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人工智能+交通发展论坛在京举办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4/12 17:57:00
  近年来,由于政策红利的不断释放和资本的大量涌入,人工智能产业快速发展,而人工智能在智慧交通领域的运用也成为热点话题。2018年4月12日,作为第七届(2018)中国智能交通市场年会的组成部分,由北京千方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下称千方科技)承办的的中国人工智能+交通发展论坛在北京举办。论坛以“智能·慧聚·未来”为主题,来自交通领域的六位专家学者发表主题演讲,分享了在各自在人工智能与智慧交通的研究成果。

论坛主持人、千方科技总工程师付长青

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域首席研究员、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姜良维

  主持人千方科技总工程师付长青介绍论坛背景和与会嘉宾后,论坛正式开始。首先,有“中国智能卡口之父”之称的公安部交通管理科学研究所领域首席研究员、国家工程实验室副主任姜良维分享了主题为《基于人工智能视觉芯的高速公路交通事故预警预测方案》的演讲。姜良维说,在人工智能处理器芯片及算法风云突起的当下,如何实现高速公路等复杂交通场景下的路况全息感知、行为智能识别、隐患精准预警等功能是业界各方的期望。姜良维解构了高速公路事故频发的原因,指出在市场的强劲需求下,国产自主可控的人工智能视觉处理器成为构建重大交通事故的综合评估、提前预警、即时干预与快速处置技术体系的关键。

北京市交通委、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首席科学家周学松

  随后,北京市交通委、北京交通发展研究院、美国亚利桑那州立大学首席科学家周学松带来《如何利用深度学习进行多层次交通行为与交通需求估计:一个基于计算图的方法框架》的主题演讲。周学松认为,综合利用多源数据预测交通需求、提高交通系统管理与运营水平是实现智慧交通的核心。他同时认为,当前交通学术界与工业界普遍缺乏利用多源数据结构化估计交通需求、挖掘交通现象背后的个体选择行为的理论与方法。为此,周学松提出基于人工智能的计算图框架及新方法。该方法可将动态交通分配、出行链模型及传统的四阶段法统合成一个正向推理与反向传播相结合的闭合系统,进而开展综合的需求预测与参数估计。目前该系统已经在北京开展实际道路测试。

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小明

  接着,北方工业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刘小明发表主题为《面向应用的城市道路交通区域协调控制技术》的演讲。刘小明认为,交通信号控制系统是城市道路智能交通系统中的核心子系统之一,而区域交通协调控制技术则是重中之重。他结合交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特别是路口信号控制,阐述了区域交通协调控制技术的设计思想、主要环节的实现过程等,并指出可利用人工智能技术找到适时调整城市区域路网相位差的方法。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凤华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高级工程师朱凤华带来了主题为《基于社会信息物理系统的平行交通系统》的演讲。朱凤华结合多年实践经验与理论研究成果,阐述了其在“跨越建模鸿沟”的平行交通系统研究和应用方面取得的主要成果及最新应用进展,着重展示了平行交通智能管理系统的构成,提出了“当地简单、远程复杂”的项目运作模式。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姚华

  浙江宇视科技有限公司副总裁、首席架构师姚华带来题为《交通+AI的探索与实践》的演讲。姚华认为,AI(人工智能)技术发展带给行业全新的挑战,更引发了百花齐放的行业竞争,其竞争的根本在于架构之争、产品之争。宇视科技基于算法和算力的全面提升推出了基于AI的全套产品及解决方案,并将交通领域的实践需求与公司架构与产品的重要创新点、突破点进行比对、分析。

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教授王华

  随后,哈尔滨工业大学交通科学与工程学院交通信息与控制工程系主任、教授王华带来《物联网感知的道路智能基础设施技术与应用》的主题演讲。王华的演讲聚焦智能道钉,为嘉宾层层递进式地解析道钉的基本检测原理、关键技术、无线通讯方案及实施案例。
 
北京千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李江

  最后,北京千方集团有限公司研究院副院长李江发表题为《类脑智能交通的发展方向》的演讲。李江认为,未来的交通是车路协同的交通,是由聪明的路和聪明的车构成;未来的交通信号系统将成为以信号为核心的类脑城市交通计算中心,各交通参与单元都将具备“自主”思维。他从目前交通管理普遍存在的问题如路口断面感知、路测设备的智能程度不足等问题切入,指出未来交通将聚焦于突破智慧城市中基于路网的多尺度、多维度、多粒度交通数据的全息感知与融合技术,构建全面反映交通状态及交通管控效果的评价指标;基于数据驱动的路网全局交通管控技术,实现对宏观-中观-微观的动态交通精细化管控;研制类脑交通控制装备及类脑智慧交通管控服务平台,实现区域交通管控效果评价与管控方案优化等几大方面。

  据悉,本次论坛旨在搭建行业共享、交流、合作的开放性平台,通过新技术、新思维、新模式的碰撞为人工智能在交通领域的发展提供有益的参考。来自政府、高校、科研院所、企业、媒体等200余位嘉宾参加了论坛。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