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于林:用创新打通出行最后“一英里”
发布时间:2016/5/31 9:45: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3D一体锻造技术应用于车身,提交专利申请10余件……日前,北京一英里科技有限公司(下称一英里)携一款全新智能微电折叠车亮相中国国际自行车展览会,引起了业内人士的极大关注。从怀揣梦想创业到相关产品首次亮相,一英里的创始人于林及其团队在这款产品上投入了2年时间。

 

  在谈到为何要研发生产这样一款产品时,于林表示,当城市不断发展变化,道路不断延展,车越来越多,公共交通越来越拥挤,人、城市与出行的关系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如今,城市变化的速度很快,不断涌现的出行难题和消费升级的需求,让用户对于出行产品有了更多要求和期待。”于林克服了重重技术困难,用微电折叠车“光环”作为解决城市出行问题的答案。作为一名创客,于林及其团队依靠什么意念走上自主创新的道路?又是如何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呢?

 

  开启创业之旅

 

于林和王子豪是一英里的联合创始人,两人是英国硕士留学时期的校友,一位学数学,一位学金融。回国3年后,这两个内心不安分、希望有所为的80后青年分别放弃了国企和投行的优厚稳定收入,再次集合,开始了创业之旅。一英里上海分公司的另一位合伙人谢春雷则是从业十多年的行业“老兵”,从产品的研发设计到工艺生产都具备过硬的专业深度和知识储备。

 

  起初,于林对于创业完全没有头绪。有一次,他发现从居住的小区去一家商城需要走几公里的路。虽然路程不远,但开车或步行都不是很方便。于是,他敏锐地从这里获得灵感,找到了创业方向:用全新的思维和服务去思考“人+出行+城市”的关系,致力于打造一种新的城市移动方案。于林希望自己从切身体验出发,跳出传统行业思维模式,研发一款原创且足够专业的代步产品。

 

  找到志同道合的创业伙伴和创业方向后,于林和他的团队开始着手将修改多次的设计稿付诸实践。创业初期,如何设计车的座椅才能让乘客有更舒适的体验,成为困扰于林团队的首要难题。经过反复试验,并求助相关专业人士后,于林最终找到了一种无弓鞍座椅,并由意大利专业制造商开模制作。在车的折叠方面,于林相信,折叠本身就是一种让人能够自由发挥想象空间的方式,但是只有当这种想象的空间被约束时,才会激发出更大的创造力。所以,从一开始,于林在设计“光环”的折叠系统时就提出:折叠的用户体验一定要做到极致,越简单越好,产品必须能够整体一步折叠,外观一定要简洁。正是这些看似不可能的要求,才催生出“光环”的快速折叠。“这对于非技术人员出身的我,也是一个不小的挑战。”于林坦言。为了解决这个难题,他从上海到广东跑遍了各大代工企业。功夫不负有心人,经过近半年的反复实验,于林终于实现了一键拉环式折叠的设想。目前,该团队已针对相关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

 

  于林介绍,经过2年时间的锻造,“光环”已基本成型,除了独特的一键拉环式折叠外,“光环”的One-fit蝠形无弓鞍座以及One-DRL环心日行灯组等多个零部件都是一英里自主研发设计完成的。目前,“光环”产品中不仅加入“手机APP+云端+车”同步连接的smart halo操作系统,而且整车还实现了详细数据展示、路线记录、实时监测定位、导航地图、电池提醒等功能,用户可通过APP随时随地了解车辆状况。

 

  注重专利布局

 

回顾过去2年的创业历程,于林感觉自己每天都在绝望和喜悦之间徘徊。“在设计一款全新的产品时,我们会遇到各种各样的问题,怎样完美地一一解决对我和团队来说是一种挑战。虽然这个过程很艰难,可正是这种靠自己探索、创造的过程带给我前所未有的喜悦。”于林表示,正是基于对产品原创性的超前的保护意识,他们很早就针对相关技术提交了专利申请。截至目前,于林的团队已围绕“光环”产品提交专利申请10余件,其中发明专利申请2件。

 

  说到“光环”,于林的眼里充满期待。“‘光环’整车除了轮胎、转把和碟刹外,所有的零件都是我们自己设计、开发、开模制造的。”于林自豪地说,他们不是在传统折叠扣的基础上进行的改进,而是自主研发了一款全新的折叠扣。从内部结构到操作方式,它都与传统折叠扣完全不同。正是这种不同,实现了任何人都能够轻松操作的简洁体验。

 

  作为一名创客,于林不仅注重技术创新和专利保护,他对产品质量的追求,也体现出一种独特的工匠精神。“工匠精神要求企业如同工匠一样,打磨自己的产品,精益求精,让产品经得起市场的考验和推敲。”于林表示,其团队会在坚持技术创新、秉持工匠精神的道路上不断前行。 (陈景秋)

 

 

 

 

(编辑:曹晨)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