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京大学 探索特色模式 促进专利转化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11/23 9:22:00

  高校的科研成果要实现专利转化,影响因素涉及技术研发、产品生产、企业经营、双方合作、市场开拓等诸多方面。南京大学作为全国重点综合性大学,每年都会产出大量科研成果,如何将这些创新技术进行产业化应用,已成为南京大学促进地方经济技术发展的重要抓手。南京大学创新创业与成果转化工作办公室主任高新房表示。

 

  近年来,南京大学在专利转化方面积极进行探索,除了构建科技成果转化体系、出台转化条例外,还摸索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发展之路,即在产业化过程中采取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双要素转化的模式,积极借助政府力量,搭建政产学研平台。在这些措施的支撑下,南京大学的专利转化工作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2016年,南京大学入选首批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并通过校地合作的方式构建起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将一批原创性的研究成果孵化为企业所需的产业化成果,用以改造传统产业,发展新兴产业,服务中小企业,为国内广大企业发展提供新动力。

 

  人才技术双发力

 

  人才是技术研发的核心,如果只是将技术成果转移给企业,企业在运用的过程中就容易出现很多技术性问题,转化效果并不理想。南京大学考虑到这一问题,探索出了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双要素转化的模式,通过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成立创业公司两种形式,实现了人才和专利一同从学校到产业、再从学校到企业的流动。高新房介绍。

 

  近年来,南京大学提出服务江苏、面向全国的发展战略,积极组织学校科研人员开展系统的专利转化。在实际工作中,南京大学以建设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为目标,选派学科领军人才担任平台负责人,围绕地方产业发展特色、发挥平台负责人的学术影响力来组织队伍,在校方和企业的协作中,开展高起点的产业技术研究和专利转化工作。

 

  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就是建设服务平台的典范。该研究院是由南京大学与中国宜兴环保科技工业园合作共建,以南京大学环境学院院长任洪强领头的科研团队负责运营,直接服务工业园区内的200多家企业,组织了中国环保水处理机械技术战略创新联盟、国家节能降耗水处理技术装备创新战略联盟等产学研合作组织。研究院率先探索了原创技术-平台开发-工程推广-标准/规范-企业孵化的专利转化新模式,将学科建设和产业发展带入高速共赢发展的轨道。高新房介绍。

 

  在南京大学双要素转化的科技创业公司方面,江苏南大光电材料股份有限公司的发展引人关注。该公司以国家863计划项目--高纯有机金属化合物的研究为基础,由南京大学教授孙祥桢带领团队人员,将MO源(高纯金属有机化合物)产品生产技术的4件专利入股,与社会资本联合创办。该公司以自主创新技术为基础,拥有99.9999%的三甲基镓等高纯半导体原料生产工艺、生产设备的自主知识产权,打破了国外在该领域的技术封锁,为我国半导体产业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高新房介绍,2011年,该公司相关产品的国内市场占有率已超过80%2012年还以每股66元的当年最高发行价在深圳创业板成功上市。

 

  通过科技人才(团队)+科技成果双要素转化模式,南京大学取得了累累硕果:建立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30多个,服务企业超过3000家,吸引各类资金超过20亿元,促进企业新增产值超过500亿元。值得一提的是,南京大学现代工程与应用科学学院教授朱嘉因发明纳米新材料,还被国际期刊杂志《科学》称为可以为世界解渴的人。今年8月,南京大学与江苏射阳经济开发区正式签约,朱嘉团队关于高效太阳能海水淡化的数件专利成功转化,也将为建成日产500吨纯净水的海水淡化生产线提供支撑。高新房介绍。

 

  政产学研搭平台

 

  产学研结合是业界探讨行业技术发展时常提及的问题。不过,南京大学在探索专利转化的过程中发现,很多时候只借助产学研的力量是不够的,还需要借助政府的力量。

 

  成立于20108月的南京大学盐城环保技术与工程研究院,就是由南京大学和盐城市人民政府共同创办的,它是南京大学在淮河流域与江苏沿海进行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的战略基地,也是国家水体污染控制与治理重大专项在淮河流域的重要产业化基地。据了解,该研究院围绕重点污染行业节水减排,以毒害污染物控制为核心,面向淮河流域与江苏沿海环保科技成果转化与科技创新,有效支撑了淮河流域与江苏沿海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通过建设地方政产学研平台,南京大学积极构建原创科研成果的转化体系,以问题导向、原创科研、学科交叉与创新链建设作为源头技术供给侧的改革重点,推进学校原创高水平科学研究成果转化为可产业化成果,探索形成贯通式、全链条的原创科学研究-创新技术研究-产业工程研究的科技成果产业化通道,用新技术、新人才、新产品、新模式切实推动了地方经济和社会发展。

 

  如今,南京大学已在江苏省建成了近20家政产学研平台,设立的项目面向企业和产业需求,将高校的人才优势和科技优势转化为产业优势和经济优势。例如,依托环境学科优势,南京大学在宜兴、盐城、南京等地建设政产学研合作平台和张全兴院士天津/无锡工作站。这些平台每年为400多家中小企业提供科研服务,有效帮助企业解决难题,提升了企业的环保竞争力。高新房介绍,宜正环保电商是由南京大学宜兴环保研究院创办的我国环保领域第一家电商平台,可为广大企业提供专利转化服务,推动环保装备的标准化。如今该平台上的会员企业已发展至1700余家。

 

  据统计,2016年,南京大学政产学研平台总经费达2.59亿元,其中服务总收入达1.99亿元。今后,南京大学将继续加快建设步伐,加大建设力度,围绕学校优势学科和地方产业发展需求,打造全新的政产学研平台和技术转移分中心,进一步提升、整合和完善已有平台,为地方经济发展提供助力。(本报记者 陈婕)

 

(编辑:车兴明)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