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庆: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

文章来源: 重庆日报
发布时间: 2019/3/15 13:20:00

  2019重庆市政府工作报告(摘编)


  一、2018年工作回顾


  (二)着眼长远突出三年,“八项行动计划”有序展开。坚持边谋划边推进边完善,认真编制行动计划,动态调整工作专项,形成项目化、清单化、政策化推进机制。谋划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协同发展智能产业、智能制造、智慧城市,成功举办首届智博会并成为永久会址。谋划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计划,启动11个区县、102个乡镇、220个村分层分类试验示范,基本构建起政策措施框架体系。谋划实施城市提升行动计划,高起点规划、高标准建设、高效能管理,推进21个专项和79个子项。谋划实施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强化“六个统筹”,加快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谋划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加快科技与经济融合、教育与产业对接、人才与发展匹配,推进10个专项和32项重点任务。谋划实施内陆开放高地建设行动计划,拓展通道、提升平台、完善口岸、培育主体、优化环境,努力在西部内陆地区带头开放、带动开放。谋划实施保障和改善民生行动计划,在“七有”上持续用力,不断增强人民群众获得感。谋划实施生态优先绿色发展行动计划,推进28类工程和119项任务,加快建设山清水秀美丽之地。“八项行动计划”务实推进,取得阶段性成果。


  (三)突出大数据智能化,产业转型升级取得新进展。推进数字产业化、产业数字化,用智能化“为经济赋能、为生活添彩”。加快发展智能产业,制定集成电路等产业专项政策,签约联合微电子中心、比亚迪汽车电池等大数据智能化项目3919亿元,京东方第6代柔性面板、SK海力士二期等重大项目开工,阿里巴巴、腾讯等企业西南地区总部落户重庆,集成电路、智能机器人、智能网联汽车产业产值增长均超过20%。大力推进智能制造,推动203家企业实施智能化改造,工业互联网标识解析国家顶级节点启动运行,飞象工业互联网、中移物联网等综合性平台建成投用。加快建设智慧城市,智慧政务、智慧交通、智慧教育、智慧医疗等取得积极进展,以应用促产业、以产业带应用的态势初步形成。巩固提升支柱产业,出台实施汽车产业“1+2”等专项政策,汽车产业加速转型,电子、能源、装备产业稳步增长,消费品产业逐步回升,医药、材料产业产值分别增长11.9%和20.2%。促进军民融合发展,落实与军工央企集团一揽子战略合作协议,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中国兵器科学研究院西南分院等重大项目落户。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金融业增加值增长6.9%,服务外包离岸执行额增长13.1%。重点物流基地集聚辐射能力日益显现。智博会、西洽会、军博会、中新金融峰会等展会成效明显。召开旅游发展大会,举办第九届中国长江三峡国际旅游节和全球旅行商大会,全市旅游总收入增长31%。


  二、2019年工作安排


  (三)持续实施以大数据智能化为引领的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行动计划和军民融合发展战略行动计划,推动制造业高质量发展。把制造业转型升级放到更加突出的位置,启动实施“工业跃升”工程,加快构建现代产业体系。


  促进智能产业、智能制造和智慧城市加速发展。培育壮大智能产业,一手抓研发创新、一手抓补链成群,着力构建“芯屏器核网”全产业链。“芯”,就是要完善集成电路设计、制造、封装测试、材料等上下游全链条,培育高端功率半导体芯片和存储芯片等项目,抓好联合微电子中心、英特尔FPGA中国创新中心等项目。“屏”,就是要壮大液晶面板产业,加快京东方第6代柔性面板项目建设,推动鑫景特种玻璃投产放量。“器”,就是要稳定现有智能终端产量,引进品牌手机生产项目,发展智能音箱、智能穿戴等新产品。“核”,就是要完善新能源和智能网联汽车产业生态,发展“大小三电”、智能控制系统等核心零部件。“网”,就是要加强物联网硬件制造、系统集成和运营服务,建设国家物联网产业示范基地和中国智谷(重庆)科技园。推动区块链技术创新应用,促进区块链产业健康发展。加快智能制造步伐,落实智能制造实施方案,更好发挥综合性工业互联网平台作用,推动1250家企业智能化改造。推进智慧城市建设,制定新型智慧城市建设方案,出台大数据管理规定,加快建设市级数据中心和“数字重庆”云平台,实施一批智能化应用示范项目,开启全域感知、互联协同、智能运营、便捷高效的智慧城市发展新图景。


  促进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聚焦军工主业、军转民、民参军三大领域,深化与军工央企集团战略合作,加快创建国家军民融合创新示范区。抓好军民融合产业发展,围绕汽车、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传统领域和生物、新能源、新材料等新兴领域,推进布局集聚化、企业集群化、产品和技术集成化。抓好军民融合科技创新,实施科技军民融合重点专项,加强关键技术协同攻关,推动人工智能等重点领域科技军民融合。抓好重大项目重大工程,加快全球低轨卫星移动通信、深科技智能制造、重庆交通大学绿色航空技术研究院等项目建设,提升军民融合发展整体实力。


  (五)持续实施科教兴市和人才强市行动计划,以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抓创新就是抓发展,谋创新就是谋未来。要坚持把人才作为第一资源,把创新作为第一动力,加快完善区域科技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平台升级。高标准规划建设重庆科学城,联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两江协同创新区,打造西部创新资源集聚地。深化开发区体制机制改革,向高新区、经开区下放市级管理权限,优化财政分享政策,探索推进重庆高新区“一区多园”模式。引导各类开发区创新发展,加快向创新型园区转型,努力建设创新驱动、高质量发展示范区。


  壮大高端创新主体。以“双一流”建设带动高等教育整体提升,支持在渝高校与国内外知名高校院所合作,建设一批高水平大学和优势特色学科,提升高等教育服务发展、引领未来的能力。加快科技基础设施建设,积极谋划大科学装置,创建2—3个国家重点实验室和国家技术创新中心,引进更多国家级科技创新基地在重庆布局。大力培育科技企业,力争高新技术企业数量增长20%,科技型企业数量增长35%。


  优化创新生态环境。提高研发投入强度,出台激励创新政策,通过压缩市和区县两级财政一般性支出,新增10亿元支持科技创新,采取投资补助、重大项目奖励、政府购买等方式,引导企业、高校、院所增加研发投入,全社会研发经费支出占比达到2%以上。完善科技金融服务,壮大创投规模,推进科技型企业知识价值信用贷款扩面放量。抢抓“科创板+注册制”机遇,加快推动科技企业上市。促进科技成果转化和产业化,深化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改革,完善以增加知识价值为导向的分配政策。依托重庆大学、西南大学等高校,建设环大学创新生态圈。实施“重庆英才计划”,完善“一站式”人才服务政策,加快引育一流科学家、学科领军人才、产业技术人才和高水平创新团队,让创新人才立住脚、留住心、扎下根!



(编辑:李星仪 实习编辑:邵京京)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