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云才:培育地理标志,保护农耕文化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3/13 22:26:00

 

  在工业化、全球化扑面而来的今天,农耕文化逐步消失,表现在传统村落加速消亡、生物物种加速消亡、传统耕种方式加速消亡、传统技艺加速消亡。全国政协委员、湖南省供销合作总社巡视员李云才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采访时建议,我国应大力培育地理标志,保护农耕文化。


  首先,应在乡村振兴中统筹谋划乡村文化振兴,以文化振兴为载体,弘扬乡村文化特色。乡村文化是我们的精神原乡。无论社会如何演变、时代如何迁变、乡村如何嬗变,也不管人们何时离乡、去家多远、栖居何处,乡村永远是人们抹不掉的记忆和殷殷牵挂,乡村文化始终是人们挥之不去的浓浓乡愁。对中国传统村落文化进行有效保护和全面深入研究,是当前我国文化传承、文化繁荣和发展的迫切需求。


  其次,保护地理标志品牌,以产业为基础和载体,弘扬区域特色产业文化。地理标志产品是产地自然因素和人文因素的结晶,是一个地区的形象和窗口,从一定程度上反映和代表了产地历史和乡土文化、区域文化。开展地理标志产品保护,要以产业为基础,建设现代农业园区,培育农产品品牌,打造“一域一品”“一县一业”发展新格局;同时,要在保护前提下做好地理标志产品挖掘和开发。


  再次,保护非遗文化,以乡间无形“奇、特、美”为载体,弘扬农艺工匠精神。一种手艺,一则传说,一个故事。这些手艺,这些故事,这些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的财富,我们应该去记录它、传承它、发扬它;要整理出传统村落本土手工艺开发的着力点和方向,尝试建立起一种“艺术+乡村”的中国传统乡村文化与现代科技相得益彰的发展之路。传统工艺要与学研“联姻”,为非遗带来学术和教学资源的支撑、可持续发展的动力。


  我国传统自然村落,以民居民俗民化为载体,弘扬“天人合一”的生态文化观。在李云才看来,每个传统村落都是正在续写的文明史“大书”。保护古村落既要保护历史文化遗存、历史街区等物质载体,也要传承风土人情、生活习俗、传统技艺等文化生态。通过保护传承,使古村落内原住民既有居住活动场所,又有生产生活技能,实现传统文化的延续和古村落文明的传承。


  “保护古树、古木、古存遗迹,以生态文明为载体,弘扬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理念。”李云才建议,文物是历史的绝唱,因为有了文物,历史才不至于成为“任人打扮的小姑娘”。保护好古树、古木、古存遗迹这些文物就是保存历史,保存乡村的文脉,保存历史文化名镇名村的优良传统。也只有保护好中华历史文物,才能留住民族的“乡愁”。


  乡村振兴,人才先行。在李云才看来,保护涉农企业优秀文化的成长,以人才培养为载体,弘扬宁静守制的乡村人文生态。让人才进得来,留得住。要鼓励各个地区尤其是发达地区根据各自的发展条件,制定出城乡一体的公共服务制度,实现城乡一体的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这是保证人才回流农村、实现安居乐业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本报特派记者 冯飞)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