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建设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

文章来源: 北京市人民政府网站
发布时间: 2018/3/12 11:17:00

北京市人民政府2018年《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一、过去五年工作回顾


  (三)科技创新能力和经济发展质量稳步提升。积极适应和引领经济发展新常态,深入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首都经济在转型发展中稳中有进、稳中向好。初步统计,地区生产总值年均增长7.1%、2017年达到2.8万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收入年均增长10.4%、达到5430.8亿元,第三产业比重达到80.6%;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水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分别累计下降22.5%、22%和28.2%,能源利用效率位居全国首位。落实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加速“三城一区”主平台建设,发挥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引领带动作用,出台一系列先行先试政策,涌现一批重大标志性原创性成果和创新型企业,示范区规模以上企业总收入超过5万亿元、是2012年的两倍。实施《中国制造2025》北京行动纲要,发布新一代信息技术等10个高精尖产业发展指导意见及财政、土地、人才等一揽子支持政策,形成了全市上下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的良好氛围。


  二、今后五年工作思路和2018年重点任务


  (三)深入推进京津冀协同发展,提高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水平。


  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促进城乡融合发展。要把城乡统筹、区域协调放到京津冀协同发展大格局中谋划,在确保生态安全的前提下,提升城乡协调发展、绿色发展的质量和水平。按照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总要求,编制乡村振兴战略规划,落实美丽乡村建设三年专项行动计划,启动1000个村庄人居环境整治。支持市属国有企业参与乡村振兴规划建设。以“三块地”为重点深化农村改革,完善承包地“三权”分置制度,统筹推进集体经营性建设用地入市和征地制度改革,持续推进乡镇统筹利用集体产业用地试点,规范引导闲置农宅盘活利用。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和集体经济组织制度改革,深化集体林权制度和国有林场改革。突出农业生态功能,加强农业科技创新,继续推进农业“调转节”,积极打造农产品绿色优质安全示范区。新增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以上,健全生态林管护员岗位补贴动态增长机制,启动实施新一轮山区农民搬迁,对全市低收入农户高效实施“六个一批”精准帮扶,确保农民持续增收。制定实施新的城市南部地区发展三年行动计划,优先解决生态环境、公共服务、交通设施等方面问题,加大腾笼换鸟力度,承接核心区功能疏解,推动高精尖产业发展。抓好新首钢高端产业综合服务区建设,打造城市复兴新地标,带动西部地区转型发展。稳妥推进特色小城镇建设。加大对生态涵养区转移支付力度,完善多元化生态补偿机制,抓好长城国家公园体制试点,支持平谷、延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发展全域旅游,增强生态涵养功能和绿色发展能力。


  (四)全力推进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加快构建高精尖经济结构。


  科技创新是北京实现高质量发展的第一动力。要把科技创新和高精尖经济结构紧密结合起来,以国家战略需求引导科技创新方向,以科技创新引领高精尖产业发展,不断增强首都发展的创新力和竞争力。


  央地协同推进重大科技任务。充分发挥北京推进科技创新中心建设办公室统筹协调作用,组织实施新一轮重点任务和项目。发布实施建设世界一流新型研发机构的政策举措,集聚全球创新人才及团队,建设好北京量子信息科学研究院、北京脑科学与类脑研究中心。推动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布局建设和发展,承接“航空发动机”、“天地一体化信息网络”等重大项目。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在石墨烯、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等领域,新建一批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国家制造业创新中心。支持在京高校建设世界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好高校“高精尖创新中心”等创新平台。支持基础科学中心建设,围绕前沿战略领域开展高水平原创研究。加快国家技术标准创新基地建设,增强质量技术创新能力。


  高水平推进“三城一区”建设。编制完成“三城一区”规划,促进协同联动发展。中关村科学城要聚焦,以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为目标,着力提高对全球创新资源的开放和聚集能力,着力补齐优质创新要素,着力促进不同创新群体深度融合,通过优化空间布局、打造创新型服务政府、强化城市创新形象,营造国际一流的创新创业生态,在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中发挥带动引领作用。怀柔科学城要突破,建立国际化、开放式管理运行新机制,深化综合性国家科学中心建设,开工建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等大科学装置,引导民间资本、社会力量、国际资源广泛参与,促进科研基础设施共建共享,构建从基础设施、基础研究、应用研究、成果转化到高精尖产业发展的创新链。未来科学城要搞活,鼓励入驻央企加大研发投入,引导企业建立有利于创新的公司治理结构,积极引入民营研发机构、创新企业、高校等多元主体,聚集提升投资孵化、科技服务等创新要素。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要优化提升,建立与三大科学城的对接转化机制,统筹大兴、通州等空间资源,与顺义、房山协同发展,抓好一批重大项目落地,提高外资引进和开放发展水平,打造创新型产业集群和中国制造2025示范区。


