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把中国创新的共享单车骑到全世界
发布时间:2017/4/18 10:33:00    新闻来源:科技日报

    过去一年,共享单车风生水起。各色共享单车在国内各大城市“攻城略地”,如雨后春笋般涌现在城市的大街小巷,就连买菜大妈都用app扫码解锁骑行。据统计,至今共享单车约有20多种。

 

  比起占据共享单车市场份额“数一数二”的摩拜与ofo,小蓝单车(英文名Bluegogo)算是后起之秀。自去年11月于深圳首发以来,4个多月时间,小蓝单车先后落地了深圳、广州、南京、北京等城市。而运营4个月,全国累计用户数776万……迅速抢占了共享单车市场第三名份额。今年3月底李克强总理访问澳大利亚时,来自中国的小蓝单车(Bluegogo)向悉尼市政府提交了一份商业案例并受到青睐。

 

  ——消费选择——

 

  好车不怕入场晚

 

  “当前共享单车火热是由多种因素促成的,拥堵的交通和健康消费理念的升级,以及城市道路建设致使骑行友好度提高,再加上移动互联网的技术支撑,致使人们短途出行时,更愿意选择共享单车。”Bluegogo首席战略执行官(CSO)陈怀远对科技日报记者说。

 

  不难看出,共享单车新经济正是由技术、互联网和4.15亿“千禧一代”的消费选择而蓬勃发展。像其他共享单车品牌公司一样, Bluegogo也是一家新型的创业型互联网公司——天津鹿鼎科技有限公司的城市共享单车产品。它由与数家自行车公司形成战略联盟野兽骑行设计研发。

 

  出行的难易,几乎关乎所有人。如果说网络约车解决了3公里外的出行,那么3公里内的出行市场高频且足够大,是一块极其诱人的蛋糕。但门槛还是有的,就像当年滴滴和快的大量烧钱圈用户一样,没有足够的钱,无法做共享单车的创新。

 

  2016年3月,野兽骑行获得由新动金鼎基金领投的3000万元A+轮融资后,推出了搭载有智能中控的碳纤维和铝合金运动自行车。2016年11月,野兽骑行宣布完成1.5亿元B轮融资,并孵化共享单车独立品牌独立品牌Bluegogo,开始全面开拓共享单车市场。

 

  尽管小蓝单车入场较晚,却不停地在刷新行业纪录。小蓝单车副总裁胡宇沸披露一组数据:运营4个月,共计投放47.3万车辆,骑行次数达到6313万次,骑行距离超1.6亿公里。以深圳为例,小蓝单车的日均骑行数达到8次,运营效率达到了其他竞争产品的1.4倍和2.9倍。

 

  “很多人讲小蓝单车是后来者居上,其实我们做产品并不晚,只是我们花了更多的时间做那把锁和自行车。”陈怀远说。小蓝单车联合创始人兼CEO李刚同样坚信,在这场战役中,暂时领先并不算赢,产品将成为共享单车行业拐点。

 

  ——高效运营——

 

  要技术也要效率

 

  单车投放密度取决于背后供应链强弱,其中产能是影响供应链最重要的因素。而自行车是传统行业,平均年产能约有2000万台,想要产能突然翻倍很难。

 

  尽管小蓝单车投放量增长很快,但他们仍不满足现状,他们认为精准定位用户、整合营销资源、走出与众不同的模式才是最迫切的。

 

  “除推出免费骑行卡以及与蚂蚁金服旗下的芝麻信用达成战略合作开启‘信用解锁’时代之外,小蓝单车在优化用户体验方面做了大量工作。”陈怀远介绍。

 

  “过去GPS定位会漂移,可能有10—15米误差,而小蓝单车首次将误差减少到0.5米以内,即便在楼宇集中地,也能在3米内找到车。”陈怀远告诉记者,“小蓝有更细致的亚米级的定位技术,这是将超精准测绘技术首次用在消费电子上。”

 

  此外,单车拼的是使用效率。如何提高一辆共享单车使用的频次,是共享单车盈利的关键。早高峰时期一个热门地点最快10秒就会有一辆车被骑走,但是同时大量的车又会出现在办公楼的楼下,这就是共享单车的“潮汐效应”。

 

