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推进供给侧改革需要知识产权发力
发布时间:2016/5/20 1:37: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今年是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攻坚之年,也是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关键一年。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都需要知识产权提供良好的保障和支撑。


  新形势下,知识产权工作需要有新思路、新方法、新举措。就整个宏观经济来说,从生产到流通再到消费,是一个供给与需求各处一端的完整链条。在过去的30多年间,中国经济一直保持较高的增长率,且主要是依靠需求侧的拉动,即倚重“投资、消费、出口”这三架马车。不断扩大的投资在拉动经济高速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供需之间的不平衡,产生了结构性矛盾,其重要问题就是一些行业的产能过剩,主要表现为产品价格指数下滑、企业盈利能力下降、行业供给超过需求。2008年前,我国行业产能过剩达20%左右,位于全球产业的平均值,而近年来出现了较为严重的产能过剩。实质上,产能过剩是低端产能过剩,其背后的要害问题是产业创新乏力。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聚焦生产要素的有效供给和利用,通过创新驱动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促进经济发展。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一个重要方向,就是调整产业间要素的配置,即通常所说的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要让资源更多地流向有需求、有前途、效益高的产业类型和经济形态。经济结构调整与产业创新,有着密切的联系、广阔的国际背景和强烈的时代需求。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经济工作会议上指出,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与我国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形成历史交汇。经济新常态的基本要求,是经济发展的动力应来源于创新驱动,经济发展的方式需进行结构性改革。经济新常态的出现,其动因是科技革命,其表现是产业创新。创新是人类在生产力、生产要素和上层建筑全部领域中进行的创造性活动。从创新体系来说,既包括科技创新、文化创新、产品创新、产业创新等知识创新活动;也包括法律创新、政策创新、体制机制创新等制度创新活动。知识产权本身既是法律制度创新的产物,也是激励和保障知识创新的工具。


  产业创新的引擎是科技革命,科技发展的智能化、数据化、网络化、绿色化以及科技中心多元化、科技生产一体化,成为新一轮全球科技革命的显著特点。无论是美日欧等传统经济体,还是中俄印等新兴经济体,都在发动本国(地区)的科技革命,抢占全球创新的制高点,将信息网络、生物技术、清洁能源、新材料与先进制造等作为研发投入最集中的领域。可以认为,全球创新中心正由大西洋向太平洋扩散,由欧美走向亚太。未来的20年至30年间,北美、东亚、欧洲三大世界科技中心将鼎足而立,主导全球创新格局。新一轮技术革命将带来世界各国的产业变革,这在科技创新领先型国家中表现会特别明显。


  知识产权是产业创新和发展的核心制度。知识产权将企业的创新、研发、制造和营销等有效地连结起来,既可以引领创新和创业的发展,又可以推动传统产业转型升级。产业创新的过程和结果,是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的发展。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现代经济整体依赖于某种形式的知识产权,与专利、商标、版权相关联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一国经济的支柱。其实,知识产权本身就是一种产权化的创新,其构成了经济增长的原动力。在某种意义上看,创新驱动就是知识产权驱动,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实现上述创新发展的内在要求和外在表现。


  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是一种特殊的产业分类,是以法定权利作为相关产业命名,强调了该类产业中的知识产权构成:一是知识产权要素的高密集性,该类产业是以专利、商标、版权等无形资产要素组合,依靠知识产权的专业服务和质量管理而发展;二是知识产权保护的高依赖性,该类产业是以权利的存在为基础,以权利的保护为后盾,依赖健康有序、公平开放的法治环境而生存;三是知识产权价值的高成长性,以知识产权为实质的创新与经济增长之间具有正相关性,知识产权本身成为知识经济时代财富创造的主体资源。在2015年12月出台的《国务院关于新形势下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若干意见》中,以“培育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为专项任务,提出了规划指引、市场投入、政策扶持、示范引导、管理服务等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若干措施。各国发展态势表明,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已成为拉动世界经济增长的主导力量。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要义,在于改变依赖资源和投资驱动的传统经济发展模式;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重要任务之一,就是以发展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作为结构性改革的新“供给”,两者有着很强的内在逻辑关系。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应强调以制度产品的有效供给作为产业创新及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发展的基础。截至目前,中国知识产权事业取得长足进步:发明专利申请量连续5年位居世界第一,注册商标申请量也是多年稳居国际首位,同时成为版权大国。但是,目前仍然存在着知识产权大而不强、多而不优、效益与贡献不足等问题。在数量方面,2015年我国发明专利申请量达110.2万件,占全球申请量的近1/3,但仍存在结构不尽合理的问题。在世界知识产权组织划分的35个技术领域中,国内权利人较国外权利人在拥有专利数量上占优势的有28个,但在光学、发动机、运输、半导体、基础通信、音像、医学等领域与国外存在差距。同时,中国在3D打印、纳米技术、机器人工程等少数尖端前沿领域表现强劲,但在大多数核心技术领域的创新总体偏少,80%的高档芯片、近100%的大型发动机依赖进口。这些现状,都需要调整知识产权发展的重心,在坚持“数量布局、质量取胜”的同时,要更多强调质量和水平、结构和布局、实施和效益。在知识产权制度产品的新“供给”中,要注重核心技术的专利拥有量、发明专利的域外布局、专利运用及产业化率,商标的附加值构成、知名品牌的拥有量及其在国际市场的影响力,版权产品在国际市场的占有率、版权产业对国内生产总值(GDP)的贡献率等。


  对于当代中国而言,着力深化改革刻不容缓,创新驱动发展势在必行。创新发展,当然包括关键领域的技术创新、全面性的产业创新以及现代化治理的制度创新。面对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带来的新机遇和新挑战,需要通过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寻求创新发展的新路径,攀登创新发展的新高度。(吴汉东)


  (编辑:石焱)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