  充分发挥中关村示范区引领支撑作用。加大先行先试力度,在科技成果转化、知识产权保护、科技金融改革、生物医药材料通关便利化等方面,争取实施新一批创新政策。落实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增强科研人员的改革获得感。推进国家科技金融创新中心建设,完善创业投资政策,加大对小微企业融资支持力度,加强企业上市、挂牌培育工作。深化中关村人才管理改革,在朝阳望京、中关村大街、未来科学城和新首钢试点建设国际人才社区。完善创业服务体系,新增一批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打造全过程的科技孵化服务链条。统筹“一区多园”发展,加强对分园创新发展的考核评价和产业定位引导,改革完善分园管理运行机制,发挥中关村发展集团在整合创新资源方面的市场化平台作用,探索引入国际化专业团队参与园区管理。


  建立开放融合的科技创新机制。全面加强科技成果转化统筹协调与服务平台建设,与在京高校、科研院所建立深层次对接机制,做好科技成果在京落地承接服务工作。发挥科技创新基金引导作用,在科技领域积极推进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鼓励多方资源更多投向基础研究和战略硬技术,促进科学家、企业家、投资人等深度合作。以开放共享为导向,支持高校与研发机构建设联合创新平台、协同创新研究院。扩大首都科技条件平台、创新券和开放实验室服务范围和领域,引导高校院所面向社会开放科技资源,为小微企业和创业团队提供研究开发、检验检测认证等科技服务。建设中国(北京)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深化与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的合作,鼓励企业加快海外知识产权布局,参与国际标准研究和制定。积极参与国际大科学计划和大科学工程,增强北京在全球科技竞争中的影响力和话语权。


  (六)进一步坚定文化自信,把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好发展好。


  推进首都文明建设。坚持以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统领,全面推进思想道德建设,旗帜鲜明地弘扬主旋律,倡导文明新风尚,亮出北京精气神。巩固和拓展“北京榜样”、“百姓宣讲”、“中国梦365个故事”等宣传品牌,深化文明城区、文明村镇、文明单位、文明家庭和文明校园创建工作,持之以恒倡导“光盘行动”,广泛开展环境、秩序、旅游、禁烟等公共文明引导行动,增强群众道德意识、文明意识、责任意识,提高城市文明水平。


  保护城市历史文化风貌。贯彻习近平总书记“老城不能再拆了”的重要指示精神,研究制定推进老城整体保护实施方案,严格执行皇城保护规划,完善文物保护与周边环境管控的法规和机制,进一步明确各级政府、文物部门和各类主体的责任义务。统筹老城内房屋腾退和征收政策,配套建设定向安置房,做到在保护中改善民生,在改善民生中实现更好的保护。扎实推进中轴线申遗保护工作,抓好故宫周边重点文物腾退修缮。加强“三山五园”地区保护,实施北法海寺二期修缮工程,继续开展圆明园考古及展示。注重保护传统院落和胡同肌理,精心打磨每个历史文化街区。制定实施大运河文化带、长城文化带、西山永定河文化带保护建设规划,开工建设白浮泉、路县故城等遗址公园,开展箭扣长城二期等文物保护修复工程,启动琉璃河西周燕都遗址区搬迁腾退工作。推进香山双清别墅红色遗址群的保护、传承和利用。建立市级传统村落名录,加强规划保护,留住历史记忆、传统文化和乡土故事。支持老字号品牌传承发展。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和历史典籍的保护利用,强化文物院落腾退后公益开放使用,鼓励相关单位、居民及公益机构参与保护利用,让文物活起来。


  增强首都文化创造力影响力。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激发文化市场活力。推动文化与科技、金融、旅游、时尚、会展等相关产业融合发展,设立文化创新发展基金,积极培育新型文化业态,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发展引领区。加大对重点作品、优秀原创作品的扶持奖励力度,推出一批体现中国精神、首都水准和北京特色的精品力作,勇于攀登文艺高峰。巩固做精北京国际设计周、国际电影节、国际音乐节和中国戏曲文化周等文化品牌。加强文化对外交流合作,办好“欢乐春节”、“北京之夜”等活动,推动文化走出去,展示首都文化魅力。


  (八)大力推进改革开放,构筑体制机制新优势。


  以更高标准推动全面开放。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制定国际化服务环境和服务能力提升计划,营造法治化、国际化、便利化的发展环境。加强国际交往中心重要设施和能力建设,全力做好国家重大主场外交活动服务保障工作。全面完成服务业扩大开放两轮试点任务,抓好试点示范区和示范项目建设,培育形成一批新模式新业态,打造服务业“北京品牌”。



     (编辑:白逸群 实习编辑:李星仪)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