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不是药神》折射出的困境与希望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7/13 9:41:00

  当下最火热的电影当属《我不是药神》,上映4天票房即突破13亿元引发全民关注与探讨。影片的故事原型是曾经轰动一时的陆勇案。《我不是药神》和陆勇案反映出来一个需要高度重视的社会问题:国内患者吃不起天价进口药。

 

  国内进口药基本上都是原研药,它们价格昂贵的原因在于巨大的研发成本。一个新药的诞生,时间跨度动辄十年八年,投入资金以数十亿计,为收回巨额研发成本,新药上市后研发公司往往借助知识产权保护来形成市场独占地位,获取高额利润。如果没有知识产权保护,愿意在恶性重大疾病上投入巨额成本来研制治疗药物的企业就会减少,医学技术的革新速度就会减慢,这对人类的生命健康反而是更大损害,因此从长远来看,给予药品知识产权保护对人类的生命健康是有助益的。但是国内有个独特现象,在专利到期之后,多数进口药品的药价仍然居高不下,而在其它国家,专利到期之后,原研药价格通常会大幅下降。可见,知识产权保护不是进口药品药价过高的决定性因素,临床试验成本、仿制能力不足、税负、药品定价及招标、医疗报销制度等因素都影响着进口药品的最终销售价格。

 

  面对现实中存在的天价进口药,如果完全适用市场经济的逻辑,势必会牺牲掉那些无法承担药价的患者的利益。生老病死面前,人人平等。正是由于药品有这样的特殊性,制度调控对问题的解决至关重要。

 

  目前,国内有关部门也在积极通过完善制度与规则来努力减轻患者负担,从药审环节和医保环节入手,一方面加快药品上市审评审批,国内国外新药有望同步上市,保证药品的可及性;另一方面也在降低新药的医保准入门槛,引入谈判机制,通过谈判降价把新药品种纳入医保。换言之,未来像格列卫这样的进口药,在药审环节耗费的时间将大大缩短,上市后或将迅速通过进入医保目录的方式进入国内市场,患者用药成本将通过医保的统筹机制转给社会承担。

 

  影片的结尾字幕,也在向观众宣布着国内出台的若干项利好政策,但前方的路仍然很长,相信随着国内对药品领域的愈加关注和相关利好政策的逐步落实,会如影片中男主角在法庭上所说:今后都会越来越好吧。(曹志明)

 

 

(编辑:高云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