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猴子维权”,无创作意志怎能有版权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10/11 9:24:00

  英国摄影师大卫·斯莱特(David Slater)因在网上发布猴子的自拍照,被动物保护组织以侵犯猴子版权为由起诉,身陷照片版权纠纷。日前,此案件终于有了结果,美国旧金山法院称,版权保护不适用于猴子,驳回动物保护组织为猴子版权维权的主张,猴子自拍版权案终于尘埃落地。

 

  事实上,猴子自拍版权案之所以在业内引发长期关注,不仅是因为其情节离奇,更在于其触及了版权法适用的底线——谁能成为作者?

 

  我国虽然没有发生过类似的纠纷,但却有机器人作诗的新闻可作比照。不久前,人工智能机器人微软小冰的诗集《阳光失了玻璃窗》正式出版,出版方宣称这是人类历史上第一部机器人写的诗集。在我国,猴子或者机器人在经过训练创作出一定高度的作品后,可以成为作者受到著作权法的保护吗?笔者认为,基于合我国目前的著作权法理论和实践,答案是否定的。

 

  关于作品,我国著作权法实施条例第二条做了这样的定义,即文学、艺术和科学领域内具有独创性并能以某种有形形式复制的智力成果。对作品的这一定义,要从以下两个方面理解。

 

  其一,作品必须是人类的智力成果。例如,某人看到母鸡行走的脚印有所触动,于是将母鸡双脚涂满墨汁并使其在画纸上随意走动,最后形成了一篇画作并命名为万叶图。对于这幅画作,由于系动物而非人类创作,即使所得的作品具有很高的艺术性,也难以纳入作品保护范围。究其本质,著作权法保护的是人类的文学、艺术和科学作品作者的著作权,以及与著作权有关的权益,而并非是对所有成果不作区分地一概纳入保护。正因为这个原因,尽管要培养出一个诗仙机器人或者猴子摄影师需要训练成千上万次,但是却并不能改变最后的成果性质。

 

  其二,作品必须能够体现出作者主观上的创作意志。所谓创作意志,是指作品的独创性必须有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个人印记,如果创作意图缺失或不足,即使客观上完成了某种艺术成果,也不能认为构成了作品。这是因为,作品本质上承载的是人类的思想、情感、精神和人格等要素,带有某种精神或者人格印记,传递的也是人类群体能够共同理解的符号体系和语言,因此,作品不但有能够被他人客观感知的外在表达,而且必须能够体现出作者主观上的创作意志。

 

  同样的道理,无论是猴子自拍,还是机器人作诗,一旦脱离了人类的干预,其实质上就是在进行与人类思维和创造完全无关的摹仿或重复,根本谈不上创作意志,自然也不再有作品存在的前提和基础,即使产生了某种智力成果,究其实质,不过是大数据背景下契合人类认知习惯和偏好的概率和巧合而已。(袁博)

 

(编辑:车兴明)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