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电梯咬人 专利拔牙
发布时间:2015/8/17 10:24:00    新闻来源:本网综合

 

  726日上午,在湖北省荆州市某百货商场内,一位妈妈带着儿子搭乘商场内手扶电梯上楼时,遭遇故障,掉落进扶梯内。在危险关头,她将儿子推出了险境,自己却被电梯无情吞没了。727日晚,荆州市召开新闻发布会,为此事定论,该事故属于安全生产责任事故。

 

  回顾近年来,全国各地诸如此类的电梯安全事故频发,均造成了不同程度上的惨剧。在笔者看来,这类事故的发生往往是随着市场的无序发展而出现的。市场的发展呼唤创新驱动,创新的标准则是质量为先,而质量的标准需要依靠创新与自主知识产权技术来保障。由此,唯有加装技术创新的“保险锁”,才能杜绝质量事故的“悲情剧”。

 

  以这次涉事的电梯业为例。近10年来,我国电梯行业保持着高速增长,大量企业涌入该市场,市场规模不断扩大,发展到400多家生产厂家、300多家维保公司。市场急剧膨胀的结果直接导致的是产能过剩,供大于求。电梯制造公司、维保公司规模大小不一,质量参差不齐,为了生存竞相压价,导致市场恶性竞争,带来的最终结果便是电梯质量的下降和安全隐患的增加。所以如何增强电梯制造与维护企业的安全性、有效性、可靠性、便捷性,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创新监管方式显得尤为重要。

 

  创新驱动,质量为先。中国电梯协会数据显示,在过去的10年中,中国的电梯需求增长了2倍。美国奥的斯、瑞士迅达、芬兰通力、德国蒂森克虏伯、日本三菱等国外电梯品牌用最好的设备和先进的技术,占据了中国80%的市场份额。在这样残酷竞争之下,国产电梯企业想要不被市场所淘汰,只有大力创新,才是立足之本。企业要把更多的创新关注在产品细节方面,坚持在技术上的不断精进,才能保证企业突出重围,重获新生。

 

  质量的保障离不开完善的监管制度。2014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特种设备安全法》开始正式施行,提出要“一条龙”服务,把电梯制造、安装、维修3个环节的质量责任全部落实在电梯生产企业,并将电梯大修、改造的质量责任也置于电梯生产企业的有效控制之下。显然,新法的出台,从电梯制造到安装再到保养各个方面都对企业的技术水平和服务能力提出了考验。这种考验是让企业依靠技术研发突破自我的“加速器”,通过以科技创新的手段,为公众提供更多的安全保障。

 

  电梯关乎公众生命安全,电梯的监管者、生产者、维修者和使用者如何让悲剧不再重演,或许是每一方都应深思与探讨的问题。(中国知识产权报 六月)

 

专利视角关注电梯安全

 

如何让电梯不再伤人? 从专利视角关注电梯安全问题

中国知识产权报

 

  电梯出现在人们工作、生活场合的概率之高,使得电梯安全越发不容忽视。为了一探究竟,笔者以苏州申龙电梯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申龙公司)为入口,分析了电梯安全控制领域国内外专利申请状况,试图寻找电梯行业发展中潜在的问题,并提出一些建议以期为行业发展提供参考。

 

  电梯安全受关注

 

  电梯在类型上主要分为民用的一般升降机(即直梯)和自动扶梯,此外还包括一些其他特殊应用领域的升降机,如矿井、建筑用梯等。从技术构成上,电梯技术涉及机械系统和相应的电气控制系统,而安全控制技术则是电气控制系统中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电梯主要通过对机械结构和电气控制的改进来实现安全稳定的运行,利用安全装置检测故障并纠正错误,尤其是保证乘梯人员和维保人员的安全,在面对紧急、意外事件时采取相应的保护措施等。

 

  笔者经过在中国专利检索系统文摘数据库(CPRSABS)中检索发现,截至2015730日,申龙公司共在中国提交了103件专利申请,其中发明专利申请37件,实用新型专利申请66件。申龙公司涉及各类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专利申请为11件,占该公司自动扶梯领域全部专利申请的11%

 

  《湖北安良“7·26”电梯安全生产一般事故技术调查报告》中指出,“申龙公司该类型产品涉及的盖板结构设计不合理,容易导致松动和翘起,安全防护措施考虑不足”。事故技术调查组专家指出,事故电梯的驱动站内未设保护装置,未能有效避免盖板发生翻转,且乘梯人坠入后电梯无法及时自动停止。

 

  然而,从专利的角度看,我国多家电梯生产企业均提交了关于电梯紧急制动保护技术的专利申请。如名为“一种扶梯的梯级断裂保护装置”“自动扶梯的梯级塌陷保护装置”等。申龙公司也拥有一件名为“自动扶梯转向端内外盖板支架”的关于盖板结构设计的专利。

 

