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农科新政 文化强省 彰显山西新特色
发布时间:2013/2/28 16:39:00    新闻来源:山西日报

    农业篇

 

  山河形胜,天赋异禀。三晋农业以特为先,黄河东畔,粮果丰盈;太行之西,五谷杂呈。今时今日,丰富的物产已非单纯的自足养民,更要强农富民,这是时代赋予农业的新使命。省委、省政府顺势而为,将“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定位为加快本省特色现代农业的切入点和总抓手,作为一项战略推进。

 

  “十二五”期间,农民收入翻番被确定为“三农”工作的核心任务,以“一村一品”“一县一业”为核心的特色现代农业就是促进农民增收的内在动力。过去的一年,各方协力、上下同心,山西省“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全面推进,现代农业特色彰显,气象一新。一条挖掘农业内部潜力、推动农民收入倍增的道路越发清晰。

 

  去年,山西省制定出台实现农民收入翻番的《决定》。纲举目张,围绕《决定》,相关配套措施相继推行,特色现代农业扶持政策渐成体系。随着201210项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的出台,相关政策累计已达50项,补贴范围之广、含金量之高、受益农民之多均前所未有。全年 “三农”投入达907亿元,增长30%,资金总量、增幅均为历年之最。

 

  政策效应还需实践检验。这一年,“一村一品”“一县一业”这一抓手到底抓住了什么,特色现代农业究竟推进几何?

 

  2012年,农田灌溉面积达到1900多万亩,主要农产品全面增产,粮食产量更是可圈可点,以127.4亿公斤再创新高。

 

  2012年,农业产业结构调整深入推进,大同、晋中、运城三大现代农业示范区加快建设,累计建设各类园区600个、投资近100亿元。

 

  2012年,4000个“一村一品”专业村和60个“一县一业”基地县初具规模,设施农业、观光农业占比不断提高。

 

  2012年,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日盛一日,去年行业销售收入超过800亿元,增幅逾30%

 

  ……

 

  这一切,换来三晋笑颜,更为来日再战铺设了坚实的台阶。

 

  打开2013年“三农”工作新局面,还须咬定农民收入翻番这一核心任务。实现农民收入翻番,还须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而农业的提质升档关键还在彰显特色,持续推动农业的现代化。

 

  政策层面,重在发挥其引导、激励和撬动的功效。新年伊始,研究出台一批新的扶持政策尤为必要。既要审时度势又要查缺补漏,既要加大投入又要明确导向,切合实际且切中要害的政策才能真正强农惠农富农。

 

  具体实施,首先在于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水利工程、科技创新、农业机械等都是农业的利器,都是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重要表征。只有不断加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才能完成确保粮食稳定增产、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的硬任务。

 

  促进山西省特色现代农业再上新台阶,关键则在扎实抓好几项骨干工程。现代农业示范区和雁门关生态畜牧经济区建设,粮食、杂粮、畜牧、设施农业、水果、中药材、酿造等七大产业振兴和翻番工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513”工程,这些都是山西省特色农业现代化的标志性工程,都是推进山西省农业特色优势向市场优势转化的长期工程。

 

  无论政策制定还是工作推进,落脚点都在引导、扶持、帮助农民增收。继续加快推进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充分挖掘农业内部增收潜力,优化种养结构,提高农民家庭经营水平,就是引导农民靠增产增收、靠提质增收;继续出台完善各类强农惠农富农政策,扩大农业补贴范围,深化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完善征地补偿机制,使转移性收入、财产性收入成为农民增收的新亮点,就是扶持农民靠补贴增收、靠财产增收;已经取得成效的干部下乡住村包村活动则是帮助农民增收,多渠道、多方式帮助农民发展特色产业、开拓增收门路、加快增收致富步伐是每一位干部的责任。

 

  2012年绘就的宏图美卷尚在眼前,这也是2013年把工作继续推进的台阶。新的一年,或许迎来触手可及的机遇,或许迎来未知祸福的挑战,但无论艰难顺畅,无论坎坷平坦,我们一以贯之的必是昂然向上的士气和已经抱定的必胜信念。上下同心,勠力思进,2013将是全省特色现代农业继续深入推进的一年。(记者 段伟华)

