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面塑传承人巧手诠释“一起向未来”

文章来源: 新华网
发布时间: 2022/3/2 14:10:00


张倍源创作的“一起向未来”冬奥主题面塑。 新华社记者 孙正好 摄


  头戴航空帽,赤裸的上身肌肉遒劲,机械甲包裹一双手臂,两个机械臂从后背伸出,白棉裤下脚踩一双虎头鞋……一走进面塑非遗传承人张倍源的工作室,记者的目光就被一个“混搭造型”的面塑吸引,不禁好奇,这还是我们熟悉的“面人”吗?


  “这件作品叫《雪车》,是‘一起向未来’冬奥主题面塑的点睛之作。”张倍源说,北京冬奥会上亮相的国产高性能雪车使用了航天技术,给了他创作灵感,“从下向上看去,虎头鞋和白棉裤展现的是陕西传统文化元素,雪车被抽象成手臂上的机械甲,后背的两个机械臂造型取自我国空间站的机械臂,和航空帽一起代表着未来,机械臂拿着的火炬则是奥运精神的象征。”


  为了庆祝北京冬奥会,张倍源用20多天创作了一组七个冬奥主题面塑,将雪车、自由式滑雪、花样滑冰、冰球、冰壶、钢架雪车等项目的精彩瞬间定格,将地方文化元素、奥运精神和“未来感”巧妙融合。


  用传承了上千年的面塑技艺,挖掘传统文化元素结合当代审美来创作,是36岁的面塑制作技艺传承人张倍源从事了十多年的事业。


  “陕西面塑最早源自唐中宗时期,在著名的烧尾宴上,一组名为素蒸音声部的70份美如仙人的面食造型,便是面塑的雏形。”张倍源说,用常见的面粉、油、盐、糖、醋、颜料和好面团后,经过搓、揉、挑、揪、拨,一块面团就成了栩栩如生的面塑人物。


  从儿时起,张倍源就开始跟着大伯学做面塑。2004年,他去日本学习雕塑和动漫。在与国际学生交流中,他发现同学们都对本国文化感到自豪,这让他开始重新审视传统文化和祖辈传承下来的技艺,决心用古老的技艺讲述新时代的故事。


  不拘泥于传统的面塑人物形象,张倍源的作品中有动漫的造型特征,继承文化内核,重新拆解和表达文化元素,天马行空创作出“中国风”面塑作品。丝绸之路、戏曲、舞龙舞狮和全运会都曾是他创作的主题。


  在创作之余,张倍源还开办了传习所,和多所中小学合作开设面塑课程。今年10岁的赵鹿笛跟随张倍源学习面塑已经有两年多时间,让她爱上面塑的除了亲手完成一件作品的成就感,还有张倍源讲故事式的上课方式:“张老师一边教技法,一边讲传统典故和民俗文化,上课不觉得无聊,还学习了很多知识。”在张倍源看来,只有把文化基础扎牢才能创作出好作品。


  完成了冬奥会作品,张倍源又将目光瞄向了大运会和亚运会,“那将会是一次更有年轻气息,更让人意想不到的创作。”(蔡馨逸 孙正好)

 

(编辑:晏如)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