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超级稻筑梦粮安天下
发布时间:2014/10/15 8:52:00    新闻来源:本网综合

 

 

亩产过吨:

 

农业部长向袁隆平致贺信:超级稻维护全球粮食安全

中国新闻网

 

 

  中新网1011 据农业部网站消息,农业部部长韩长赋10日向袁隆平院士致贺信,祝贺其领衔的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亩产创造新纪录。以下为贺信全文:

 

  尊敬的袁隆平院士:

 

  欣闻由农业部立项支持、您领衔的超级稻第四期攻关项目实现重大突破,百亩方亩产达到创纪录的1026.7公斤!这是您率领一大批农业科技工作者共同努力和长期奋斗的结果,是对我国乃至世界农业科技事业作出的巨大贡献。谨向您致以热烈祝贺和诚挚问候!

 

  超级稻亩产超过1000公斤,不仅标志着我国杂交水稻研究又一次登上世界巅峰,表明中国人有能力有信心依靠自己的力量解决国家粮食安全问题,也将对维护全球粮食安全产生重要而深远的影响。

 

  科技创新永无止境,希望您带领您的科研团队,继续发扬心系民生、献身科学、开拓创新、勇于探索的光荣传统,继续坚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相结合的超级稻攻关策略,艰苦奋斗,再接再厉,在杂交水稻研发方面不断取得新进展,为实施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确保国家粮食安全作出新的更大贡献!

 

  最后,祝您身体健康长寿,事业再创辉煌!

 

 

梦是如何实现的:

 

 

袁隆平院士详解超级稻亩产缘何能超1000公斤

农民日报

 

 

  “百亩片平均亩产达1026.7公斤,再创世界纪录!”

 

  1010,湖南省溆浦县横板桥乡红星村,在农业部组织的第四期超级稻高产攻关基地 测产现场,这样的喜讯让84岁的袁隆平院士难掩激动之情。

 

  两天之后,在湖南省杂交水稻研究中心,一见到记者,袁隆平领着记者直往田间走:“ 走,到试验田去看看!这边也要验收了。”

 

  “登上了1000公斤的新高峰,我可以向总书记和全国人民报喜了,下一步,我要向每公 16吨目标(每亩1067公斤)攻关。”自称“80后”的袁隆平斗志高扬。

 

  2013428,习近平总书记与全国劳动模范共话“中国梦”。当时,袁隆平拿出两 张超级杂交稻照片递给总书记说:“我有两个梦,一个是‘禾下乘凉梦’、二是杂交水稻覆 盖全球梦,这就是我的中国梦。”

 

  在不到一年之后,“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再次交出了一份令人满意的答卷,他感觉自 己向汇报给总书记的“禾下乘凉梦”又迈出了坚实的一步。

 

  政策好、人努力、天帮忙。为了共圆“禾下乘凉梦”,许多人为之默默耕耘,不懈攻关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在农业部的组织下,由袁隆平牵头,“攻关员” 创新团队、“管理员”农业部门、“操作员”农民兄弟的“三员”配合,坚持“良种、良法 、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相结合的攻关策略,持续开展高产攻关,成功实现了超级杂交稻第 四期攻关目标。

 

  “我只是带个头,工作是大家做的”

 

  上个世纪90代年中后期,农业部启动了中国超级稻计划,在863计划、总理专项基金、 农业部超级稻专项基金等支撑下,在袁隆平提出“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 技术路线指导下,开始了不断向上、勇攀高峰的攻关之路。

 

  从2000年实现第一期大面积示范亩产700公斤2004年实现第二期大面积示范亩产800 斤、2012年实现第三期的大面积示范亩产900公斤,到2014年首次突破大面积示范亩产1000 公斤的目标,超级稻攻关在17年里实现了令世界瞩目的“四连跳”。

 

  超级稻示范亩产突破1000公斤,在袁隆平看来,有着两层重要的意义。他对记者说:“ 一方面说明中国杂交稻水平远远领先全世界,中国人有志气、有能力创造世界奇迹;另一方 面,经过攻关,水稻产量在不断攀升,中国人有能力牢牢将饭碗端在自己手里。”

