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李谦:《中国制造2025》是一场“及时雨”
发布时间:2015/6/30 9:57:00    新闻来源:中国高新技术产业导报

  “《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对于国内制造业来讲,是一场‘及时雨’。”苏州绿的谐波传动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李谦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如此表示。

 

  李谦进一步解释说,中国的制造业一直面临大而不强的尴尬,随着其他国家和地区逐渐发力制造业,我国的制造业遭遇严峻挑战。一方面,一些西方发达国家重新重视制造业,在加速“制造业的回归”和“再工业”;另一方面,一些发展中国家如东南亚一些国家正在以比我国更低的劳动生产成本,承接制造业的转移。在这种情况下,如果我国的制造业再不发力,可能就会被这些国家或地区抢占了先机,造成我国制造业的空心化。因此,近日国家发布《中国制造2025》,提出通过“三步走”实现制造强国的战略目标,非常及时。

 

  制造业由大到强 核心技术是关键

 

  “制造业的核心就是智能制造,在未来的发展中,更多的劳动力将从环境恶劣、简单重复操作的工作中解放出来,使更多的劳动力能够进行更多具有创造性的工作。”谈及《中国制造2025》即将带来的影响,李谦表示,机器代人或者人机共事是制造业发展大势所趋,机器人产业是我国实现制造业强国一个最有力的支撑产业。《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将进一步促进我国以机器人为代表的智能制造产业的发展。目前国内机器人每万人的使用量还不及世界平均水平,这从侧面说明,国内智能制造业市场巨大。

 

  “《中国制造2025》给企业带来机遇,但要实现从制造业大国到制造业强国的转变,仍面临诸多瓶颈。”李谦认为,其中一个最主要的制约因素就是核心技术水平不高。国内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足,关键核心技术仍受制于人。

 

  “以机器人产业为例,目前我国是国际机器人产业第一大市场,但国内大部分市场份额被瑞士ABB、德国库卡这样的国际机器人企业巨头所占有。现阶段我国要发展机器人产业,必须保证产品质量与国外产品相当,在此前提之下还要有优惠的价格才能在国内市场与国外产品竞争。”李谦表示,我国自主品牌机器人整机价格并不比国外品牌低,国内机器人产业发展目前遇到的最大瓶颈是机器人关键零部件,即减速器、电机等关键部件仍难以完全实现自主化,主要依赖进口。而在产业化发展进程中,机器人整机的成本取决于关键零部件的成本,如果在关键部件上不能取得突破,机器人整机的成本就难以下降。

 

  “实现智能制造业的由大到强,必须掌握核心技术,要有自己的自主知识产权,不能老跟在别人后面抄袭模仿,学习是必要的,但是我们最终目的是要超越对方。”李谦说。

 

  另外,制约国内制造业发展产生的重要因素还有品牌。李谦认为,国内制造业企业的品牌质量水平还不够高,在国际市场竞争中处于不利地位。

 

  提高制造业技术水平

 

  产学研协同创新是保障

 

  在加强关键核心技术研发方面,记者了解到,《中国制造2025》给出了明确的解决方案:强化企业技术创新主体地位,支持企业提升创新能力,推进国家技术创新示范企业和企业技术中心建设,充分吸纳企业参与国家科技计划的决策和实施;瞄准国家重大战略需求和未来产业发展制高点,定期研究制定发布制造业重点领域技术创新路线图;继续抓紧实施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通过国家科技计划(专项、基金等)支持关键核心技术研发。

 

  同时,《中国制造2025》指出,要发挥行业骨干企业的主导作用和高校、科研院所的基础作用,建立一批产业创新联盟,开展政产学研用协同创新,攻克一批对产业竞争力整体提升具有全局性影响、带动性强的关键共性技术,加快成果转化。

 

  对此,李谦表示:“中国制造业技术水平的提高,关键在于产学研用紧密合作,协同创新。目前,中国的制造业研发体系不够完整,产学研用没有很好地衔接,存在断点,产业创新链亟需完善。”技术创新的主体是企业,但是企业在这方面的人才较为缺乏,而高校、科研院所虽然具有丰富科研人才,但由于产学研结合不够紧密,造成高校、科研院所的科研成果与企业需求相脱节,很多科研成果被束之高阁,造成资源浪费。因此,从国家层面引导制造业产学研用各界加强联系,尽快形成以市场为导向、企业为主体、产学研用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是解决这一问题的有效途径。

 

  李谦认为,完善创新体系建设应该发挥好中小企业的作用。中小企业的创新活力最强。而从全球来看,真正的核心技术也都掌握在中小企业手中。因为中小企业的机制较为灵活,对高新技术吸收运用主动快捷,能够更好地把高新技术转化为现实决策力,创新激励比较充分,企业家有较强的创新意识,因而在自主创新方面具有比较优势。

 

“评判一个制度、规划好不好,最有效的方式就是看其在具体实践中的成效如何。”李谦表示,《中国制造2025》对制造业带来机遇是肯定的,但是最终会收到怎样的效果,还要看后期实施的过程如何,希望国家能够在相关重点产业出台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扶持政策,做大做强中国制造。(记者 崔彩凤)

 

 

(编辑:曹晨)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