  为实现小蓝单车的高频租借,Bluegogo推出了天眼系统,能实时看到整个城市的车辆流转情况,并通过算法,准确合理地进行指挥调度。陈怀远介绍,运营人员把北京按照供需热力划分了732个区块、5124个潮汐点进行实时监控,比如天眼系统判断出某写字楼附近的潮汐流量,大约在15分钟后有300人需要用车,就会通知地面的调度人员,就近取车送到该写字楼附近。

 

  基于此,小蓝单车在早晚高峰同一地方的车辆流转次数,最高达到7次以上。“我们相信真正有效率的运营,并非一味的在城市的每个角落盲目地堆砌车辆,而是让有限的车释放出更多的城市运力,用竞争对手1/3的车做到一样的效果。” 陈怀远说。

 

  ——走向海外——

 

  打铁还需自身硬

 

  当下,不少中国互联网创业公司,在国外几乎都能找到一个“对标”,以致于在创投圈曾有一个热门词汇——Copy to China,指复制国外成熟的创业模式到中国。

 

  然而,共享单车企业却反其道而行之,纷纷走出国门,在更加广阔的海外市场开展运营。去年年底以来,摩拜、Bluegogo等中国共享单车企业相继在新加坡、美国、英国等地落地运营,受到许多外国用户青睐。这意味着中国企业从创新跟随者“逆袭”成了前沿的创新者。

 

  就如悉尼市长克罗芙·摩尔拿到小蓝单车的商业案例后表示:“我们将全力支持自行车共享的理念,相信此举措也会很好地服务光临悉尼市的游客。”

 

  “共享单车吸引老外,是因为能帮他们解决一些混乱交通局面。事实上,全球的任何一个城市都不能保证公共交通能够满足用户需求,一旦开车多还是造成拥堵,并增加整个城市碳排放。而在单车投放过程中,也不需做市场调研,用户看到便利的自行车,自然会选择使用。”陈怀远说。

 

  众所周知,中国是自行车制造大国,是什么原因使中国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来运营共享单车呢?陈怀远认为,在共享单车行业有两个标准,一要有自行车基因,才能做共享单车;二要具备智能硬件基因,才能做电子锁。

 

  陈怀远介绍,Bluegogo在深圳有50人的智能硬件团队,凭借多年做手机方案的经验,用时3个月研发小蓝单车的智能锁。在此期间,明显能看到他们创新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优于海外。这说明了中国企业在硬件和软件的整体能力正逐渐超过海外。

 

  “我建议今天的创业者,不要过于关注海外在做什么,因为复制到中国不一定会成功。我们应该更多地关注本土创新,而后去影响海外,而且Bluegogo的实践证明,本土的创新能力要比海外更强,中国企业有能力创造一个全新的商业模式和好产品,给国外作借鉴。因此,我们要增加自信。”陈怀远说。

 

  另外,小蓝单车成功在国外投放的重要原因之一,是因为符合欧美国家的质量检验检测系统标准。比如自行车的主体车架的管壁厚度,国标是2.2mm,欧标是2.4 mm,而小蓝单车的管壁厚度是2.6mm。“打铁还需自身硬,今天的创业者首先要踏踏实实做好产品,因为产品是市场的拐点,最后的赢家一定是产品最好的那个。”陈怀远补充道。(记者姜靖)

 

  观点评说

 

  尽管国外的自行车也很普及,但共享单车模式确实是中国近几年比较少有,且能引领世界潮流的一种创新模式。

 

  共享单车的蓬勃发展并不偶然,归根结底它就是移动互联网加自行车租赁。过往自行车租赁市场也很常见,但遇到互联网,仿佛如虎添翼。特别近两年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培养了人们移动支付的习惯,并且吸引了各个年龄阶段的用户,奠定了良好的群众基础。再加上出行关乎所有人,尤其在北上广深等城市,出了地铁公交站台的最后一公里,城市交通末梢的毛细血管问题,一直没能很好地解决,而共享单车满足了大家的需求。

 

  对今天的创业者来说,可以从共享单车的模式中汲取经验,在互联网科技与民生问题中,寻找新的创业契合点。比如教育、医疗领域可能还有不少痛点,也可能存在商机,这就需要创业者深入挖掘,只要解决老百姓生活需求中痛点问题的项目,就会受欢迎。(中国科学技术发展战略研究院副研究员 何光喜)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