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山里的“非遗”表演队

文章来源: 新华社新媒体
发布时间: 2019/2/27 10:18:00

  全孪霞回到村庄。一路上3个小时中巴、翻过十几个山头,但她脸上毫无疲惫,此时正手舞足蹈、劲头十足地和乡亲们分享自己在张家界的所见所闻。


  几天前,作为村表演队的一员,全孪霞和其他34个姐妹被邀请在张家界元宵灯会上演出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九子鞭舞。这是她第二次参加市区组织的大规模演出,表演前一天,她们从家乡永定区王家坪镇太阳山村出发,近90公里的漫长山路上,她们紧张又兴奋,握着手互相加油打气。


  中国传统元宵节当天,33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张家界市吸引了近30万市民、游客和100余支民间文艺表演队、2000多位民间艺人聚集在市民广场。夜幕下,永定区的街道上满天星灯,市区居民以及从附近赶来观看表演的群众,将街道挤得水泄不通。艺人们手中的花灯、狮子灯和街头霓虹灯星星点点、相映成趣,一眼望去,流光闪烁,犹如银河戏舞。


  不远处的舞台上,全孪霞画着彩妆,身着蓝色土家族传统服饰,长约一米的竹制九子鞭在她两手间来回“跳跃”,伴随着锣鼓声,九子鞭忽上忽下,时左时右地敲击她的肩、背和四肢。九子鞭两端装饰的铜钱相互击打碰撞,发出有节奏的声音……


  太阳山村表演队带来的九子鞭舞《幸福苏木绰》和蓑衣舞《毕兹卡里且》,赢得了在场观众阵阵喝彩和叫好。


  “跟着村里的表演队,我到处走、到处看,很开心!”全孪霞洋溢着灿烂的笑容。2016年,她主动报名加入村里组织的舞队,持续的学习和练习使她技艺进步飞快,之后她便经常随舞队去外地表演,“跳舞强身健体,还可以增加一部分收入。我的日子越过越精神。”


  在业余生活丰富的同时,全孪霞作为村里的建档立卡贫困户,在2017年,通过参加村里发展种植的黄桃、罗汉果、玉竹等产业一举脱了贫。


  不少队友和她的情况相似,白天搞种植,晚上准时相约跳舞,日子非常充实。记者看到,在土家族建筑风格的村部前,一片开阔干净的平地,成了当地农村妇女展示自我的“舞台”。放眼四周,道路宽阔、路灯明亮,自来水和电送入了山里的每家每户。


  “脱贫攻坚带我们走出了大山。”太阳山村妇联主席龚辉蓉说,作为表演队带头人,她看到姐妹们一步步成长,在舞台上从不知所措到自信、大气。


  太阳山村村支书全开彩告诉记者,去年全村贫困户103户366人都已脱贫。村民们在享受日益变好的物质生活的同时,也开始享受精神生活。过去村里打牌、赌博的情况比较多见,随着渔鼓队、阳戏剧团、蓑衣舞队的建立,更多的村民放弃陋习,积极主动参加村集体活动。


  张家界是少数民族聚居区,全市有8个土家族乡、7个白族乡。高山丛林的生态环境,使得这里的多民族文化得以原汁原味地保存,成为民族民间文化的宝库。目前,保留着张家界阳戏等国家级“非遗”项目4项、张家界高花灯等省级“非遗”项目16项。


  “越来越多的乡镇都自发组织民间文艺表演队伍,他们的力量是在政府投入外,对‘非遗’传承传播的有力补充。”张家界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负责人刘潇说,“非遗”是活态的传承,村民们练习、表演的过程,就是对“非遗”进行传播和保护。与此同时,一些传统技艺如土家织锦、土家刺绣等,也会带动就业,帮助贫困户、下岗职工们增加收入。


  永定区副区长甄如辉表示,扶贫微电影拍摄、乡村节会活动、村自发组织民间文艺团体等形式,极大丰富了群众文化生活,培育了良好文明乡风,“要发挥文化在脱贫攻坚中的思想引领作用,激发群众内生动力,从而凝聚形成脱贫攻坚强大合力,提升脱贫质量,巩固脱贫成效。”(记者 阮周围)

 

 

(编辑:李星仪 实习编辑:邵京京)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