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主创新引领产业40年巨变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12/26 14:37:00

中国高铁:从“跟跑者”到“领跑者”


  改革开放以来,“有一种速度叫中国速度,有一种骄傲叫中国高铁。”截至2017年底,我国高铁的营业总里程已超过2.5万公里,“和谐号”“复兴号”成为越来越多百姓出行的首选,中国高铁成为我国“走出去”的一张靓丽名片。


  高铁技术发端于西方,始于日本,兴于欧洲,盛于中国。中国高铁从“跟跑”“并跑”到“领跑”,是如何一路跑到了西方高铁先行者前面?“坚持自主创新最为关键。”北京交通大学教授贾利民这样认为。贾利民从1995年开始承担高铁相关研发项目,参与和见证了我国高铁发展的全过程。


  注重自主创新


  贾利民将我国高铁的发展分为4个阶段:20世纪90年代初到2004年为孕育阶段,主要是学习和尝试,研发了一些自己的技术,包括建成“广深准高速铁路”“秦沈客运专线”,也研发了我国第一代高铁电力动车组“大白鲨”“中华之星”;2004年至2008年为引进消化吸收阶段,以引进日本、德国、法国、加拿大等国的高铁制造技术为主;2008年至2012年为自主创新阶段,以科技部和原铁道部联合发起实施的《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联合行动计划》(下称联合行动计划)为标志,该计划诞生了“和谐号CRH380系列”高速列车;2012年至今为持续创新阶段,在“和谐号380系列”平台技术的基础上继续拓展创新。


  我国高铁自主化发展经历了几十年的规划研究、技术攻关和建设实践,但真正定下自主创新基调是在2008年。当时,关于如何发展我国高铁有过激烈的“路线之争”:一种流行的观点认为可以用“技术换市场”,靠外国高铁巨头在国内做合资企业的模式来推动高铁发展,而科技部和广大铁路科技和产业界则坚持我国必须在借鉴的基础上研发自己的高铁技术。值得庆幸的是,自主创新路线最终获得原铁道部的认可。


  2008年原铁道部与科技部启动了联合行动计划。这是我国第一次全面系统地开展高速铁路核心装备与系统研发,涉及高速铁路全部关键系统装备。这也是我国铁路系统第一次打破封闭积习,集全国优势之力,政产学研用深度联合、协同攻关。


  “拥有自主知识产权,体现世界最高水平,符合中国国情。”当时联合行动计划专家组旗帜鲜明地提出这样的目标。集中力量办大事,联合行动计划如期交出了CRH380系列高速列车这份答卷。这是我国第一代拥有自主知识产权、达到世界先进水平且大规模服役的高速列车。自此,“十二五”中国高速列车科技重点专项、“十三五”先进轨道交通重点专项相继开展,中国高铁驶入自主创新快速通道。


  加大专利布局


  有人说:“高铁的成就来自于引进,是引进才使我们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也有德国媒体报道“中国高铁是依赖外国帮助并获得全套技术的结果”。毋庸讳言,在我国高铁发展过程中,引进技术和产品确实为我国铁路技术的发展带来了可喜的变化。但不可忽视的是,中国高铁在消化吸收再创新基础上,早已进入自主研发创新的新阶段。


  这些创新成果通过专利布局得到如实体现。集慧智佳知识产权咨询公司交通事业部总监王淑敏经过专利检索发现,近年来,我国企业在高铁相关领域的授权量呈现快速增长趋势。高铁技术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按技术体系可分为工务工程、牵引供电、运行控制与通信、高速列车、客运服务、综合维修、安全防灾和应急处理等。我国企业及研究机构在铁路基建、高速列车、通信信号、安全监控等领域的专利布局尤为集中。


  在铁路基建方面,王淑敏介绍,自20世纪90年代以来,为适应发展高铁的需求,我国就提出建设可适用于隧道、桥梁和大型车站等地段的弹性支承块式、长枕埋入式及板式无砟轨道,先后引进了德国和日本的无砟轨道,在此基础上研制出了自己的CRTSⅠ型、CRTSⅡ型和CRTS Ⅲ板式无砟轨道系统。虽然我国曾引进并受益于国外无砟轨道技术,但发展至今我国已在无砟轨道结构、附件、铺设等核心技术方面布局了大量专利,在配套机械或工具、水泥材料等外围技术方面也有一定比例的专利布局。


  在高速列车方面,中车集团科技管理部负责人介绍,我国高速动车组技术经历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过程后,在核心技术方面取得了重大突破,进入了全新的创新阶段。2017年,我国新一代标准动车组“复兴号”投入使用,持续运营时速达到350公里,并具备时速400公里以上的运营速度储备,成为全球运行速度最快、更安全、更可靠的动车组列车。中车集团的各主机厂和研究所都拥有大量动车组相关专利,尤其在整车设计、主要零部件如转向架、电气设备等方面有重大技术突破。


