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祠大米:提振品牌效能 三晋大地飘香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0/7/28 14:43:00

  位于山西省太原市晋源区的晋祠镇,西靠天龙山等山脉,东临汾河,北连晋阳古城,有着北国江南的美誉,特殊的地理位置和优越的自然条件孕育出独具地域特色的晋祠大米。晋祠大米拥有着1400多年的种植历史,被誉为皇家贡米,是黄土高原上的璀璨明珠,也是山西省的名优特产之一。山西省地理标志产业协会会长李美霞介绍,近年来,晋源区注重发掘农业特色资源,以培育发展高校天然肥沃良田为基础,以发掘培育晋祠大米良种为核心,以改良种植技术为手段,加大资金、技术、管理、设备扶持力度,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振兴晋祠大米品牌,推动农业特色经济提质增效,成效显著,品牌效益凸显。

 

  发掘特色农业资源

 

  神哉叔虞庙,地胜出佳泉。千家溉禾稻,满目江乡田。这一楹联描绘出历史上晋祠镇盛大的水稻生产景象。然而到了上世纪90年代,受晋祠主要水源难老泉断流、水利设施不完善、生产成本上升、水环境污染等因素影响,晋祠大米产量明显下降,产业发展陷入了尴尬的境地。从2007年开始,太原市开始重视这一地域特色产品的保护工作,并由太原市农业技术推广站对晋祠大米生产现状和问题进行调研,探讨发掘保护晋祠大米这一传统特色农业资源。

 

  晋祠大米的种植与水有着密切的联系。晋源区人民政府首先花大力气开始整治生态环境,从2010年起,晋泉水域周边地区的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晋祠景区的天龙山再现瀑布景观,区域内主要河流的水量逐年增大、水质变清,有效支撑了千亩良田的复产,目前王郭村、南大寺、北大寺、赤桥、长巷已恢复种植水稻2000多亩。

 

  与此同时,晋源区制定了《晋祠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规程》地方标准,编制了《晋祠优质无公害水稻生产技术推广示范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等,保证水稻的规范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种植,并聘请省农科院专家和技术人员,培育优良新稻种,大面积推广,进行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生产,晋祠大米的复种面积大幅提高。传统晋祠大米颗粒饱满,色泽晶莹,性软而韧,素有七蒸不烂之说。我们组织专业团队,开展了对晋祠大米品牌的培育和发掘工作,力求让这一传统特色农业资源有序传承并发扬光大。 晋源区人民政府有关负责人表示。

 

  晋源区还依托深厚的农耕文化传统和独具特色的旅游资源,实施质量强区战略,出台一系列扶持政策,通过统一加工、统一包装、统一销售,搭建线上线下供销平台,加大宣传和推广力度,为晋祠大米振兴插上互联网的翅膀,促进晋祠大米品牌发展及产业提质增效。截至目前,晋祠大米种植面积达到3020亩,其中最高亩产量可达650余公斤。

 

  打造农业品牌经济

 

  在政府的帮扶下,我们村成立了晋祠大米股份经济合作社,购买自动化育苗、插秧、收割机械,投资200万元建立晋祠大米加工厂,还建起占地30亩的温室大棚育秧基地,实现了从育秧、插秧、田间管理、收割到加工一体化的全时段、全过程标准化生产体系。花塔村党支部书记何建平介绍,当地大力推广旱育秧栽培技术,该技术与传统水育秧相比优势在于秧龄短、管理方便。秧苗早播早插早分蘖,使得稻具有抗旱、抗病力高等特点,亩产增加近百公斤左右。

 

  围绕晋祠大米品质、晋源产业发展规划及招商引资政策,共推晋祠大米形成产业优势和品牌优势,探索把独特的文化旅游资源优势转化为发展优势和产业优势的晋源方案’‘晋源模式今年1月19日,晋源区委书记、区长李永强在晋祠大米品牌推介会上表示,近年来,晋源区围绕晋祠大米特色农业品牌,大力发展特色产业,实行规模化经营、产业化发展,并全面融入文化旅游综合整体规划。

 

  在晋源区委、区政府的主导下,一粒米撬动全域旅游的文化旅游综合整体规划的蓝图正徐徐展开,呈现出农业与文旅、康养、加工、生态等产业融合的整体布局,有效促进了晋源区特色、优势、主导文旅产业做优做强做大,推动晋源区高质量转型发展,助力打造创新转型先行区、文旅融合示范区和生态宜居标杆区。

 

  通过大力实施晋祠大米产业提升振兴计划,开展晋祠大米地理标志产品认定工作,重塑晋祠大米品牌形象,开发晋祠大米符号价值,使乡村田园更有魅力,晋祠大米文化更受欢迎,让晋祠大米成为山西太原市一张亮丽的文化名片。李美霞表示,当地将继续着力打造培育晋祠大米品牌,保护自然生态环境,发展特色农业,让三晋大地稻米飘香。(杞风)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