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小小葫芦画 凝聚传承情
发布时间:2016/6/28 9:1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一只只大大小小的葫芦上布满了深褐色的牡丹花、百寿图、八仙过海、吉祥的福字……原本普普通通的葫芦,由此成为一件件精美的艺术品。而创作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烙画艺术精品的,是青岛的非遗传承人黄旭。

利用金属笔,在不同的温度和手法的共同作用下,色彩以深深浅浅的褐色为主,画面上自然发生肌理变化,从而产生浮雕效果,这就是烙画艺术的精髓所在。虽然说烙画是一种极其珍贵的稀有画种,但掌握这门手艺的人却不是很多。

走进青岛海滨大道的一处外墙被涂成黄色的水泥房,黄旭的烙画工作室就在这里。他从小受爷爷影响,非常喜欢烙画这门手艺。在美术学院学习图案设计专业毕业后,黄旭曾到工艺制品厂从事工艺美术设计工作。但黄旭还是深深挚爱着烙画艺术,为此,甚至不惜离职创办了自己的烙画工作室。在这间不大的房子里,随处可见各种烙画作品,以葫芦烙画作品居多,也有木板、宣纸烙画作品。根据黄旭的讲述,每一件烙画作品背后都有一个故事。

黄旭告诉记者,烙画古称“火针刺绣”,又叫“火笔画”“烫画”。据记载,烙画历史悠久,距今已有2000余年历史。之所以大多选择葫芦作为烙画的表现载体,就是因为民间一直认为葫芦谐音“福禄”有美好的寓意。

在烙画作品创作上,选材、布局、构思和作画是黄旭创作烙画作品的四大步骤,而烙铁笔是是重要的工具。黄旭向记者展示了各种样式的烙铁笔,有粗的、细的、扁的、宽的。黄旭介绍,要根据图案的不同来选择不同笔触的烙铁笔。但这些烙铁笔并不是现成的,而是黄旭买来铁棒根据烙画创作的需要自己重新烧制打造的。有时,为了追求一些新颖和独特的效果,光制作烙铁笔就要耗费很长时间。为了保证葫芦烙画的质量,黄旭都是自己培育葫芦,他选择在不同的6块地里分种不同品种的葫芦,这里面有瓜葫芦、长柄葫芦、瓤葫芦以及亚腰葫芦等。

葫芦在成为烙画作品之前需通过晾晒蒸发,耗去葫芦内含的水分,此环节十分关键,这关系到葫芦烙画作品最终的整体效果,晾晒通常需要3个月甚至半年才行。布局和构思是烙画创作的核心,不同品种的葫芦造型甚至葫芦的瑕疵,都会成为创作的灵感。记者看到,在一件题名《江雪》的作品上,“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画面应运而生,其中小孔的瑕疵被黄旭巧妙的构思成寒江雪。黄旭认为,葫芦的独特瑕疵恰恰为这幅烙画作品增添了有生命力的神韵。而“八仙过海”烙画葫芦是黄旭工作室的“镇店之宝”,光构思和作画就花费了黄旭两个多月的时间。

据传,明清时期在老式家具上进行烙画创作,是当时非常流行的一种艺术表现形式,受到各个社会阶层的喜爱。“黄氏烙画”是黄氏家族一脉相传延续了数百年的传统艺术,到了黄旭这一代,他在继承传统的同时,又对烙画艺术进行了创新,尝试以现代图案及纹样,形成“传统加现代”的表现形式,受到消费者青睐。

“不能让老祖宗留下的艺术瑰宝轻易遗失。”对于烙画的传承,已经人到中年的黄旭希望通过富有时代气息的创新作品、以及自己的言传身教来影响年轻人,弘扬中华传统文化的艺术神韵。(鲁智)

记者感言

非遗的传承,关键在于“活态”的传承,也就是与时俱进的创新精神。作为传承人,需要不断通过思考和创新的作品,赋予非遗在当代社会的生命力和影响力。艺术的生命力在于创新,无论是非遗还是当代艺术,无不如此。葫芦烙画之所以为百姓喜闻乐见,正是既传承了非遗的精神,又体现了创新的价值。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