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西:促进科技成果转化

文章来源: 山西日报
发布时间: 2019/3/5 10:44:00

  2019年山西省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一、2018年工作回顾


  (一)持续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效提升供给质量,退出煤炭过剩产能3090万吨,三年累计退出8841万吨;退出焦化过剩产能691万吨,化解钢铁过剩产能225万吨,关停煤电机组203.3万千瓦。加大房地产去库存力度,全省商品房待售面积、库存消化周期实现“双下降”。多措并举降低国有企业负债率,全年下降3.16个百分点。加大减税降费力度,全年落实各项税收优惠政策和深化税制改革减税573亿元。脱贫攻坚、基础设施、科技创新、社会民生、生态环保等薄弱环节补短板力度不断加强。


  (二)倾力推进转型发展。坚持把转型发展基点放在创新上,一手抓新兴产业培育壮大,一手抓传统产业改造升级。贯彻国发42号文件取得重大进展。太原国家可持续发展议程创新示范区启动建设,与中国工程院等合作建立的先进研发机构相继落地,军民融合科技


  成果转化和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正式上线,省级众创空间增长25.5%,重载水泥混凝土铺面关键技术与工程应用等3项科研成果获国家科学技术奖。大力培育新兴产业,新一代信息技术、高端装备制造、新能源汽车等战略性新兴产业保持两位数以上快速增长,传统产业高端化绿色化智能化改造提速,工业结构调整取得积极进展。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黄河、长城、太行三大旅游板块建设取得良好开局,全省旅游总收入达6729亿元,增长25.5%,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3.4%,连续四年保持在50%以上,成为经济平稳增长的压舱石。全年新登记市场主体增长12.1%,日均新设1600余户;高新技术企业总数超过1500家,提前两年完成五年倍增计划;认定“专精特新”中小企业216户,规上工业企业新增329户,限额以上商贸流通企业新增937家,集聚起转型发展的磅礴力量!


  (六)稳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编制完成全省乡村振兴战略总体规划和“5+1”专项规划。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深入推进,山西农谷、雁门关农牧交错带示范区、运城农产品出口平台三大省级战略初见成效,杂粮、有机旱作、城郊农业、功能食品等特色产业加快发展,粮食生产再获丰收,是历史上第二高产年。深入开展农村人居环境整治,“五大专项行动”全面启动,示范县(村)建设有序推开,农村公路新改建2万公里。农村改革稳步推进,成功举办全国农村改革(太谷)论坛。


  二、2019年工作安排


  (二)聚焦实施创新驱动,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坚持把创新摆在核心位置,大力培育优势产业集群,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建设全国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


  提升科技创新能力。围绕转型发展需求,大力实施“卡脖子”关键核心技术“攻尖”行动和重大技术“迭代创新”,在能源颠覆性技术和新兴产业前沿技术领域,组织实施“不对称创新”超前布局,谋划布局一批重点科技攻关项目,力争在碳纤维储氢气瓶、氢燃料电池、自主安全计算机、杂交小麦等关键技术领域取得突破,增强产业核心竞争力。鼓励引导企业增加研发投入、开展研发活动、组建研发机构,启动新一轮高新技术企业五年倍增计划。加强与大院大所、强院强所合作,加快建设省部级以上重点实验室,构建特色重点产业学科专业联盟,高质量推动量子光学与光量子器件、煤科学与技术、不锈钢等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推进产学研深度结合,支持科研院所和高校建立技术转移中心,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和运用,促进科技成果转化。推进军民融合协同创新,实施“民参军”规模倍增计划,积极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全面推动国家和我省科技创新、人才激励政策落地落实,实施“三晋英才”支持计划,大力引进培育高水平科技人才和创业团队,留住用好本土人才,建立全省人才津贴制度,赋予科研机构和人员更大自主权,优化科研项目评审、科技人才评价、科研机构评估,让更多创新活动获得支持结出硕果,让更多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让科技人才更加受尊重得实惠!


  (六)聚焦全面小康目标,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坚持农业农村优先发展,统筹抓好“五个振兴”,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打下坚实基础。


  加快特色现代农业发展。大力发展有机旱作农业,提升农业科技创新和机械化水平,扩大有机旱作示范创建范围。做好杂粮全产业链开发,推进忻州、大同吕梁等国家优质杂粮产地交易市场建设,做大做强“山西小米”“山西高粱”“山西马铃薯”“山西荞麦”等区域公共品牌。加强功能食品研发,开展中药材、食用菌、果品等深加工及资源综合利用技术研究。抓好高标准农田建设,做好粮食生产功能区划定工作,实施好优质粮食工程。扎实推进国家级特优区和产业园建设。大力发展循环农业、城郊农业、休闲农业、创意农业等新业态,加快推进“互联网+现代农业”发展,开展农林文旅康产业融合试点,促进农牧渔循环、产加销一体、农文旅有机融合。加快培育农产品加工企业和农业高新技术企业,支持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做大做强,发展多种形式适度规模经营,促进小农户和现代农业发展有机衔接。

 

 

(编辑:李星仪 实习编辑:邵京京)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