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春走基层·扶贫攻坚一线见闻”专栏|巍巍兴安岭上的别样风景

文章来源: 科技日报
发布时间: 2020/1/10 10:36:00

 

 

——走进鄂伦春自治旗科技扶贫一线

 

  “评估顺利通过。”

 

  -40℃的兴安岭深处,国家脱贫攻坚工作第三方评估小组留下的这6个字,温暖了内蒙古自治区派驻鄂伦春旗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成员们的心。

 

  近日,记者随脱贫攻坚工作总队走进鄂伦春旗。冬季的鄂伦春大雪封山、大地沉寂,天气冷到“蛮不讲理”,轻松冻透各种羽绒服。即便如此,这里的脱贫攻坚工作从未停止,给这片冰封大地上带来少有的热度。脱贫攻坚工作总队成员的家都在2000公里之外的呼和浩特,两年前,总队长黄彦斌离开自治区科技厅副厅长的岗位,带领厅内精干力量组成工作队扎进了兴安岭深处,两年来,大家回家的次数屈指可数。

 

  “评估小组的结果,标志着鄂伦春旗即将‘摘帽’,但工作远未结束,还需要巩固、再巩固。”评估通过,黄彦斌并未松劲儿。

 

  采访之余,工作队的司机告诉记者:“鄂伦春旗土地面积6万平方公里,贫困乡镇大多在南部,最近的也要200多公里,一周跑2000公里,很正常。”

 

  距离和大雪不是障碍。工作队今天要去的宜里镇,是他们每周必去的重点乡镇,因为这里的食用菌项目,是当地脱贫攻坚的重中之重,也是工作队两年来工作成果的一个缩影。

 

  宜里镇亚江食用菌种植农民专业合作社内,液态菌培育车间的工人们在忙碌着,一罐罐菌液在罐内翻滚。“黄书记(黄彦斌)说,在大兴安岭搞食用菌,没有新技术不行。工作总队来了,技术指导、项目支持、市场助力也随之而来。”合作社负责人刘亚江说。

 

  刘亚江告诉记者,合作社成立之初,大家仍受小农意识所困,进入工厂化生产后,管理、技术、销售都有了局限性,工作队干部依托自己单位的资源,为合作社创造了培训和技术学习、学术交流,大家的思想从根本上发生了变化。

 

  “2019年,通过资金的注入和学习,他们建了几个新的培养室。销售上,要鼓励和督促他们学习品牌的包装,要去北京学习,然后申请自己的商标,这才是真正意义上的科学发展、创新发展。”副总队长于潍介绍。

 

  自治区科技厅的资源、工作思路,工作队在鄂伦春旗发挥得淋漓尽致。工作队队员王新诚说:“并非所有的技术都晦涩难懂,农业技术,农民完全可以掌握。”这个观点成为工作队扶贫的新思路。

 

  宜里镇贫困村民夏荣廷已经72岁,身体虽好,却也不能再做农活。被刘亚江聘入合作社后,经过技术培训,他成了基地管理员,每月工资4000元,这个收入,全家足以脱贫。

 

  “一把年纪了,还能成为合作社的技术人员,我想都不敢想啊!”夏荣廷的激动溢于言表。

 

  在工作队的建议下,亚江专业合作社不仅给贫困户项目帮扶,还为他们输出技术,解决生产上的难题。入驻鄂伦春旗以来,工作总队充分发挥科技厅的优势资源,结合实际从黑木耳、滑子菇等林下经济和肉牛、肉羊、中草药等特色种养产业入手,申请国家科技创新项目资金300万元,用于扶持当地规模较大、有发展前景的3家木耳种植合作社,提升经营主体技术水平,帮助扩大种植规模。

 

  “国家科技部的项目资金直接落到我们旗里,对于这种高效扶贫工作,我们无以言表,只能是发自内心为他们点赞!”鄂伦春旗当地的一位干部这样说。

 

  工作总队先后邀请北京、黑龙江和自治区食用菌、肉羊繁育、电子商务等方面的专家授课,开展以食用菌产业科技创新、扶贫产业创新管理和肉羊养殖、种羊繁育技术为内容的3个培训班,外派360多名扶贫产业新型经营主体、科技特派员、驻村工作队员参加培训,建立了产业主体与科技专家之间的交流机制,使大家开阔了眼界,更新了观念,明确了发展目标。

 

  出了宜里镇,工作队奔向下一个乡镇,接下来的两天,他们距离驻地越来越远,但是与当地群众的心却越来越近。黄彦斌说:“把科技用到扶贫工作中,是科技人的情怀,让科技扶贫形成兴安岭的别样风景,是科技人的责任。” (记者 张景阳)

 

 

(编辑:蒋朔)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