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热带特色农业亮出知识产权“王牌”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12/25 17:19:00

  “插根筷子都发芽,汽车停久了也长根”,一句略显夸张的俚语,凸显了海南的自然资源禀赋。建省30年来,琼州大地实现质的飞跃,热带特色高效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成为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而这一切,都得益于知识产权带来的价值“蜕变”。


  海南是中国唯一的热带岛屿省份,占全国热带土地面积42.5%。与其他地区一样的是,海南农业也面临着发展方式相对粗放、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上升等问题。传统的海南农业发展方式,已经到了非“转”不可的关键时刻。那么问题来了,该怎么“转”?


  “要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农业结构优化,推动传统农业向标准化、品牌化、产业化的现代农业转型升级,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使热带特色农业真正成为优势产业和海南经济的一张王牌。”习近平总书记的重要指示,为新时期海南热带特色农业发展定向导航。


  这些年,海南铭记习近平总书记嘱托,切实将创新作为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发挥专利、商标、原产地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组合效应,在强化农业知识产权创造、保护、运用等方面进行了积极探索,做强做精做优热带特色农业,增强知识产权“后劲”,打造海南经济“王牌”。


  科技兴农:为农业插上科技的翅膀


  海口市龙华区大洋村梧桐路,这里是谢维宣创业梦想起航的地方。谢维宣是广东珠海人,也是千千万万“闯海人”中的一员。仅仅用了十年,她和联合创始人龚守成带领海南卓越生物有限公司(下称卓越生物)从零开始,默默成长为水产养殖行业的“隐形冠军”,公司一路的发展,被很多人称为“卓越现象”。


  “传统养殖的‘消杀’模式实际上是把水体中有益的、有害的菌类、藻类通通杀掉了,破坏了生态平衡,制约了农业提质增效。”十几年的塘头“问诊”经验告诉卓越人,主动“养水护底”而不是被动“调水改底”,才能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养殖生态。


  为了引领行业进步,卓越生物走上了产学研联合创新之路,与国内多家科研机构建立了联合研发实验室,聘请微生物、养殖、种植、中药等学科专家作为技术顾问,推出60多种水体养护产品,带动数十万农户投入高效种植、养殖事业。


  谢维宣牵头担任组长的知识产权领导小组,成为卓越生物的技术创新“突击队”。在她的带动下,公司建立了专利预警机制和微生物相关专利信息库,不断加大专利挖掘力度,提升知识产权转化效益,保证了每年3至5个新产品推向市场。


  “未来三年,我们还要整合产业链上下游企业,倡导建立知识产权联盟,进一步提高知识产权转化效率。”谢维宣告诉记者。


  另一位“闯海人”蔡春有的创业之路,落脚在海南省三亚市。2010年,他创立了海南晨海水产有限公司(下称晨海水产)。从老家福建漳州到广东再转战海南,蔡春有看中的是影响水产行业最关键的要素——水质和气候。海南,是他心中适合石斑鱼繁育及养殖的核心区域。


  白手起家成长为海南水产行业的“老大哥”,蔡春有的独门秘籍,是繁育优质的种苗。他亲自抓研发,引进国内外资深专家和育种人才,打造了一支技术骨干队伍。仅去年一年,晨海水产的研发投入就达到515.23万元。


  蔡春有给记者算了一笔账:2017年公司销售收入为1.43亿元,其中专利产品销售收入突破1亿元,占比71%。尝到甜头的蔡春有,愈发加大了专利投入。他不仅直接分管知识产权工作,还给公司配备了4名专职知识产权工作人员。


  2017年底,晨海水产通过了知识产权贯标认证,知识产权管理体系进一步完善,专利导航、专利运营、专利预警等机制也逐步建立,专利产业化持续推进。目前市场上畅销的20多种石斑鱼中,近半数是晨海水产独家拥有的。