 

  实现亩产1000公斤目标,这是世界杂交水稻史上迄今无人登临的高峰,攻关难度非常大 。“天时、地利、人和”缺一不可,而在袁隆平眼中,“人和”是至关重要的。他谦逊地说 :“之所以成功,是因为全国所有研究超级杂交稻的团队都非常优秀,大家都非常有战斗力 ,敢于勇攀高峰。很多人都把功劳算到我头上,这是不对的,我充其量只起到了部分带头的 作用。”

 

  “实现亩产1000公斤,这可要归功于‘三员’大将呵。”袁隆平形象地对记者说。湖南 杂交水稻研究中心基地处副处长宋春芳解释说,袁隆平看重每一个人的努力。“要把超级稻 这篇文章很好书写在大地上,科研团队如同‘攻关员’,袁院士这个技术总设计师设计到位 ,带着科研人员想到位、做到位;农业行政部门如同‘管理员’,组织、落实、督促到位; 而农民兄弟作为种田能手如同‘操作员’,就要具体生产到位。”宋春芳感慨地说,只有大 家都到位了,超级稻增产攻关的目标才能到位。

 

  在超级稻第四期攻关中,湖南杂交水稻研究中心这个研究团队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84岁的袁隆平笑称:“自己是‘80后’,带领一帮年轻人在从事超级稻这个年轻、蒸蒸日上 的事业,这些年轻人严谨勤奋、善于钻研和攻关,我觉得非常好。”

 

  具体负责溆浦县4个示范点技术指导的宋春芳今年50岁,而作为蹲点指导的助理研究员 李建武是“85后”,老、中、青搭档,构成了一个良好的人才梯队。宋春芳从2005年就跟随 袁隆平承担攻关任务,在田间地头度过了生命中最充实也收获最多的“黄金十年”,鞋上沾 泥的他笑着对记者说:“不打算换鞋了,明天还要去河北示范点的田间去。”被晒得满脸黝 黑的李建武已经从事了第三期、第四期的攻关研究,他希望自己成为第五期攻关的年轻一员 ,“只要谷子长得壮,哪怕再晒黑一点都无所谓。”

 

  在攻克难关的征途中,农业部门冲在前、不掉队。“超级稻高产攻关,这是农业部早在 1996年就提出来的,这对中国水稻事业有很大的促进作用。”袁隆平认真地说,“没有国家 倡导、农业部立项,就没有今天的成就。”

 

  据了解,农业部于1996年立项启动“中国超级稻育种计划”,组织包括袁隆平在内的全 20多个科研团队矢志攻关。在第一期、第二期、第三期超级稻目标已经实现的前提下, 20134月,农业部部长韩长赋与袁隆平在海南共同宣布启动第四期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 关项目。之后,农业部集中全国优势力量,由袁隆平牵头,组建了“7+1”的跨地区跨部门 的联合创新团队(7个科研单位加1个企业),持续开展高产攻关。在全国13个省24个百亩攻 关示范点中,各地农业行政部门全程指导、督导、落实生产,组织超级稻高产集成技术攻关 。溆浦县农业局超级稻攻关办主任舒友林说,农业行政部门就是要跟得上,服务快,真正担 负起“管理员”的职责。

 

  超级稻高产攻关少不了种田“老把式”。宋春芳认为,承包示范片种植的9户农民兄弟 都是种田能手,在一些具体操作方面甚至比专家还做得好。易文宪是其中的一位“老把式” 2011年刚开始村里实施超级稻高产攻关项目,部分村民思想还不统一,他和牵头人谌六生 不仅率先示范,而且带头做到成片栽种“五统一”:统一浸种催芽;统一育秧;统一移栽规 格;统一水肥管理;统一病虫害防治。正是有了像易文宪一样敢于尝试、规范操作的种田能 手,才有了第四期超级稻示范片的大获丰收。

 

  良种、良法、良田、良态,“四良”配套结出丰硕之果

 

