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让创新之花再结硕果
发布时间:2018/3/20 7:26:00    新闻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近日,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首次启动“中科院专利拍卖”活动。此次专利拍卖活动将采取线上和线下相结合,网上竞价和拍卖举牌联动等方式进行,拟向社会拍卖932件专利。

  据了解,此次拍卖的专利涉及健康、新材料、现代农业、智能制造等多个国家重点支持的战略性新兴产业,受到了业内的广泛关注。有专家表示,技术成果转移转化一直是我国科技市场化发展的瓶颈,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科技成果研发诞生的重要基地,此次将诸多科技成果以拍卖的形式受让转移,无疑是对科技成果产业化的一次大胆尝试。希望企业通过参与此次拍卖活动,能够加速创新成果实现落地转化,使待字闺中的创新之花再结硕果。

  探索成果转化路径

  近年来,中国科学院持续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以实现科技与经济的深度融合为发展目标,进行了一系列科技成果转化的有益探索。此次,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在普惠计划全国路演,产业调研和企业调研的基础上,于2017年底启动全院首次专利拍卖,希望通过“拍卖”这一科技成果转化公开定价的方式,释放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储量。据不完全统计,截至2016年底,中国科学院拥有专利约3.6万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约3万余件,国外专利827件。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专利拍卖活动共吸引了57家中国科学院院属机构参与,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结合各所专利特点,制定了“中国科学院专利估值模型”,根据专利的先进性、技术支撑度及市场关联度三个维度进行专利的估值评价,生成拟拍卖专利的起拍价。

  那么,中国科学院为何要启动此次专利拍卖活动呢?其真正的目的是什么?对此,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院长陶鑫良告诉记者:“多年来,科技成果转化难一直是我国科技进步进程中的限制性环节之一。而此次中国科学院精心组织专利拍卖活动,就是想尝试通过拍卖路径来突破科技成果转移转化难的瓶颈环节,使拍卖模式成为科技成果有效转化为生产力的催化剂。”陶鑫良表示,上世纪90年代,四川等地在技术市场领域初步尝试了“技术成果拍卖”,但一直未有明显进展。中国科学院作为我国最大的科技成果研发基地,不仅孕育了大量的基础性研究成果,还研发出大量的应用型技术成果,这次尝试采用专利拍卖的运营模式,有望为中国科学院的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探寻落地生根、开花结果的肥沃土壤及新的平台。

  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据了解,此次拍卖的专利涉及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对此,北京大学知识产权学院教授杨明表示,这些专利处于前沿技术产业,对于当下相关产业的发展意义重大。此次拍卖的众多专利中,既有促进移动通信、大数据等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专利,也有事关国计民生的生物医药等领域的创新技术成果。同时,中国科学院作为国家级科研机构,推动科技成果的转化也是符合国家相关政策导向的。

  中国科学院知识产权运营管理中心主任隋雪青介绍:“专利拍卖作为一种新型的创新成果转移转化模式,其与传统的专利双边谈判相比,具有覆盖面广、公平竞价等特点,能有效降低专利交易的时间和成本。目前,专利拍卖已成为国际上专利交易的一种新模式。”中国科学院此次组织的专利拍卖活动有利于让科研院所拥有的专利成果尽快走入市场环节,实现专利价值,更好地服务产业创新发展。对参与拍卖的企业而言,其不仅能快速获得相关技术,还可以了解到当前我国乃至全球技术发展趋势,并加深与相关领域科学家的交流,为企业后续技术研发提供助力。

  随着此次专利拍卖活动的快速推进,全国各个省区的院属机构也都积极参与其中。山东、江苏、浙江、上海、深圳等地陆续迎来此次专利拍卖宣讲会,诸多高价值专利随之亮相。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此次拍卖活动是中国科学院统筹全院力量,持续推进“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加强科技成果供给侧结构改革,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努力实现科技与经济深度融合,为加快新旧动能转换提供重要科技支撑的有力举措。

  “作为我国科学技术制高点和科技成果策源地的中国科学院,如今在其‘促进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专项行动’中推出这次专利成果拍卖活动,是探寻专利成果转化新路径的一次有益尝试。‘条条大路通罗马’,希望在促进我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的历史进程中,相关高校及科研院所努力探寻和切实开辟出更多的康庄大道。”陶鑫良表示。(本报记者 李俊霖)

  (编辑:石焱)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