  “这是我们去年获认定的水产新品种,叫‘虎龙杂交斑’。从此,海里又多了一种鱼。”小学毕业就开始下海抓鱼的蔡春有,如今将用他选育的水产新品种回馈大海。


  优质种苗在水产行业中的地位,恰似高价值专利之于现代农业。近年来,海南实施农业科技创新工程,着力突破农业技术瓶颈,打通农业科技推广“最后一公里”,在良种培育、节本降耗、节水灌溉、农机装备、新型肥药、疫病防控、加工贮运、海洋农业、农村民生等方面取得一批重大实用技术成果。


  海南省知识产权局局长朱东海表示,为发挥好专利协同运用作用、做大做强海南特色农业,目前海南已组建热带特色高效农业产业知识产权联盟等6家知识产权联盟,着力培育和运营高价值专利,进一步促进农业企业转型升级。


  品牌立农:品牌农业“颜值”越来越高


  “海南有优良的自然环境,丰富的热带资源,形成了很多优良农业品种,现在关键是要规模经营,打造品牌。”2017年8月,在以“大成黄皮”闻名的儋州市大成镇南吉村,海南省委书记刘赐贵在枝繁叶茂的黄皮树下召开了一场“黄皮座谈会”,探讨脱贫致富的门道。


  “建议你们去澄迈沙土村学习学习,他们把地瓜卖出了水果的价钱。”获得刘赐贵“点赞”的是澄迈县桥头镇生产的桥头地瓜。以往几毛钱一斤的地瓜,如今竟然卖出了26元一斤的高价,每亩产值逾万元。桥头地瓜的品牌效应,带来的是真金白银的收入。


  桥头镇沙土村是桥头地瓜的主要种植地。桥头地瓜产业带头人、原沙土村第一书记王文克告诉记者,在上级部门指导下,村里成立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和行业协会,并申请注册了“桥沙”“表沙”“澄沙”等商标,由此,桥头地瓜走上了品牌化发展道路。


  今年初,“澄迈桥头地瓜”地理标志证明商标获准注册。这也成为海南省自2017年3月1日批准设立商标受理窗口后,首件由省工商行政管理局商标受理窗口受理并获准注册的地理标志商标。


  王文克说,为了防止“桥头地瓜”品牌被滥用,当地正在着手建立农产品溯源系统,将对“桥头地瓜”实行“一箱一码”,贴上防伪标签。


  建设海南自由贸易试验区(港),为海南农业带来了全新的发展机遇。海南农业品牌不光要在全国叫得响,更要在全球崭露头角。“海南岛”椰汁的崛起之路,正是海南农业走向国际舞台的一个缩影。


  历时6年,经过几十起异议、复审及应诉程序,海南岛屿食品饮料有限公司总裁郝伟终于拿到了“海南岛”品牌椰汁的注册商标。很快,他的手机响起一个陌生来电,有人出资3亿元让他转让手里刚拿到的商标注册证书。“不卖。”郝伟斩钉截铁地说。


  那一年是2010年,郝伟没有想到,几年之后,他的椰汁会远销海外,美国、日本、荷兰、加拿大等很多对食品饮料质量安全要求十分严格的国家都有了郝伟的产品。那时候,他心里只有一个念头——做一个属于海南的饮料品牌。


  第一批产品顺利下线时,团队开始讨论销售策略。郝伟听了半天,蹦出两个字——美国。“我们要尽快通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的注册登记。”郝伟后来才知道那有多难。然而最终他们做到了。海南岛椰汁走出国门,成为一个让外国人都认可的中国品牌。


  梦想成真的郝伟,有了更大的“野心”。“海南省农、林、牧、渔业从表面上看供不应求,我们的瓜果蔬菜、东山羊、文昌鸡,以及海鲜畅销全国各地,且越来越受欢迎。然而大批农民、渔民却仍抱着‘金饭碗’,过着并不富裕的生活。”


  郝伟想起了他历经磨难而申请注册成功的“海南岛”商标。“‘海南岛’应该造福海南人民,让各市、县的特色产品都能加盟入股,统一规划、统一推广,打造全球品牌。”