  “高产水稻需要良种、良法、良田、良态的‘四良’配套,其中良种是核心,良法是手 段,良田是基础,良态是好的气候和生态条件。”针对超级稻高产攻关,袁隆平对于这“四 良”了然于心。

 

  在目前已经进行的4期攻关中,其中第四期攻关用时最短,只用了3年时间就突破了亩产 1000公斤的大关。在宋春芳看来,从良种的角度来说,这得归功于增产攻关技术的储备和积 累。

 

  从1996年开始,历经10多年的联合协作攻关,在中国超级稻育种理论、育种材料创制和 新品种选育与推广等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截至目前,已育成通过农业部认定的超级稻品种 126个(淘汰15个,目前在生产上使用111个)。

 

  正是因为可供选择的品种多了,2014年,以袁隆平为组长的攻关技术专家组,才优中选 优,确定了以Y两优900为主的6个具有千公斤产量潜力的示范品种,在全国24个县(市)进 行示范布局,此次验收的红星村示范片就采用了Y两优900,获得了高产。

 

  “在红星村示范超级稻,总共可利用170多天的温光资源,用足了170天,这里面有‘良 法’的大功劳啊!”袁隆平说。

 

  在攻关过程中,涌现出了多项配套的适合超级稻生长的栽培方法,最突出的是掌握适宜 的播种期,以及有关确定品种栽插密度的方式方法,其他在肥水管理、病虫害防治等配套技 术方面还有一些改进。

 

  在适宜的播种期方面,李建武说,一年中温度变化呈现前期冷、后期冷的趋势,因而在 气候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播种期应尽量往前赶,今年红星村示范片超级稻是411播种的, 比当地其他一季稻提前了一个星期左右。这样一来,呈现了一些好的效果,因为当地气候条 件常态下适宜水稻生长的时间是170多天,专家组原预估是165天左右,由于今年遭遇了八九 月份的一段低温阴雨天气,延长了生育期,但依然在适宜水稻生长的气候范围之内,既规避 了风险,又充分利用了温光等适宜生长的资源。

 

  而在确定品种栽插密度的方式方法上,攻关组在“密度、移栽方式、走向”三点上做足 了技术文章。宋春芳介绍,在密度上进行强化栽培,移栽规格上每亩插1万蔸,以适度的植 株密度保证了产量;移栽方式上采取双宽窄行方式,便于通风透光;而东西行向移栽则保证 了前中期光线可直达禾苗基部,有利于超级稻生长发育。

 

  此次测产的田块是真正的良田沃土。红星村攻关片属于溪谷小盆地,昼夜温差大,土壤 质地由花岗岩成土母质发育的麻沙泥为主,溪边田块为河流冲积物,耕作层较深,土壤有机 质较丰富,为超级稻生长提供了良好的“温床”。

 

  至于良态,宋春芳认为,在具体操作中,品种、栽培方法等都要围着气候转。示范片海 520左右,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气候温和,光热较充足,雨水充沛。

 

  “84岁突破亩产1000公斤90岁前我要实现第五期、冲刺第六期超级稻目标”

 

  “四良”配合让超级稻结出了硕果,首先是丰产高产。

 

  “第三期攻关成果,可以多养活7000多万人;而第四期攻关成果,可以多养活1亿多人 。”袁隆平向记者算了一笔账,如果“四良”配套,生产得当,加以大面积推广,推广之后 大概可以实现亩产750~800公斤,比第三期每亩增产100~150公斤

 

  “相比起红星村‘四良‘配套,这片地只有良种良法‘两良’配套,算不上良田良态, 马上就要收割测产了,每亩900公斤应该没问题。”袁隆平指着杂优中心基地附近的一块试 验田说,“你看,这稻穗沉甸甸的,谷粒饱满得很呢!”

 

  “一些水稻高产了品质却难以上去,超级稻能做到既高产又优质吗?”面对记者抛出的 疑问,袁隆平笑着说,“这口感好得很呢,我说了不算,大家可以尝尝后评一评。”

 

  1010测产当天,在红星村,袁隆平和所有工作人员都吃了一个盒饭,而当天就是用 高产攻关的“Y两优900超级稻米做的饭。大家吃后,都纷纷竖起大拇指,给了一个“赞!