  专利对比见分晓

 

  如今,我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的电梯消费国,国际电梯业巨头早已开始抢占中国电梯市场。笔者对相关领域申请人进行分析发现,欧、美、日等国家和地区在电梯技术领域具有较强的技术实力,一些国际巨头也在中国进行了大规模的专利布局。

 

  笔者检索发现,三菱电机株式会社、东芝电梯株式会社、株式会社日立制作所3家日企在中国提交的电梯领域专利申请分别为1490件、1016件和1373件。其中涉及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别为612件、565件和372件,占比分别为41.1%55.6%27.1%。此外,欧美的代表性企业有美国西子奥的斯、瑞典因温特奥、芬兰通力公司,它们分别向中国提交了1006件、653件和590件专利申请。其中涉及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专利申请分别为300件、244件和297件,占比分别为29.8%37.3%50.3%

 

 

  经过分析不难发现,尽管申龙公司具备一定的技术研发能力,每年都会提交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但相比同行业的国际企业,其在专利申请数量上还存在明显差距,研发实力较弱。值得注意的是,申龙公司在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研发投入相对薄弱,如涉及扶梯安全的专利申请仅占其扶梯领域申请的11%,而三菱电机等国外企业在这方面的占比约为30%50%。这一数据的对比足以说明国外企业更加重视面向终端消费者的电梯产品安全技术的研发。

 

  再来关注国内其他电梯企业在中国的专利申请情况。如右图所示,江南嘉捷、苏州康力、苏州新达等我国自主品牌企业也提交了相当数量的专利申请。合资企业如上海三菱、广州日立等也拥有一定数量的专利申请。江南嘉捷、苏州康力、苏州新达、上海三菱、广州日立这5家公司在电梯领域的累计专利申请量分别为656件、525件、325件、229件和211件,涉及电梯安全控制技术的专利申请量分别为201件、156件、90件、70件和65件,占比分别为30.6%29.7%27.7%30.6%30.8%

 

  技术创新需加强

 

  通过上述数据可见,一方面,国内不乏技术研发实力较强的电梯企业,专利申请总量百件以上的企业共有8家,但整体而言与国外企业还有较大差距;另一方面,安全控制技术所占比例一般在30%左右,普遍低于欧、美、日等国的国外企业。这表明国内企业对电梯安全技术的重视程度还需进一步提高。

 

  而申龙公司安全控制技术的专利申请所占比例仍低于国内平均值,明显弱于江南嘉捷、苏州康力等公司。笔者认为,如果一家企业在安全技术上没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那么在实际生产过程中,其或者无法使自己的产品具有相应的安全保护功能,或者选择通过支付一定费用来获得具有相应专利技术的其他公司的许可,而出于经济效益的考虑,这样做无疑会增加企业的成本。所以不难推断,在安全控制技术上是否具有较强的研发能力和自主知识产权,与该公司的产品是否具有较好的安全性能密切相关。事实也证明,在此次事故之前,申龙公司的产品已在全国多地的电梯安全事故中被多次曝光。

 

  我国《特种设备安全监察条例》明确指出,“对于电梯等涉及生命安全,危险性较大的特种设备,生产使用单位应当建立健全安全管理制度,并且应当对本单位的设备安全全面负责”。或许,国内电梯企业很难在短时间内赶超国际电梯巨头的实力,但至少在技术层面可以加大对电梯安全装置和安全控制的研发力度,提高安全生产意识,确保产品运行中的惨剧不再发生,同时提高技术成果产品化和产业化的能力,为老百姓搭乘电梯增加一份技术保障。(康 健)

 

惨剧倒逼技术创新

 

多起电梯安全事故引爆安全技术改进竞争模式

中国网

 

  电梯吃人事件的持续发酵也引发了人们对电梯安全的更多关注和思考,多次发生的电梯吃人事件暴露出电梯的设计缺陷。电梯专利技术的拥有量也体现了电梯厂家的技术势力和保障,因此部分电梯厂家为了避免事件对自身品牌的影响,纷纷打出了晒电梯专利技术的竞争牌,以此展现自家的技术势力和保障。

 

  不仅是电梯厂家提高了对技术研发和改进的关注,一些民间从事技术工程的热心人士也开始关注电梯安全的技术改进问题,日前昆明的谭先生向记者表示,自从他关注电梯安全事故以来就开始研究电梯的设计细节,并已提出了多项电梯安全改进措施,向国家专利局提出了专利申请,其中涉及到防止电梯检修井盖吃人的技术改进,防止电梯倒转和写字楼、住宅井式电梯夹人技术的改进,他希望在将来不要再看到电梯吃人的惨剧发生。

 

  经历了多次血淋淋的电梯夹人事件,我们也希望电梯厂商能更多的从质量把控、技术改进和严格的维护管理出发,切实提高电梯的安全级别和质量,避免悲剧重演。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