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北京中关村:赴知识产权“三年之约”
发布时间:2016/5/20 9:29: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到2018年,北京中关村企业年专利授权量将突破4万件,有效发明专利数量达到6万件;形成2个至3个拥有全球技术主导权的知识产权密集型产业;培育3至5家具有国际影响力的知识产权服务品牌机构,打造一批“互联网+”模式的知识产权服务新业态……在近日召开的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会上,未来3年的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蓝图呈现在世人的眼前。如何让这场“三年之约”变成现实?记者在采访中寻找到了答案。


  这张蓝图的全称叫做《2016-201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推进计划》(下称《推进计划》)。3年后,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要实现什么样的目标?《推进计划》明确,到2018年,中关村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能力显著提升,创业创新环境进一步优化,知识产权对产业发展支撑作用明显,初步形成战略性新兴产业参与国际竞争的知识产权优势。


  “明确目标才能找准抓手,未来3年,中关村将着力推进实施中关村知识产权改革试验工程、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建设工程等7大工程,通过强化知识产权保护,优化知识产权公共服务,加快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提升产业国际化发展水平,保障和激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为加快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发挥重要的支撑作用。”北京市知识产权局局长汪洪表示。


  中关村,不仅是国家创新的战略高地,更是知识产权工作的领头羊。近年来,知识产权作为助推中关村创业创新的重要支撑和有力保障,对提升中关村企业科技创新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产生了明显的推动作用。2015年,中关村企业专利申请量首次突破6万件,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3万件,发明专利授权量首次突破1万件,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占北京市比例首次突破七成。2015年中关村企业总收入达4.07万亿元,占全国高新区的1/7,园区企业创造增加值5557.4亿元,占北京市1/4。


  在知识产权的支撑下,中关村在前沿技术领域不断取得新突破。在人工智能,例如无人驾驶、大数据、计算机视觉、机器深度学习等技术领域,中关村与世界前沿水平靠近。


  在颠覆性的新材料,特别是纳米材料、石墨烯、液态金属以及生物技术、基因治疗等方面越来越向国际高端领域发展。中关村管委会主任郭洪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表示,未来3年,中关村将围绕智能识别、纳米级芯片、基因工程等高端技术领域,支持领军企业打造全球专利布局,促进中关村产业向全球产业链、价值链和创新链深度融合,增强国际竞争力。


  “拍一拍,录一录,你的创意全保护。”只需通过打开手机客户端,将创意进行拍照留存,通过创意存证,能为创新者提供多种形式的创新创意保护,原生态的记录创新过程。蓬勃的创新之树,离不开知识产权的浇灌。这样一款名为“创意宝”的产品,不仅打破了传统知识产权服务的种种桎梏,也为用户提供了更加便捷、高效、随时随地的创新服务。事实上,像“创意宝”这样拥有互联网基因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并不在少数。中关村通过大力推动互联网思维、技术与知识产权服务深度融合,加速传统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转型升级,逐步形成了以互联网为支撑,以开放式、综合化、高效率服务为特点的知识产权服务新生态。


  正是因为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蓬勃发展,中关村于近日获得批复,正式成为首批国家知识产权服务业集聚发展示范区。据了解,截至2015年底,中关村共有专利代理机构223家,占北京市专利代理机构数量的60.1%,在全国占比17.8%;共有执业专利代理人3166名,占北京市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的62.9%,占全国执业专利代理人数量的25.1%。此外,服务机构的服务能力、服务水平、服务模式进一步提升。除专利代理服务外,中关村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还为园区企业提供产品或细分领域专利分析、专利战略制定、专利预警分析、建设专利数据库等高端化、多元化服务。


  “中关村知识产权工作要紧紧围绕中关村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的战略目标,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模式创新,提升知识产权服务附加值,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向专业化和价值链高端延伸,建设体系完整、运行高端、业态发达的知识产权服务业集群。”正如汪洪所言,如今的中关村正以促进科技创新和提升产业创新能力为导向,奔赴知识产权工作支撑经济发展的“三年之约”。  (本报记者  王 康)

 

 

(编辑:汪诚)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