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音乐”:口传心授留住非遗味道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9/11 9:22:00

    智化寺,这座北京市最大的明代木结构建筑群隐匿在东城区禄米仓胡同深处,历史可追溯至1443年。据专家考证,智化寺京音乐来自明朝宫廷音乐,立寺后逐渐演变为具有佛事功能的音乐类型,清朝传到北京周边,成为北方佛曲的代表,从而获得京音乐之名,代代相授流传至今。身为智化寺京音乐第二十七代弟子的胡庆学,曾先后两次离开智化寺。他说,在这座已有570年历史的古寺里演奏570年前的音乐是太小众的工作,枯燥又不能挣钱。但现在,他和5名同伴决定将根扎在智化寺,必须要有人来做这样的工作,我们至少还能坚持多年。

 

  1992年,在智化寺管理处的基础上成立了北京文博交流馆,每到博物馆开放日,胡庆学就会穿上海青和同伴们在智化殿或大悲堂表演京音乐。笙、管、笛、双面云锣、龙纹大鼓严格按照几百年前的工尺谱发出声响,余音绕梁,空灵庄严。我们现在使用的工尺谱是康熙年间抄录的,还是上世纪50年代从经橱里发现的。胡庆学指着如来殿说道。目前,共有《锦堂月》《望江南》《好事近》等130多首工尺谱保存了下来,其中的40多首还可以演奏出来。

 

  工尺谱是京音乐的精华,过去713岁的小学徒,必须经过三至七年苦练,唱谱、熟背,唱得字正腔圆、吹得韵真情满才能出师。胡庆学所说的工尺谱不同于五线谱或简谱,这种用类似偏旁部首的符号记录音乐的谱子在唐代就已存在,表演者演出时不仅要跟随谱子记录的音高与节拍,还必须记住师傅口传心授、并未记载在谱子上的阿口,也就是用哼、唉、咳、呀、地等拟声词表现的唱腔。

 

  在胡庆学团队与智化寺工作人员的努力下,2006年,智化寺京音乐被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知名度大大提升。近年来,胡庆学团队除了参加国内各省市展演活动,还去到英国伦敦大学、大英博物馆、新加坡滨海艺术中心以及菲律宾、港台等地进行京音乐的义务展演。通过展演,智化寺的游客量大大提升,2016年智化寺的游客量几乎是2015年的两倍,达到22300人次。

 

  此外,智化寺京音乐的数字记录保存工作也正在进行中。胡庆学介绍,他们已经录制完成30多首曲子,包括大型套曲《料峭》和《中堂套曲》的演奏音视频和工尺谱教学影片,其他失传的谱子也在整理中。在北京市文物局的支持下,智化寺采用请进来,走出去的传承路径,在去年举办了智化寺京音乐夏令营”“智化寺京音乐高级研修班等活动,邀请京津冀的在校学生和其他乐社乐师前来学习京音乐。传承人还先后到北京史家小学、中国音乐学院、河北安新端村学校进行实践教学,智化寺京音乐的传承工作逐渐步上正轨。

 

  胡庆学与智化寺的工作越来越忙。不过,令他们略感遗憾的是,第二十八代传承人的位子仍然空着。能沉下心传承这门枯燥艺术的后人还没出现,但愿有人能将京音乐、工尺谱耐心地学下去,一代代口传心授,让老祖宗的东西留下来,保住原汁原味的非遗味道。胡庆学感叹到。

 

  采访感言

 

  智化寺京音乐难学、易忘、少人知,历经数百年仍能流传至今,离不开传承人真诚的热爱与发自内心的使命感。正是他们的坚守,干净明澈的音乐才得以流传,凝固时光,直抵人心。(实习记者 邹碧颖)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