阳城的致富“丝路”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10/26 17:57:00

  每一项非物质文化遗产都积淀着悠久的岁月印痕,记录着不同的地方韵味。山西省阳城县是全国著名的蚕桑之乡、丝绸之府,蚕桑习俗有着数千年历史的沉淀,素有“华北蚕桑第一县”的美誉。


  阳城蚕桑习俗源远流长,它起始于西周,兴盛于唐宋,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山近无村水近楼,小桥烟火数家秋。客来笑迎烹鸡黍,一话桑麻夜未休。”这首明朝万历年间的诗文,生动描述了当时阳城蚕桑业的盛况。2013年,阳城蚕桑习俗入选山西省第四批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在阳城5000多年的栽桑养蚕、丝织加工历史长河中,始终有一条绵延不断的溪流——蚕桑习俗在渗透传承,并与其他文化相融发展,形成了大量与桑、蚕、丝相关的诗歌、风俗、礼仪、服饰等文字符号,构成了蚕桑习俗的丰富内涵。由蚕而起,因蚕而庆,为蚕而祭的蚕谣、蚕谚、蚕事、蚕忌和蚕戏等传统习俗,已经深深融入老百姓的衣食住行、儿女婚嫁和日常生活中。这些由蚕事延伸而来的传统习俗,不仅反映了蚕桑在当地蚕农心中的地位和劳动人民期盼丰收的愿望,更丰富了乡民们的精神生活。


  此外,蚕农们在长期的生产实践中,注重对蚕性的观察,不断研究和探索出了一整套蚕桑养殖习俗流程,总结了蚕种的选育、制种、给桑、防病、禁忌等。这些习俗对栽桑养蚕、缫丝技术、蚕桑文化以及后世蚕桑业推广等方面发挥了重要指导作用。


  长期以来,蚕桑丝织业一直是阳城经济的主要支柱,是农民赖以生存和谋生的重要手段之一。阳城蚕茧,享誉海外,阳城丝绸,名冠古今。近年来,为把蚕茧产业真正打造成富民产业,阳城县委、县政府出台了多项优惠政策,不断加大对蚕桑产业的扶持力度,同时,在新品种引进、新技术推广、品牌质量提升上下功夫,大力推广立体化种养、基地化生产,不断延深产业链条,着力打造生态、观光、科技、文化等不同主题的现代蚕桑精品园区,推动了蚕桑产业向规模化、集约型发展,产业不断做大做强。


  目前,阳城全县桑园面积达到15万亩,年养蚕达到30万张,生产优质蚕茧1500万公斤,蚕农综合收入7.4亿元。阳城在发展栽桑、养蚕、缫丝等传统蚕桑业的同时,依托科技创新,积极开发蚕桑食品、医疗保健品、美容化妆品,研制出桑果酒、桑果醋、桑葚饮料、桑叶茶、蚕沙枕、桑枝食用菌等产品,每年都要举办盛大的桑葚节,不仅扩大了知名度,使传统产业焕发生机,而且延长了产业链,蚕桑产业年综合产值突破20亿元。


  如今,蚕桑习俗成为阳城不可或缺的一项遗产,有着重要的经济、文化、历史和科学价值。蚕桑习俗是阳城劳动人民长期智慧的结晶,是不可代替的,是一份极其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阳城人民正在大力传承和发展。(通讯员 刘国信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