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
郑惠强:打造制造强国 唯有加强创新
发布时间:2017/3/10 14:36: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制造业的盛衰关乎国强民安,制造强国的建设刻不容缓。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中共中央、国务院综合研判国内外经济形势和经济新常态做出的重大决策。而作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点领域,制造业是实体经济的主战场、各类资源要素的集中地。目前我国已成为具备制造全体系的制造大国,但要成为制造强国还任重道远,亟需解决结构性失衡、供需关系失衡、供给效率失衡等问题。


  对于如何解决上述失衡问题,全国政协委员、上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郑惠强在全国政协十二届五次会议第二次全体会议上,代表民盟中央提出了相关建议。他表示,我国需要深化改革,加强自主创新,并完善促进科技创新的各种法律法规等。


  郑惠强表示,我国首先要重点突破,优化布局。围绕“中国制造2025”,聚力重大工程实施和重点领域创新,补齐制造业短板。充分发挥国家制造强国建设领导小组的统筹协调作用,加强部门和政策间的协调配合,完善供需传导机制,通过试点示范和效果评估,探索不同类型区域和城市推进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模式和路径。


  “深化改革,集聚要素是解决失衡问题的第二步。发挥政府采购对自主创新的扶持作用,实行结构性减税,把高新技术企业税收减免、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等优惠政策落实到位。深化国企改革,形成出资人、决策人和管理人各负其责、有效制衡的治理结构。推进资源要素价格改革,促进生产要素重组,引导人才、资本、土地等要素流动,提高生产活力。探索设立制造强国建设投资基金,引导社会资本向战略制高点领域集聚。充分发挥国家先进制造业投资、新兴产业创业投资和中小企业发展等基金的作用,确保工业投资稳定增长。研究建立产融对接新模式,引导和推动金融机构信贷资金按‘用好增量、盘活存量、扩大流量、改善质量’的要求,大力支持制造业创新发展。” 郑惠强介绍。


  第三步则是完善相关法律法规。郑惠强表示,我国要推进制造领域的法制化建设,完善科技创新、节能减排、兼并重组、质量安全、军民融合发展等重点领域的法律法规,形成有利于制造业增长和国际竞争的保障机制;加快制定《制造业促进法》《技术改造促进条例》和《境外投资法》,确保民用飞机、软件、集成电路、新能源汽车、高端装备、新材料等战略性、基础性产业发展和制造业企业“走出去”有法可依,促进我国制造业走出困境,转型升级,坚定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迈进。(本报特派记者 冯飞)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