代理机构开展深入交流,进一步加强对GUI设计的保护力度,提升相关专利申请质量。(记者 吴艳)

 

加强学术研究助力审查综合能力提升

从审查业务到专利分析,从法律法规到宏观政策,70多项各类课题见证了学术研究的有效开展;6期学术论坛、15场技术说明会、2600余名审查员参与,一场场讲座搭建了业务知识传播和学术成果分享的平台;2本杂志、12册专利分析报告,一本本刊物承载了审查员孜孜不倦的学术梦想……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学术委员会(下称学术委员会)在学术研究方面成果丰硕,着力解决专利领域的诸多热点和难点问题,不仅有效提升了审查员的专利审查综合能力,还不断推动着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创新发展。

课题研究  学以致用

开展课题研究的目的就是“研以致用”,学术委员会开展的课题研究不仅解决了许多审查业务中的热点、难点问题,还为企业制定重大决策提供参考。

2014年,学术委员会共完成了13项重大专项课题的申报、立项和过程管理工作,课题内容涉及审查业务“十三五规划”基础研究、审查业务热点难点问题研究、提升专利审查综合能力研究和审查标准研究等方面;40项一般课题的申报、立项和过程管理工作;10项“青春求索”课题的立项、中期评审和结题评审工作;10项专利分析普及推广项目课题的立项、中期评审和结题评审工作。

学术委员会在加强课题研究的同时,还非常注重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2014年,学术委员会共举办了6期中国专利学术论坛,内容主要涉及技术综述撰写、创造性评判、学术研究方法、专利的产生和保护,以及从司法审判角度审视专利审查标准等主题,论坛共吸引了近1700名审查员参加,有力促进了审查经验的传承与创新,增强了学术研究成果的推广与应用,为实现优质高效的专利审查提供了有力支撑。

对于如何提高技术说明会与实审部门业务需求的关联度,学术委员会也进行了充分的调研规划。2014年,学术委员会根据各部门需求,共举办了15场技术说明会,涉及12个不同专业领域,共有900余名审查员参加,取得了良好反响。

为了使学术研究成果切实服务于社会经济和产业发展,学术委员会将专利分析成果在北京、广东、浙江等20多个省市进行宣讲,同时积极开展专利分析方法培训。其中,配合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工作在西安、南通等40个示范城市举办了51场专利分析实战班,针对合作单位开展了4场专利分析培训,共计培养专利分析初级人才3500余人。

出版刊物  推广成果

为宣传学术研究成果、加强业务交流,2014年,学术委员会继续编辑、出版了《产业专利分析报告》、《审查业务通讯》和《学术观察》等刊物。

2014年,学术委员会推出了第17册至28册《产业专利分析报告》系列丛书,受到社会各界和相关行业的广泛关注,有效提升了专利分析的普及度和影响力;继续出版《审查业务通讯》,沿用局领军人才审稿和《审查业务通讯》编辑部审稿相结合的审稿模式,使稿件质量持续提高,同时增设“成果撷萃”栏目,有效促进了课题研究成果的推广和应用,2014年,《审查业务通讯》共出版12期,刊发稿件129篇,约136万字,为审查员搭建了良好的业务交流平台。

《学术观察》是学术委员会推出的另一刊物,该刊物主要刊登专题性翻译资料,关注国内外专利审查中的重大或共性问题。2014年,学术委员会共出版《学术观察》11期,约117万字,内容包括《欧洲专利体系质量研究(2011年版)》《欧洲专利局审查指南优先权、新颖性、创造性部分及判例法》和《美国创新法案及其评论》等。(记者冯飞)

 

加强信息化建设促进专利事业发展

随着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世界各国和地区的专利审查机构都将信息化作为普及专利知识、提高审查效率、促进专利信息利用和扩大国际影响力的手段,专利信息化服务也呈现出更加人性化、更加方便快捷的特点。2014年,国家知识产权局进一步加快信息化建设,取得了一系列新成果:中国PCT国际专利申请国际阶段审查和流程管理系统(简称CE-PCT系统)正式上线运行、专利数据服务试验系统开通、中国专利查询系统和E系统进一步完善,为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不断提升审查电子化水平

为了提升我国PCT业务的受理水平和对外服务质量,2014331日,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设计开发的CE-PCT系统正式上线。2014818日,CE-PCT离线客户端及电子申请网站也上线运行,申请人可以通过离线客户端及电子申请网站提交PCT国际阶段申请文件。同时,PCT国际阶段申请用户还可以通过电子申请网站缴纳国际阶段相关费用。

CE-PCT系统由国家知识产权局自主开发,是一个集PCT新申请和中间文件提交、案件管理、信息查询、通知书接收、网上支付于一体的PCT全流程业务系统。它集PCT-SAFE和电子申请CPC系统的优点于一身,解决了PCT-SAFE不能受理电子中间文件的弊端,并且使用CE-PCT客户端提交申请仍然能享受同PCT-SAFE一样的费用减免优惠,同时还支持网上缴费,满足了我国PCT申请的各种业务需求。自上线运行以来,已有部分用户或机构通过该系统向国家知识产权局办理PCT申请相关业务。自20151月起,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面向全国PCT申请人、中介服务机构等广泛开展CE-PCT系统的推广工作,2015年计划在全国举办10期推广活动暨培训班。

与此同时,国家知识产权局不断对E系统进行优化,继续开展电子申请的宣传培训工作,参与地方代办处职能拓展,适时开展电子申请宣讲和培训,积极推进网上缴费业务。通过多方面的努力,截至201412月,全国年专利电子申请率达89.62%,年专利代理机构电子申请率达99.67%

积极助力专利信息的利用

为扩大知识产权基础信息资源共享范围,满足广大社会公众获得国内外专利基础数据的需求,国家知识产权局建设了专利数据服务试验系统,并于20141210日起正式开通。

该系统面向社会公众免费提供国内外专利基础数据30个自然日内的更新数据的FTP下载服务,目前主要包括中国、美国、欧洲、日本和韩国的各类专利基础数据资源共计20种。用户在专利数据服务试验系统中进行注册登陆后,选择所需的数据资源,打印并签署《数据使用协议》后,即可进行专利基础数据的下载。

长期以来,我国企业的专利信息运用水平一直较低,这不仅造成创新主体的研发效率低,也让有意“走出去”的国内企业频频触碰国外竞争对手的专利“红线”。专利数据服务试验系统开通、向社会公众免费开放五局专利信息资源的消息一出,立刻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广泛关注,尤其受到创新主体的欢迎。有关专家表示,此次免费开放专利数据,将有效减少企业在专利信息检索方面的成本支出,提高企业运用专利信息的积极性,帮助国内企业在研发过程中看清方向,避免进入专利雷区,规避侵权风险。

另外,对于2012426日正式上线运行的中国专利查询系统,国家知识产权局也不断进行优化,以满足广大申请人、专利权人、代理机构和社会公众对专利申请的查询需求,进一步提升专利审查服务社会的能力。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41115日,中国专利查询系统累计访问量已达575.5055万人次,其中,2014年的访问量已达305.3925万人次,日均访问量达1.1227万人次。(记者 吴艳)

 

 

(编辑:白逸群)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