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数字版权环境的未来:传统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博弈
发布时间:2016/4/22 10:33:00    新闻来源:搜狐媒体平台

  什么是数字媒体?


  现在,许多互联网公司都在利用不同的数字化平台,为用户提供内容与服务。于是,数字媒体如何定义,就成为摆在眼前的一个话题。关于这一点,论坛认为,数字媒体的定义既不能太狭隘,也不能太宽泛。


  专注奥运报道的ATR创始人爱德·胡拉表示,一二十年前,我们就开始讨论新媒体,现在许多人都不用“新媒体”这个词了。而我们当前讨论的新媒体,已经开始变成数字媒体了。而且,需要注意的一点是,新媒体离不开网络,网络也依赖着新媒体。


  作为全球最大的新闻社之一,法新社提供包括体育内容在内的各类新闻服务。并且,法新社还通过与国际体育单项组织合作,通过数字平台吸引全球观众。法新社全球体育商务经理杰罗姆·马丁表示,对比传统媒体来说,新媒体是不是只有推特和脸书这么简单?这应该是我们思考的问题。要定义新媒体和数字媒体,现在还为时过早。


  在数字时代,人们的消费习惯正在发生着巨大改变。如果媒体公司不寻求改变和创新,迟早都会走向死亡。法新社认为,除了跟上数字媒体的发展趋势,最重要的一点是深耕内容创作,学会在数字时代的叙事方式。


  电视媒体与数字媒体的博弈


  FloSports主要报道健美、巴西柔术、摔跤、田径、体操等,听众主要来自世界各地的观众和小社区。它的联合创始人与CEO马丁·弗罗里尼(Martin Floreani)认为,与电视媒体相比,数字媒体的优势非常明显。


  弗罗里尼说,“在电视媒体上,基本模式是你搜索一个频道,获得一个信号,就这么简单。而数字媒体最强大的地方就在于,我们在观看赛事时,可以同时看到各种格式。我们会制作不同的产品,为观众呈现历史赛事和当前赛事。”也就是说,数字媒体的出现,让观众观看赛事的选择更加多样化了。


  他认为,数字媒体的主要竞争对手来自传统媒体。谈到版权销售,NBC、Sky等传统广播公司看到数字化媒体的趋势,也开始注重这块业务了。比如说,NBC是一个多渠道传媒的广播公司,现在也开始推出多平台服务了。“数字媒体是唯一正在发展的趋势,”弗罗里尼补充说,“要体现体育新闻内容的核心价值,还是学会讲故事。”


  针对这个问题,禹唐体育谈到了数字媒体与电视媒体的发展现状。虽然中国的网络产品发展迅速,但电视仍是中国发布体育内容的一个重要平台。比如,从一个体育赞助商的角度看,在中国,CCTV5仍是中国最强大的体育电视媒体之一。央视也一直都是中国体育迷观看体育比赛的第一窗口,手中也一直都掌握着奥运会、世界杯、欧洲杯、各单项世锦赛以及大部分优质的足球、篮球资源。


  但也应该注意到,近年来,中国体育产业涌现出许多实力雄厚的数字媒体,不惜重金购买体育版权。从去年开始,许多新媒体开始陆续拿下一些顶级赛事IP,腾讯用5年5亿美金的价格成为NBA在中国唯一的数字媒体合作伙伴;PPTV用2.5亿欧元的价格获得2015-2020年西甲中国地区全媒体版权;而中超的五年版权更是被体奥动力用80亿人民币高价买走,其中前两年的版权已经用27亿人民币的价格分销给了乐视体育。


  而且,这样的态势还在不断强化,所以,数字化是中国的一个大趋势。在中国,赛事版权的分布变得越来越分散,而新媒体在体育赛事版权竞争中开始充当越来越重要的角色。现在,全媒体平台的出现,更是为观众提供了视频直播、个性化推荐、甚至关联购物等传统电视无法提供的特殊观赛体验。


  中国体育数字版权的未来


  针对在场嘉宾对中国市场的兴趣,禹唐体育也介绍了中国体育市场的现状。


  目前在中国,版权购买方要想让手中的版权价值变现,主要有三个渠道,分别是版权分销、广告收入以及向用户收费。中国的现状是,因为版权价格过高,只靠版权分销和广告收入无法承担购买成本。特别是在版权分销过程中,价格依然会成为最大的阻碍。像PPTV虽然手握西甲版权,但是分销不力,这势必会影响到西甲在中国的曝光量。而本赛季中超是履行80亿合同的第一年,同样是价格的原因,包括央视在内的许多电视媒体对于中超的转播出现缩水。


  在这种情况下,向用户收费就成了必然趋势。但是在中国,用户为观看体育比赛付费的习惯并没有养成,而且这注定会是一个漫长的过程。目前,做出收费尝试的有新英体育的英超和腾讯的NBA,而拥有超过300项赛事版权的乐视体育也开始向这个领域渗透。不过无论是英超还是NBA都采用的是免费+付费相结合的方式,目前来看,具备了一定的市场认可度。


  收费模式要想成功,针对用户观看体验以及服务的优化一定要跟上。这就对直播技术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比如,NBA把中国地区的数字媒体版权卖给腾讯后,就帮助腾讯实现了演播室以及转播技术的升级,相信随着VR技术的盛行,未来在媒体转播中体现的技术元素会越来越多。


  针对收费这一问题,不能过于急功近利,要找到恰当的切入点。2007年,天盛传媒在获得英超在中国地区的版权之后,没有从用户的角度出发,直接采取收费模式,并没有收到很好的市场反馈,最后只能以失败告终,这也对英超在中国的推广大受损害。
 

 

(编辑:汪诚)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