蹲点手记:一针一线缝红帮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9/8/29 16:16:00

 

俞武军在自己的手工定制西服店里

 

  宁波是“红帮裁缝”之乡,中国近代服装业的发祥地。百年来,“红帮裁缝”殚精竭虑,锐意革新,把西服手艺发挥到极致,制作了中国第一套西服和中山装,开办了中国第一家西装店,创办了中国第一所服装学校,出版了中国第一部服装理论著作。2005年,“红帮裁缝技艺”入选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而在宁波的奉化区,就有一对师徒,正将这项百年技艺在坚守中传承下去。


  长岭路远离喧哗,弥勒城洋装行的店主俞武军正在赶制一件西服,他的师父蒋楠钊在旁边悉心指导。30多年前,17岁的俞武军拿起剪刀,成为了一名裁缝。后来,为了精进自己的技艺,他拜师到红帮裁缝技艺代表性传承人蒋楠钊门下。20多年来,师徒二人在工作和生活中配合默契,结下了深厚的情谊。


  蒋楠钊今年72岁了,面对记者,他讲述起50多年前当学徒时的艰苦生活。由于家庭困难,蒋楠钊在16岁那年,就进了村里一家服装合作社当学徒,但前3年半的时间,只是给师傅打打下手、跑跑腿。“早晨要起得最早,然后扫地、生熨斗(彼时用烧炭的铁熨斗)、清理桌面、给师傅端茶倒水。”随着时光深入,他开始做小工,也不过是做做红帮裁缝技艺中最简单的活儿。“我总共学了7年的时间,才做出了第一套西服。”蒋楠钊说,那时的自己还是初级裁缝,一切都要摸索。


  裁缝,首先学缝,然后学裁。剪裁是最高境界,也是师傅的看家本领。蒋楠钊在缝纫方面已经独当一面,但在剪裁方面却还很生疏。恰逢厂里接到一批海员西服的订单,为了保质保量,特意从上海请了两位技艺精湛的红帮师傅进行生产指导。蒋楠钊晓得这是难得的学习机会,于是每天跟在两位师傅后面,观摩他们如何量体裁衣。但每次一到要紧关头,师傅就会借口喝水、抽烟之类的事情,把蒋楠钊支开。等他回来,师傅已经把事情做完了。但蒋楠钊并不气馁,依旧对两位师傅殷勤有加。长此以往,师傅认可了蒋楠钊的人品,也不再提防他,手把手地交给他核心的红帮裁缝技艺。


  “最重要的是把体型搞好。西装是这样的,应胖的地方胖,应凹的地方凹,腰小的地方就小,臀围这个地方也要做出来……”蒋楠钊操着浓重的奉化口音,用朴实的语言讲述着红帮裁缝技艺的“四功”“九势”和“十六字诀”。当被问起西服哪部分最难做的时候,蒋楠钊说:“西服的领子、袖子制作最复杂,一件西服领子是平整的还是翘起的,决定着西服的款式。袖子则需要全部手工,一针一针地缝。”


  俗话说:“教会徒弟,饿死师傅”。经历过艰苦学徒生活的蒋楠钊带过20多位徒弟,对待每个徒弟都视如己出,毫无保留地将技术教给徒弟。如今,虽然红帮裁缝的知名度大大提高,技艺越来越受到重视,却面临着后继无人的问题。“做裁缝很辛苦的,现在的人都愿意坐办公室,做手工缝制西服的人却很少。”蒋楠钊指着俞武军说,“他就还没有收到徒弟。”


  俞武军是蒋楠钊最后一位徒弟,也是蒋楠钊所知的唯一一位还在坚持做手工缝制西服的徒弟。9年前,俞武军开了这家专门做定制西装的店。从接待客户到量、裁、缝的西服制作过程,都是他一人完成。“现在做手工裁缝的人太少了,很多人都会选择进工厂打工。”俞武军认为,机器制作的西服无法和手工缝制的相比。“只有手工缝制西服才能够真正做到量体裁衣。我们会缝出毛壳后请顾客来试穿,根据试穿的效果,针对顾客的身形特点再作修改。有时候要请顾客试穿样衣三、四次,直到做出的衣服非常妥帖。”俞武军说,现在很多人体形都不标准,驼背的、斜肩的、大肚腩的,推倒重来也就成了手工缝制时的家常便饭。最多的时候,一件西服他反复改了6次。做到老,学到老,如今的俞武军面对新的布料、新的潮流、新的款式,仍要不断摸索学习。


  “一日为师,终身为父。”经历了20多年的相处,在俞武军看来,他与师傅蒋楠钊的关系更像是父与子的关系。学裁缝,少不了挨师傅训罚。“他很严格的,但我知道他是对我好。”俞武军说,“红帮裁缝所有的名气都是红帮裁缝们一针一线,用血汗长期积累起来的。师傅将他一生最大的财富——红帮裁缝技艺交给了我,我一定要传下去。”(本报记者 李 倩/文  曾 嘉/摄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