 

    文化篇

 

现实在憧憬中悄然前行,历史却在回顾中彰显意义。

 

  从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对文化强省建设作出全面部署,到文化体制改革完成阶段性任务;从蒲剧《山村母亲》捧回全国保留剧目大奖,晋剧《大红灯笼》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到建成惠及3570万人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从电影《咆哮无声》在全国各大院线同期上映,舞剧《粉墨春秋》出击海外市场,到文化产业继续保持高速增长……2012年,山西,一个自信、开放、富有创造活力的文化大省的形象更为生动。

 

  “一切妨碍发展的思想观念都要坚决冲破,一切束缚发展的做法和规定都要坚决改变,一切影响发展的体制弊端都要坚决革除。”2012年全省537家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完成转企改制,核销事业编制15100余人,文化体制改革阶段性任务完成,山西走在全国前列。

 

  经过改革的洗礼,文化气象为之一新,佳作迭出,活力倍增,管理创新。晋剧《大红灯笼》进入国家舞台艺术精品工程,蒲剧《山村母亲》捧回全国保留剧目大奖,说唱剧《解放》荣获中宣部“五个一工程”奖。这些精品力作提高了山西的影响力,提升了三晋文化软实力。

 

  文化像阳光和空气一样,人民群众须臾不可或缺。党的十八大前夕,全省农家书屋等文化惠民工程基本实现全覆盖,31个博物馆、126家图书馆、131家文化馆和所有乡镇文化站免费开放,送电影下乡、送戏进社区等文化惠民活动遍布城乡。

 

  在实践中,山西省创造性地实施“五大战略”引领发展,“五大产业区”统筹发展,“五个一工程”联动发展的战略,文化产业发展势头强劲,年均增长速度继续保持25%以上,文化产业已经成为经济增长新亮点。文化产业驱动力指数稳居全国前列。

 

  增强文化自信,提升文化自觉,实现文化自为。继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之后,党的十八大再次强调,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把文化建设的重要性提到新的高度。联系山西实际,深入贯彻党的十八大关于文化建设的新部署新要求,2013年,山西省开始全力推进文化强省建设“八大工程”,在新起点上,兴起文化建设新高潮。

 

  科学理论武装工程。深入推进理论学习、理论宣传和理论研究三项工程,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教育人民,进一步打牢全省人民团结奋斗的思想基础。

 

  核心价值培育工程。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和践行“信义、坚韧、创新、图强”的山西精神,提高公民道德素质,为山西省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提供强大精神力量。

 

  主流舆论壮大工程。围绕中央和省委的重大决策、重要活动和重点工作,深化正面宣传,加强舆论引导,改善网络舆论生态,唱响科学发展、转型跨越主旋律。

 

  公共文化服务工程。按照公益性、基本性、均等性、便利性的要求,推进公共文化设施建设,提高公共文化服务能力,加强文化遗产保护利用,保障和改善文化民生。

 

  文化精品创作工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创作导向,创作更好更多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思想性、艺术性、观赏性相统一的文化精品,不断丰富人民精神文化生活。

 

  文化产业振兴工程。优化布局,调整结构,壮大实力,提高效益,推动山西省文化产业跨越式发展。大力培育骨干文化企业,发挥大项目带动作用,加快金融发展步伐,发展新兴文化业态。

 

  文化改革深化工程。改革永无止境,加强顶层设计和总体规划,不断创新体制机制,继续推动政府职能转变,推动转企改制单位建立现代企业制度,推动国有文化资产管理体制改革。

 

  人才队伍建设工程。加大人才培养和引进力度,完善文化人才政策,为文化强省建设提供人才支撑。以培育“四个一批”人才为重点,实施高层文化人才和文化名家工程。

 

空谈误国,实干兴邦。2012年的实践证明:山西文化的绚烂之花只能靠辛勤的汗水去浇灌。2013年,我们带着美好的希望出发,山西文化建设前景灿烂辉煌。

 

 

(编辑:肖悦 实习编辑:白逸群)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