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湖钹子书:魅力音韵 幽美意境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10/20 14:13:00

    滚滚长江东逝水,浪花淘尽英雄。是非成败转头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古今多少事,都付笑谈中。声音清亮略带沙哑,却有着特殊的磁性,让台下的观众听得十分入迷。台上正在说唱平湖钹子书的,就是这项国家级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徐文珠。

 

  徐文珠向记者介绍,在浙江平湖一带民间流传了数百年以上的平湖钹子书,是一种民间说唱艺术。旧时,在小镇上的茶馆里,由民间艺人说唱的钹子书,受到平民群众的普遍欢迎。那时,吃过中饭,当地人喜欢提一只竹篮,到镇上的茶馆里喝茶。一壶茶喝到颜色淡了,再沿街走一圈,捎带买些油盐酱醋回去,这叫上镇,是当地人的一种生活习俗。平湖钹子书的说唱艺人就是在这个时候,在茶馆里泡一壶茶,占茶桌的一角,摆出一扇、一碟、一筷、一木四样道具,开唱平湖钹子书。

 

  艺人在演唱时,左手执一钹子,右手持一竹签敲击,作伴奏乐器,开头总是一边用一根竹筷敲一面铜碟,一边拉着腔唱完几句开场白后,拍一记惊堂木,就用说评书的腔调讲故事,往往是接着上一天留下的悬念讲下去。说到精彩处,每每插进一段自编的笑话或轶事,留下新的悬念,又突然拍一记惊堂木刹住,俗称卖关子,算是一场戏结束。有时时间还早,就接着说,如果时间差不多了,就且听下回分解

 

  回想当初,11岁时,徐文珠偶然听到了平湖钹子书,就被腔调和意境所吸引,立志要学唱平湖钹子书。而且,徐文珠的父亲就是说唱平湖钹子书的当地名嘴。在幼小的徐文珠的眼中,父亲是她崇拜的偶像。但因为徐文珠正在上学,父亲并不想过早让她学习这门民间艺术。但是,徐文珠却有时间就去父亲说唱的地方偷艺,开始有意模仿父亲的说唱。徐文珠说,当时家里有很多中国古典文学名著,父亲平时在家的时候喜欢看书,看过之后,就用平湖钹子书演唱书上的故事。时光飞逝,成年后,父亲向徐文珠说,要真正学习演唱平湖钹子书的话,最重要的还是决心和坚持。一次,父亲为了考徐文珠,要求她3天后一字不漏地背出280句唱词。3天后,徐文珠不仅能背,而且能顺利地按照唱平湖钹子书的节奏完整唱下来。就这样,父亲收下了这个特殊的徒弟。

 

  当时,白天要干农活,徐文珠都是用晚上的时间自己勤学苦练,细心揣摩。功夫不负有心人。后来,徐文珠可以独立演唱平湖钹子书了。在实践中学,实践中练,徐文珠进步很快。其实,一部平湖钹子书从历史背景、人物性格、穿着打扮、故事情节都十分严谨,从记台词、学唱腔到做动作,要不断揣摩,再到台上说唱。平湖钹子书讲究快而不乱、慢而不断,把故事说清楚,把表演做到位,同时把人物性格、对话方式融入到唱腔里,塑造个性,营造情境,带动听众的情绪。时间久了,徐文珠也逐渐成为当地小有名气的民间艺人。有一年春节,徐文珠登台说唱,有很多老听众为了听徐文珠唱书,连很多宴请都推辞了。

 

  当时的那些年,徐文珠不仅在平湖唱,而且还把平湖钹子书唱到了上海等地,受到广泛欢迎。而如今,每个星期三晚上,徐文珠都去平湖非遗中心的非遗工作室,教她的几个徒弟唱书。灯光下,徒弟们听一句记一句,一旁还放着一本用夹子夹好的已经整理并打印出来的平湖钹子书传统书目。徐文珠告诉记者,目前,要争取尽量先把自己会唱的一些传统书目整理出来,这样徒弟们到时候可以看着唱本学习,改变过去口传心授的局面。从竹签敲铜钹的节奏,再到演唱,徐文珠手把手地教。她把传统平湖钹子书的唱、表、说、演一一分解开来,让徒弟们逐项学习。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非遗越来越重视,徐文珠上台表演的机会也越来越多。2008年平湖钹子书被列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2月徐文珠被评为平湖钹子书代表性传承人。通过政府的重视,社会的关注,再加上自己和徒弟们的不懈努力,平湖钹子书一定会很好地传承下去。徐文珠对此信心满满。

 

  记者感言

 

  悠扬的曲调,抑扬有致的讲述,平湖钹子书这项古老的非遗项目如今正在阳光雨露下延续着不凡的生命,其体现出的艺术魅力吸引着大众。在传承中发展,在发展中传承,国家级非遗平湖钹子书的非遗传承发展之路,带来了思考,也带来了鼓舞人心的韵律。(本报记者 赵建国)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