 

  而李建武说的另外一则真实的事例则让超级稻声名远播。袁院士曾经接待了一位香港富 商,请他吃本地的超级杂交稻,富商整整吃了两碗饭,不断称赞米饭口感非常好。让袁隆平 一行没想到的是,这位富商吃完后,居然将米饭打包,说是要带给家人尝一尝。

 

  在农民看来,超级稻的品质更好。种了12亩示范田的易文宪告诉记者,第四期超级稻先 锋组合“Y两优900不仅产量高,而且口感相比较一般杂交水稻要更好。

 

  示范田产量高品质好,为何不迅速大面积推广?袁隆平专家团队坦承,从试验田到百姓 餐桌,推广应用还有较长的路要走。袁隆平认为超级稻大面积推广要有“三法”:政府引导 、健全推广的体系、要发挥企业特别是商业化育种的力量。

 

  宋春芳的理解是,超级稻高产攻关具有很大的技术储备价值,他建议可以在两方面来做 好推广工作,一是技术储备,择机推广,在必要的时候可以大面积推广;二是因地制宜,适 度改良,如果“四良”不能全配套,可以选择“两良”、“三良”,虽然产量没有“四良” 这么高,但多少会增产。

 

  第四期超级稻的实现为第五期攻关铺了路。袁隆平说:“超级稻亩产突破1000公斤是中 国人的骄傲,未来还要向更高目标挺进,下一步将建议国家立项,启动以每公顷16吨为目标 (每亩1067公斤)的超级稻第五期攻关计划,如果第五期每公顷16吨的目标实现了,下一个 就是每公顷17吨……靠年轻人一直攻关到每公顷20吨目标的实现。”

 

  超级稻示范亩产突破1000公斤!这是世界水稻生产史上的一个新的里程碑,更是一个新 的起点。“80后”的袁隆平已经在畅想“90后”的目标:未来水稻亩产还有500公斤的潜力 有待科研人员去攻关,随着育种技术等集成技术的进步,超级稻亩产甚至可以达到1500公斤

 

  傍晚的微风吹来,有丝丝凉意,衣着单薄的袁老和记者在田间地头聊了近一个小时。从 田头走向办公室,不到1公里,可超级稻这条高产攻关之路走了已经17年。

 

  这样的路还在延伸,梦想也在不断伸展,袁老的“禾下乘凉梦”也越来越接近。我们期 待着,在下一个中国农业黄金十年里,超级稻长得更壮、产量更高、品质更好。(作者:张振中)

 

 

七问超级稻

湖南日报

 

 

  超级稻煮饭好吃吗?水稻单产的理论极限是多少?种植超级稻难吗……1012,随着 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900溆浦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的消息传开,围绕着读者 关心的几个问题,1012,记者专访了袁隆平院士的学生、“Y两优900品种选育人邓启 博士。

 

  超级稻口感如何

 

  高产、优质、多抗(抗病虫害)是水稻等农作物永远追求的育种目标。我国自1996年启 动超级稻育种计划以来,袁隆平院士就提出了在追求高产的同时,不放弃对米质改良的攻关 要求。

 

  历经18年的攻关,超级杂交水稻的米质较普通杂交水稻的米质有了质的飞跃。以“Y 2号”为例,其母本引进了美国优质稻的血缘,米质优良,食味品质和外观品质都比普通 杂交水稻有了较大的提升。

 

  此次攻关1000公斤的“Y两优900,除了来自母本的优质性状外,父本还引进了我国北 方粳稻和非洲优质稻的血缘,更是高产、优质的明星。2013年底,邓启云博士请来20多位评 委,将“Y两优900、“Y两优2号”和日本越光优质米等品种放在一起,开展了一次米质擂 台赛,结果在食味品质方面,“Y两优900独占鳌头。

 