  产业强农:走标准化和产业化之路


  “三梁六柱一间房,几块竹片一张床,三块石头垒个灶,一根山藤挂衣裳。”昔日海南的贫困地区,也曾流传过这样苦涩的山歌。如何借助知识产权盘活农业农村资源,助力现代农业腾飞,成为海南做大做强特色农业、推动乡村振兴的新命题。


  习近平总书记今年再次来海南考察,他特别去到靠发展石斛产业走上致富路的海口市秀英区石山镇施茶村,看望农民群众,考察乡村振兴战略实施情况。“乡村振兴要靠产业,产业发展要有特色。”习近平总书记的这句话,海南石斛健康产业股份有限公司董事长彭贵阳依然记忆犹新。


  “我们这里什么都缺,就是不缺火山石。”彭贵阳深有感触地说,一方水土养育一方人,火山石虽然不利于传统农业的生产,但却是石斛生长的绝佳环境。海口羊山地区的金钗石斛,一次种植可连续采摘13年,每亩产量约600斤,按目前价格计算,亩产值可达24万元。


  听说村里的石头“开花”了,大批外出务工者回到故乡。彭贵阳大力推广“公司+合作社+农户”发展模式,在技术上持续加大投入,带领村民一同致富。“要形成‘金字招牌’,还需要知识产权的立体保护。”彭贵阳说,“发展特色产业,一定要地标化,要有自己核心的东西。”


  “长坡米烂洛基粽,王五狗肉香透胸。”这是儋州民间耳熟能详的美食歌谣。刚刚过去的这个端午节,是儋州广和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田传明最忙碌的时候。“快递公司全来排队,从早排到晚。”


  一颗粽子,承载着满满的儋州风情。作为一个异乡人,田传明却是最懂儋州粽子的那个人。“选料上非常有讲究,我们请教过50多位民间制粽高手,最终确定的原料都是本地特有的,并经过严格的配比,这样包出来的粽子才能代表儋州风味。”田传明对于食材有着近乎苛刻的要求。


  田传明深知,标准化、规模化和专业化,是儋州粽子突破“小作坊”作业的关键。十几年来,他不断改进生产技术,自主研发加工设备、灭菌设备、包装设备,扩建厂房,组建管理团队,牵头成立行业协会,让儋州粽子走向全国各地。


  2016年,“儋州粽子”获得地理标志产品保护,为产业发展注入了新动力。2016年端午节后到2017年端午节这段时间,儋州粽子销量达到3036万个,同比足足翻了一倍多。儋州市具备常年生产能力的粽子生产企业由2009年的31家迅速发展到目前的102家。“儋州粽子”也一跃成为富民强市的特色支柱产业。


  “打造一村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共同打响绿色优质安全、具有鲜明热带特色的海南农产品品牌。”翻开今年2月发布的《中共海南省委海南省人民政府关于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产业发展之路清晰可见。


  蓝图已然绘就,新征程业已起航。一幅“农业强、农民富、农村美”的瑰丽画卷,正在海南绿水青山间徐徐展开。


  记者手记


  30年探索,30年跨越。海南淬火蜕变,破茧成蝶。回顾海南农业的转型升级曲线,知识产权成为其中一条重要的坐标轴。统计数据显示,发达国家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已达80%以上。而我国农业科技创新能力还不强,农业科技发展水平还不高,农业科技进步贡献率仅为6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海南着力发挥专利、商标、地理标志等知识产权的组合效应,为促进现代农业发展播撒下了希望的种子。


  在庆祝海南建省办经济特区30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海南经济特区是我国经济特区的一个生动缩影,海南经济特区取得的成就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现历史性变革、取得历史性成就的一个生动缩影。”而立之年的海南,改革开放40年的中国,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定将以更加饱满坚毅的姿态,向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光辉彼岸,击楫争先、破浪前行。(王 宇)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