杨绵绵 砸碎低质产品 创一流海尔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
发布时间: 2018/4/16 9:58:00

  在海尔集团(下称海尔)首席执行官张瑞敏带着海尔走向世界的征程中,有一位顶起半边天的“黄金搭档”--海尔前总裁杨绵绵。从1984年进入海尔到2013年退休,这位元老级高管坚持以创全球化品牌为目标,引导海尔在产品创新、营销创新、管理创新方面走在全球同行前列。


  1984年,我国经济刚刚开始破冰,在缺乏现代企业管理氛围的大背景下,海尔的早期创业者们率先举起了质量大旗,鲜明地提出了实施名牌战略,并将其作为海尔创业时期的最大目标。主抓质量工作的杨绵绵,正是这一战略的推动者和领导者。


  “有缺陷的产品就是废品。” 1985年发生的海尔“砸冰箱”事件,成为海尔发展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而杨绵绵就是当时的主导者之一。她用一把有形的锤子,砸醒了员工的质量意识,树立起海尔争创一流的理念。


  海尔要创名牌,就必须自主创新。“如果自己没有创新能力,就永远不可能发展。”杨绵绵在接受媒体采访时介绍,当时,他们制定了“第一台引进,第二台国产,第三台出口,第四台境外生产”的发展战略。2005年底,海尔宣布进入全球化品牌战略阶段,意在将海尔打造成为世界一流品牌。


  “世界一流的品牌需要三个‘一流’:一流的产品资源、一流的用户资源以及一流的商业模式。”杨绵绵表示,为了实现这个目标,海尔制定了详细的市场战略,从上述三方面进行资源准备,并从技术研发、产品营销和商业模式管理等诸多方面进行创新。以技术创新为例,早在2006年,海尔就推出了不用洗衣粉的洗衣机、防电墙热水器、宇航变频节能冰箱等系列创新产品。随后,海尔以平均每天推出1.75个新产品、提交2.8个专利申请的速度,成为我国家电企业新产品开发最多、专利布局最早的企业。而这些都是今天海尔自主创新思想的“雏形”。


  在海尔,“有创造无创新、有创新无专利、有专利无标准、有标准无应用”都不算真正意义上的自主创新。实现从制造优势到创造优势的转变,必须依赖于有价值的专利和标准的充分结合,并着眼于市场应用,才能发挥出自主创新的巨大作用。如今,海尔已经形成了自己的知识产权战略--构建核心专利池,确保行业技术领先地位;构建事实标准及行业标准,实现产业控制力;参与全球规则制定,掌握知识产权国际规则。在这一战略推动下,海尔在智能家电产品、无线电能传输技术、半导体制冷技术等领域都进行了超前布局,并主导了这些技术领域国家标准的制定。


  颠覆创新才能赢。除了技术创新,海尔还在管理模式上开创了“人单合一”的双赢模式。“人”即员工,“单”是指为用户创造的价值,“人单合一”就是说每位员工和其为用户创造的价值紧紧联系在一起,实现双赢。由于这种模式能够极大地激发企业的生产力和创造力,而被纳入多个国际著名商学院的MBA案例库中。


  在近30年的海尔发展中,杨绵绵亲历并主导了海尔国际化的成长。海尔从一家资不抵债的集体小厂发展成为年营业额逾1600亿元(2012年)的全球化公司,并且连续四年蝉联全球白色家电品牌第一。杨绵绵也因此成为亚太地区女性商界的代表人物,多次登上《福布斯》等权威榜单。此外,她还荣获“国家科技成果奖”,并获得“全国优秀女企业家”等称号。 (刘 仁)

 


(编辑:汪诚)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