  “经权威机构检测,国标优质米9项主要指标,‘Y两优900’有8项指标达到了二级以上 标准,综合指标达到国家三级以上优质米标准。今年5月,袁隆平院士接待客人时用的就是 Y两优900’煮成的米饭。袁院士自己吃了两碗米饭,客人们也都吃了两碗以上米饭。”邓 启云说。

 

  超级稻安全吗

 

  我国超级杂交水稻选育,一直遵循的是袁隆平院士提出的技术路线:即形态改良与杂种 优势利用。

 

  此次攻关1000公斤的“Y两优900,就是形态改良与亚种间杂种优势利用相结合结出的 硕果。

 

  “‘Y两优900’完全是在袁隆平院士理论指导下,按照传统自然杂交方法选育出来的品 种。这其中运用了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方法。该方法是在自然杂交选育过程中,采用分子标记 跟踪基因流,方便技术人员辅助选择,不直接对基因进行人工操作,没有转基因成分。我国 1976年推广杂交水稻以来,已经38年了,事实证明它是安全的。”邓启云说。

 

  不仅如此,邓启云还介绍,经水稻机构检测,超级杂交水稻“Y两优1号”属于低镉吸收 品种。

 

  “Y两优900何时能够到农民手中种植

 

  亩产能突破1000公斤的明星品种“Y两优900,是不是普通农户马上就能栽种了呢?

 

  邓启云介绍,我国品种推广必须获得行政许可。也就是通俗说的省级和国家级审定。一 粒水稻新品种从诞生到农民手中种植,要经过品比、预试、区试、续试、生产试种等过程, 这时间大约要45年。

 

  “Y两优900算比较幸运,自2012年诞生以来,已试种3年。最快的进度预测是,2015 年申报国家级审定,2016年大面积推广。也就是说到广大农民手中大面积种植还需假以时日 ,但小面积试验、示范性种植已在进行。

 

  超级稻大面积推广后还能达到1000公斤

 

  按照过去的经验,杂交水稻大面积推广,如万亩片的平均产量,一般要在百亩示范片产 量的基础上打八折。

 

  对于超级杂交水稻的大面积推广,邓启云说,在有专家指导的情况下,万亩片种1000 斤品种,实际产量为800公斤。如果是农民自己种,则打七折,即种1000公斤品种,实际产 量可达700公斤以上。

 

  土地肥沃与否,也直接影响超级稻的实际产量。“我们曾做过一个试验,将‘Y两优1 ’在平原区和丘陵区试种,平原区的平均亩产是634.9公斤,排名第一,比对照品种增产 11.8%;丘陵区的平均亩产是570多公斤,也排名第一,比对照品种增产9.04%。超级稻就像 一个具有很大生长潜力的孩子,营养跟得上就会表现很好,营养差点产量潜力只能部分发挥 ,但不会严重减产,比当地对照品种还是要增产很多。”

 

  种植超级稻要很大的投入吗?

 

  “Y两优900百亩示范片平均亩产突破1000公斤,这是这一品种的产量极限。如要冲刺 1100公斤,就需要选育新品种了。

 

  让一个品种将其产量达到最高值,其百亩片的投入是比较大的。这要确保其在生长过程 中全程科学管理,还不能出半点差池。所以无论是肥力、人工等都投入比较大。

 

  普通农民种植,则不需要这样大的投入。以“Y两优900为例,熟悉种田的农民,按照 其以前种植经验种植超级稻,亩产可达700公斤,如果再进一步接受超级稻栽培培训,亩产 可达750公斤以上。

 

  “Y两优900制种成本要比普通杂交水稻高出25%,所以稻种价位比较高,每亩的投入 要比普通杂交水稻多20多块钱。但一亩地只需一斤种子,且每亩要增产100多公斤,经济效 益还是可观的。

 

  较大面积亩产突破1000公斤是什么概念?

