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声音 >
消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痛点”
发布时间:2017/4/25 9:58: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2015年印发的《中共中央 国务院关于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加快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要发挥金融创新对技术创新的助推作用,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好局面。目前,作为知识产权金融创新重头戏的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得到长足发展,2016年,全国专利权、商标权质押融资总额达到1085亿元。《“十三五”国家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规划》中提出,到2020年,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金额达到1800亿元。但是,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核心难点——估值难、风控难、处置难,仍然没有得到实质性解决,本文试从银行、中小企业、评估机构3个角度,以“痛点”分析的形式给出解决核心难点的具体措施。

源自金融机构的“痛点”

银行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中处于核心地位,由于其产品类型多样,尤其是其风控体系的严格要求等原因,大部分银行对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避而远之。介入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业务的银行在开展业务的流程中,也存在因从业人员知识结构限制导致其更依赖专业机构,同时对评估报告的风控作用认识不足、轻视评估报告等问题。

最主要的痛点在对知识产权质押物价值的理解方面。传统不动产抵押贷款中,银行会关注抵押物处置的可能性及处置金额,多数银行把这一思维方式用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特别关注知识产权处置的可能性以及评估值与处置金额的关联,因此仅因处置难这一点,大部分银行便将知识产权质押融资拒之门外。对于中小企业来说,获得知识产权是为了提高竞争优势以获取超额收益而不是为了处置,正因为此,评估机构在进行知识产权价值评估时更注重对知识产权的商业化运用。

源自中小企业的“痛点”

中小企业作为资金需求方,在知识产权管理方面存在知识产权质量不高、获取知识产权的动机并非保护创新、知识产权管理薄弱等问题。另一方面,中小企业多为初创型企业,存在融资经验不足但自视甚高、较难处理自身与银行在保密等方面的关系、过度依赖银行指点和专业机构服务等情况。

同时,在中小企业内同样存在轻视评估工作的现象。不少中小企业对知识产权评估工作的专业性和难度认识不足,认为评估报告仅是简单的数字游戏,收费不应太高,导致评估报价而非评估服务质量决定了企业对评估机构的选取,甚至存在企业将其与不动产评估进行横向价格比较的情况。

源自评估机构的“痛点”

评估机构作为专业机构,在知识产权质押融资领域起着重要作用,但是其执业质量方面存在一定问题,同时,评估人员在知识结构上存在短板。无形资产特别是知识产权资产评估的准则体系已日臻成熟,但评估界对无形资产评估的研究大多局限于企业价值评估中的无形资产,而对单项无形资产评估研究较少,使评估结论不能与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需求很好的配合。

部分以无形资产评估为主要业务的评估机构,只重业务争抢而忽视理论建设,认为市场开拓重于报告质量,日常经营中宣传活动不断但业务能力较难提升,导致部分银行对评估机构丧失信任,认为知识产权资产评估毫无技术含量可言,评估结果没有公信力,对质押物进行评估起不到任何风控作用。更严重的,少数评估机构为占领市场低价承揽业务,以资料少、流程快为服务优势,同时以非正常速度提交报告,导致知识产权质押评估竞争环境恶劣,这也是部分银行和企业认为知识产权评估工作低价值、无用处的根本原因。

消除融资“痛点”的建议

要解决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的核心难题,首先,评估机构要加强自身专业能力建设,在执业过程中要严守独立、客观、公正原则,同时在行业竞争中以长远为重;其次,银行应积极尝试知识产权质押融资,进一步认识知识产权的特性,通过对外部专业服务的判断把控项目风险,同时逐步转变对质押物价值认识的传统观念,适应知识产权金融创新的新形势;再之,中小企业应努力提高知识产权质量和使用效率,积极了解融资活动规则,对自身进行准确定位。

目前,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呈现出多方介入、风险共担的良好趋势,逐渐朝着产品化的方向发展。例如,安徽、深圳的担保模式,北京的“智融宝”模式,重庆的“科技智慧贷”模式,青岛的“保险+担保”模式等。在消除知识产权质押融资“痛点”的过程中,各方面力量均在努力,相信知识产权金融创新事业发展前景光明。(丁     马新明,作者单位:北京中金浩资产评估有限责任公司)

 

 

(编辑:刘珊)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