  目前,中国已经成为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提供包括基础设施、移动装备、运营管理等高速铁路成套技术的国家之一。随着我国“一带一路”建设推进,雅万高铁、莫喀高铁项目顺利开展,如何加大国际专利布局,助力我国高铁“走出去”成为重要课题。中车集团科技管理部相关负责人介绍,中国中车近年来不断加快国际化经营步伐。中车下属的主机厂和其他配套企业已经在国外市场积极地开展专利布局,从专利检索的情况来看,“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是国内主要专利权人布局的重点。(本报记者  刘 仁)


汽车产业:成绩斐然 硕果累累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汽车工业从无到有,从年产量过15万辆到成为支柱产业,从技术模仿到技术创新,描绘出一幅美丽的画卷:中国汽车产业培育出一大批具有竞争力的车企,汽车企业从专利零的突破到拥有专利数千件,形成了较强的竞争力。“改革开放以来,我国汽车产业大概经历了3个发展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78年至2000年,汽车进入普通家庭以前的成长阶段,第二阶段是2001年至2010年,汽车进入普通家庭实现基本普及的高速增长阶段,第三阶段是2011至今汽车从基本普及到高度普及的减速增长阶段。”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情报信息二室主任王军雷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


  引进技术育市场


  改革开放之初,那时的中国还没有现代意义上汽车工业,年产量不足15万辆,也没有汽车市场,放眼全球几乎毫无竞争力。为了探索发展现代汽车工业,当时以前机械工业部为首的中国代表团出访欧美日等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汽车企业,他们的目标只有一个,寻求汽车生产合作伙伴。然而,一圈走下来,合作事宜迟迟没有落定。其中的一个关键问题是国外车企担心他们的技术在中国没法获得保护,谈判时不是提出苛刻的要求,就是要价过高。


  1978年7月,中央领导同志作出“我国应建立专利制度”的重要批示,随后,开始了专利法的酝酿起草工作。基于中国政府建立专利制度的决心以及一套完整的合作方案,中国代表团最终打动了德国大众汽车。“中国代表团商议要与我们共同建立一个整车厂,当时中国实际上有一个非常完整的方案:建立一个年产3万辆车的整车厂,需要我们提供现金投资,并转让技术。”当时参与接待中国代表团的大众集团负责国际业务的W.P. 施密特董事回忆说,最后,这些条件他们都答应了。


  中国政府与大众汽车签署合作协议,决定在上海合资开办汽车生产企业——上海大众,同时还敲定引进生产1981年9月即将出厂的大众桑塔纳轿车。有了前期成功基础,1991年,双方再次合资成立一汽大众汽车公司,生产捷达、奥迪A6等轿车。时至今日,桑塔纳、捷达、奥迪A6等轿车仍然在中国生产销售,为中国老百姓的出行提供交通便利。


  铆足干劲拼创新


  2001年,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中国车企面临巨大的机遇和挑战。一方面,入世为我国车企提升技术创新能力和竞争力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另一方面,中国市场的不断开放意味着创新能力较弱的中国车企将面临来自海外车企的激烈竞争。可喜的是,奇瑞、吉利等中国车企顶住压力,克服困难,实现了国产汽车品牌的成功逆袭。


  2003年前后,一款外观时尚小巧的“QQ”汽车在北京大街小巷火起来,让很多工薪一族实现了拥有汽车的梦想。这款由奇瑞汽车打造的小轿车一经推出就受到市场的热捧。


  作为改革开放后诞生的自主车企之一,如今奇瑞汽车不仅扎根中华大地,还远销海外部分国家和地区。“对于奇瑞来说,创新是驱动公司持续发展的动能。1999年5月12日奇瑞成立以来获得授权的第一件专利是名为‘轿车’,专利号为98323676.3的外观设计专利。至今,公司累计拥有专利9838件,涵盖发动机、新能源、智能化等领域。”奇瑞汽车股份有限公司知识产权总监李永杰对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表示。与奇瑞一样获得快速发展的还有北汽福田、吉利、比亚迪等众多车企。


  真抓实干启征程


  2009年,中国汽车的产销量从数百万辆级跃升至1000万辆级。就在一年前,为提升我国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国务院印发了《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下称福田汽车)就是其中一家受惠于该战略的汽车企业。“福田汽车自2009年起制定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通过提升无形资产占公司资产比重,开展知识产权资本化运营,创造新的利润增长点。”福田汽车知识产权部部长刘雪飞对本报记者表示。截至目前,福田汽车拥有专利8070件,其中发明专利1340件,成为拥有专利较多的自主车企之一。


  前不久,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有限公司发布《汽车企业专利创新指数》,从技术、法律、经济三个维度分别对自主车企和外资车企的专利布局进行排名,其中自主车企专利创新指数排名前十的企业共拥有专利4.1万件,外资车企专利创新指数排名前十的企业共拥有专利4.3万件,从专利拥有量来看,自主车企与外资车企的专利数量处在并跑阶段。


  “经过四十年的奋斗,中国车企从仿制、集成到加大研发,如今正逐渐形成产业‘技术链’,进而形成产业间有机的‘价值链’。”中国国际工程咨询公司专家学术委员会专家李万里表示,目前,我国汽车产业纵向延伸和相关产业横向合作的效率大幅提高,协调效应逐步凸显,较完整的产业链体系开始形成并日益发挥作用。(本报记者  陈景秋)