 

  较大面积是指百亩示范片的面积。这是国家农业部提出的概念。

 

  因为小面积水稻高产比较容易做到。有媒体报道,在非洲马达加斯加小面积梯田种植水 稻就曾达到了亩产1400多公斤。“Y两优9002012年在湖北随县试种20亩也达到了亩产1048 公斤

 

  百亩示范片的提出,就是指育种家选育出品种后,在专家试验田试种后,再拿到农户田 中试种,农民在专家指导下试种新品种。这是新品种从试验阶段走向大面积推广阶段的重要 一环。

 

  百亩片突破1000公斤,这不仅意味着我国杂交水稻育种技术又提升了一个档次,也意味 着我国农民朋友可以依靠新品种新技术增产增收。

 

  水稻较大面积单产的理论极限是多少?

 

  对于超级杂交稻未来的增产潜力,邓启云认为,如果仍然采用目前传统的育种手段,能 够达到1200公斤左右。“就目前来说,如果再往上,传统育种手段就只剩理论可能,需要探 索其他途径。”邓启云说。

 

  袁隆平院士也曾表示,根据日本学者的估算,水稻的光能利用率,即作物光合作用积累 的有机物所含的能量占照射在该地面的日光能量的比率,最高可达5%左右;如果保守一点, 将这个数字打对折,只按2.5%的光能利用率计算,以长沙地区的太阳辐射量为例,理论上早 稻亩产可达1000公斤,晚稻亩产可达到1100公斤,中稻亩产可达到1500公斤

 

  “Y两优900是中稻品种,距理论产量还有500公斤的潜力。

 

 

筑梦为何:

 

从超级稻新纪录看执着精神

经济日报

 

 

  据农业部通报,有关专家对由袁隆平院士领衔的第四期中国超级稻亩产1000公斤攻关项目进行了测产。结果显示,湖南省溆浦县第四期超级稻百亩方亩产超过1000公斤,创造了1026.7公斤的新纪录。

 

  这无疑是个振奋人心的特大喜讯,是又一张“中国创造”、“中国智慧”的闪亮名片。杂交水稻解决了几亿人的吃饭问题,这是不争的事实。袁隆平在博鳌亚洲论坛2013年年会上曾表示,如果世界上一半的水田种上杂交水稻,所生产的1.5亿万吨粮食可以多养活四亿至五亿人。中国60%以上的人以稻米为主食,提高水稻的单产、总产对保证粮食安全有举足轻重的意义。

 

  曾有一份评估机构的报告称,作为“世界杂交水稻之父”,袁隆平的身价为1000亿元。笔者认为,用财富衡量科学家,本身就是一种错位。衡量科学家身价的标准不是金钱,而是对社会做出贡献的科学成就。袁隆平曾说:“我的主要精力是做研究。只要田里有稻子,从播种到收获,每天都要下田,这是我的本职工作,也是我的兴趣。”袁隆平这样说,并非否认财富的社会作用,而是放在他所从事的事业上衡量,第一位的是做科学研究,这是他认可的自身价值的体现。

 

  袁隆平的观点也从另一个角度说出了科学家应该具备的良好素质,即“耐得住寂寞”。“耐得住寂寞”,是一种素质,更是一种执着的精神。袁隆平赢得“杂交水稻之父”荣誉称号,靠的正是这种良好的素质和踏实、专注、纯粹的治学敬业精神。他用毕生精力和智慧突破经典遗传理论的禁区,提出水稻杂交新理论,实现了水稻育种的历史性突破。他功成名就之后,并没有坐享已有的荣誉,又投入了超级杂交水稻实验。年过七旬的他,始终没离开迷恋的稻田,孜孜不倦地忙碌在田间、实验室,用行动履行着他在荣获终身成就奖后关于“终身成就奖就是要奋斗终生”的承诺。可以说,“耐得住寂寞”的执着精神,就是袁隆平精神。

 

  由此,人们不禁联想到诺贝尔奖获奖科学家,在他们身上,无不具有“耐得住寂寞”的素质和踏实执着的敬业精神。这种素质和精神是一种博大的情怀。这些人长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一个课题研究十几年二十几年都是常事。他们的探索很可能意味着一生的徒劳和失败,而支撑着他们永不放弃的,就是科学研究的执着精神和造福人类的梦想追求。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