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架起企业通往世界的金色桥梁
发布时间:2017/5/23 9:5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苹果、微软、阿迪达斯、奔驰、宝马、可口可乐……这些光彩亮丽的品牌,都曾借助了《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下称《马德里协定》)的支持,才扎根在了一块块陌生的土地上。如今,华为、中兴通讯等中国品牌也借马德里体系之便,将品牌拓展到了许多国家和地区。

 

  走过百年历程,截至目前,由《马德里协定》和《商标国际注册马德里协定有关议定书》(下称《马德里议定书》)为主构建的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所涵盖的114个国家,代表了全球贸易额的80%左右。目前有效的马德里国际注册商标已达125万件。马德里体系为全球经济和贸易发展作出了重要贡献,成为各国企业走向世界的重要桥梁和助推器。

 

  体系带来的便利

 

  1891414日,《马德里协定》诞生,成为《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项下的第一个专门协定。198974日,中国就在马德里联盟大会上递交了加入书,并于同年104日正式成为《马德里协定》第28个成员国。《马德里协定》也成为我国改革开放以来较早加入的程序性知识产权国际条约。1995121日,中国又加入《马德里议定书》,并成为《马德里议定书》的第4个缔约方。

 

  199641日,《马德里议定书》以及新制定的《马德里协定及其有关议定书的共同实施细则》(下称《马德里实施细则》)正式生效运行。两个条约和一个共同实施细则的并轨运行,为商标申请人办理境外商标注册提供了统一的平台、流程、语言,使申请人能在最短时间内以最低成本在所需国家获得商标保护。

 

  对国内企业而言,《马德里协定》为商标申请人提供了低成本、高效率、易操作的商标国际注册途径,具有使用一种语言、提交一次申请、缴纳一次费用的特点。按照马德里体系的商标注册程序,中国企业只需通过国家工商总局商标局国际处向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国际局提出商标注册申请和缴费,就能够在规定的时间(1年或1年半)内在其他缔约方取得商标专用权。

 

  迄今为止,马德里体系一直是全球应用最广的商标注册体系。据测算,如果中国企业逐一去马德里体系缔约方注册一类商标,至少要花费100万元。而通过马德里体系注册,费用大致为10万元。按照现有马德里体系有效注册商标数量计算,与传统的逐一国家单个注册相比,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至今已为我国企业实际节约了至少十几亿元费用。

 

  统计数据显示,2016年,中国申请人提交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申请共计3014件(将1件商标到多个国家申请),比上一年增长29.8%,在马德里联盟中排名第五位。年度申请量首次超过3000件,排名首次进入前五位。截至2016年年底,中国马德里商标累计有效注册量已达2.227万件,显示出马德里体系在中国的蓬勃发展和生机活力。

 

  企业出海的依托

 

  20094月,北京老字号王致和历时820天,终于打赢了中国老字号海外维权第一案王致和的胜出虽不轻松,但至少如愿以偿。而狗不理商标在日本被抢注一案至今悬而未决,代价是狗不理失去了日本市场。在国外被抢注商标的还有六必居”“同仁堂”“桂发祥等。著名的五星啤酒因在北美被抢注,正宗产品在北美只好用九星商标销售。

 

  数据显示,从上世纪80年代至今,总共发生了2000多起中国出口商品的商标在海外被抢注的案例,每年造成无形资产损失达到数亿元。

 

  马德里商标注册体系是企业防止商标被抢注的一柄利器,一定要高度重视,再不能置若罔闻。有关专家对此呼吁。

 

  如今,受益于马德里体系,联想、海尔、长虹、华为等一批中国名牌产品走出国门,敲开了国际市场的大门。中国产品要走出国门,商标是企业必需的一张名片。只有借助马德里体系这样的国际条约的帮助,先行进行商标布局,商品才能在海外安全销售,企业的产品和营销活动才能在国外受到法律保护。

 

  在中国国内,对商标的重视程度逐年递增,对马德里体系的运用也在逐步加强。截至2016年,中国商标累计申请量超过2000万件,累计注册量和有效注册量各超过1000万件,实现了三个超千万。按照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数据,中国年度商标注册申请量占到全世界的1/3。中国每万户市场主体有效商标拥有量逐年增加。

 

  目前,世界上12个与商标有关的国际条约,中国已经加入了6个,中国的商标保护已经具有国际化特点,但与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中国企业在世界品牌500排行榜上入选品牌不多,与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的地位还不相称,中国品牌的国际影响力和竞争力还有待增强。

 

  经过125年的发展,马德里商标国际注册体系不断繁荣,成员国数量不断扩大,商标申请和注册量不断增长,全球影响力不断提升,已经成为国际交流与合作的重要平台。在当今世界创新加速、经济复苏的大背景下,加强商标等知识产权的保护与运用,作用不言而喻。有日益完善的制度护航,中国品牌必将在更为广阔的空间中放射出更加耀眼的光芒。(本报记者 赵建国)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