互联网:创新突破促发展


  1994年,中国全功能接入国际互联网(Internet)的64K国际专线开通,标志着中国互联网时代的开启。1996年,中国公用计算机互联网(CHINANET)全国骨干网建成并开通。对于普通家庭用户而言,只要拥有电脑、Modem和电话线,上网“冲浪”不再是遥不可及的梦想。


  历经二十余载,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从无到有,行业规模不断增长,行业应用不断延伸,时至今日,互联网产业早已深入渗透到国民经济和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电子政务、智慧城市、电子商务、移动支付、共享经济、文化娱乐……网络无时不在、无处不在。以互联网为基础和核心的新一代信息技术,已经成为引领创新和驱动发展的动力源泉。


  网络建设后来居上


  20世纪90年代初期,由于我国尚未实现与国际互联网的全功能联接,尽管1990年就完成了中国顶级域名。CN 的注册,但一直到1994年,才结束了顶级域名服务器一直寄存在国外的历史。这对于我国互联网产业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的里程碑。此后,在国家政策的推动下,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进入高速发展期。


  2013年,国务院发布了“宽带中国”战略及实施方案;2015年,国务院印发的《“十二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中首次明确提出实施宽带中国工程;2016年,《“十三五”国家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规划》则提出要“构建网络强国基础设施”;互联网产业已经成为国家经济发展的重要驱动力。


  中国互联网协会发布的《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显示,截至2017年底,我国基础运营网络全面提速,互联网宽带接入端口达到7.79亿个,光纤接入端口达6.57亿个,光缆线路总长度达3747.4万公里;移动网络覆盖范围持续提升,移动通信基站总数达619万个,4G基站总数达328万个;网民规模稳步增长,全国网民规模达7.72亿人,手机网民规模达7.53亿人,智能手机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个人上网设备。


  从1994年中国首次全功能接入互联网到2017年底互联网普及率达到55.8%,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有到强的飞跃式发展。时至今日,我国高速光纤网络建设加速推进,国际互联网及国内骨干网络大幅扩容,宽带和4G网络基础设施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基于IPv6的下一代互联网大力发展,互联网的承载能力和服务水平显著提升。


  随着互联网,尤其是移动互联网的普及和泛化,信息技术被广泛应用于各行各业,“互联网+政务”“互联网+教育”“互联网+医疗”“互联网+金融”……“互联网+”无处不在。2015年,国务院印发《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从国家战略层面肯定了互联网及其相关技术在社会资源配置中的重要意义。在政府、企业、市场的多重力量推动下,互联网产业与传统产业深度融合,通过垂直领域的深耕细作,产业融合的新型行业生态链初步形成。


  创新推动持续发展


  现阶段,我国的互联网基础设施日趋完善,用户群体和市场规模急速增长,互联网产业进入高速发展的快车道。这一过程中,既诞生了百度、阿里、腾讯、京东等互联网领军企业,也促生了蚂蚁金服、美团点评、今日头条、菜鸟网络等一批独角兽企业。放眼世界,全球排名前十的互联网企业中,阿里、腾讯、百度、京东这4家行业巨头位列其中。


  互联网产业不断发展的背后,是研发人员持之以恒的技术创新。中国互联网产业正逐步由人口红利转向挖掘“技术红利”,一大批优秀的国内企业在机器学习、自动驾驶、智慧医疗、语音识别等技术领域不断突破。刚刚结束的第五届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华为昇腾310芯片、360安全大脑、百度Apollo自动驾驶开放平台、京东智能供应链技术服务平台等15项互联网领先科技成果的亮相,充分展示了我国互联网企业的技术创新实力,也彰显了行业巨头把握时代方向、加速产业发展的能力与决心。


  对技术密集的互联网产业来说,专利既是保护技术创新成果的方式,又是抢占行业高地和对抗竞争对手的利器,高科技为主导的互联网企业越来越重视知识产权保护。《中国互联网发展报告2018》称:据国家知识产权局统计数据显示,2017年中国发明专利授权量排名前十的榜单中有4家互联网企业入榜,其中,位居第二的华为公司就有3293件发明专利申请获得授权。


  与此同时,无论基础设施、网络运营、智能终端,还是跨境贸易、线上服务,随着中国互联网企业在世界经济中扮演着越来越重要的角色,国内企业也更加意识到知识产权对于企业发展的战略意义和重要作用,越来越多的企业积极开展海外专利布局,依靠知识产权护航,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中国信息通信研究院发布的《互联网发展趋势报告(2017-2018年)》指出,“智能”与“融合”将演化为新时期互联网发展的核心特征,全球互联网加速进入智能融合的新时代,原有的互联网业务将面向智能融合要素特征全面升级演进。面对行业发展的新形势,我们坚信,国内互联网企业将一如既往地创新求变,不断突破,抓住新的发展契机,以领先技术占据行业高地,以雄厚实力推动产业迎来新发展。(通讯员  苏 丹)

 

 

(编辑:白逸群)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