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游融非遗 开发正当时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3/3 10:59:00

  当非遗遇上旅游,会碰撞出怎样的火花呢?近日,同程旅行与《中国国家地理》杂志社旗下品牌“中华遗产”共同打造的非遗旅游专题活动“2022寻迹中华”正式上线,受到年轻旅行群体关注。

  “文化上的差异成为旅游的核心动力,往往非遗资源越丰厚、非遗氛围越浓厚的地区也是旅游的热门地区。非遗能激发旅游动机、增添旅游体验,看一段舞、听一支歌、了解一项民俗、感受一个节日,游客就有了难忘的非遗旅游体验和记忆。” 河北虹宇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相关负责人在接受中国知识产权报采访时表示。

  据联合国教科文组织非遗大数据平台的统计,我国有近90万项非遗资源。现如今,越来越多的年轻旅行者热衷于在旅途中探索和体验不同的非遗,旅游体验也成为非遗传播和传承的重要方式之一。为此,各地加大旅游与非遗融合力度,在传承非遗的同时,也带动了当地经济增长。

  探索融合路径

  在文化和旅游部“在提高中保护”“非遗走进现代生活”“见人见物见生活”3个重要理念的推动下,近年来,国内在旅游与非遗深度融合中进行了大量探索,出现了“非遗+演艺”“非遗+节庆”“非遗+扶贫”等新模式。这些新的打开方式,不仅让非遗走出了博物馆,还激发出了活态属性。

  云南省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有我国保存最完好的5个傣族自然村寨。这些村寨集中展示了傣族历史、文化等。其中在露天剧场这一展示平台,以歌舞的形式真实展现了傣族传统文化精粹,反映傣家的生活习俗。景区内还开展了大型的泼水活动,让游客直接参与其中,切身体验傣家泼水节的乐趣。

  “这个西双版纳傣族园景区是典型的非遗展示区,影响力非常大。它把傣族古老的传统民俗文化活灵活现地展示在游客眼前。尤其在特色表演中还会邀请游客一起载歌载舞,让游客沉浸体验非遗文化的魅力,这条非遗旅游线路一直都很火爆。”该负责人说道。

  在浙江省绍兴市的会稽山脚下,每逢假期和节假日,绍兴大禹开元度假村“越州书苑”都会里会有绍兴评话演出。表演者用绍兴方言说绍兴大书的同时,还会穿插讲述自己对非遗的理解,偶尔还会“插科打诨”讲些笑话。绍兴方言结合普通话的表演,让绍兴评话这门艺术更接地气。“很多游客虽然听不懂绍兴方言,但演员会用普通话去解说,让观众都能听懂。”该负责人说,非遗进景区,目的就是让文化留住游客,让游客带走文化。在景区进行非遗表演,既可以让来自全国各地的游客感受绍兴文化独特的魅力,又有助于将绍兴非遗文化代代传承下去,不断发扬光大。

  加大扶持力度

  除了同程旅行与“中华遗产”携手打造非遗旅游,各地方政府也大力支持“旅游+非遗”的深度融合,让非遗与旅游的牵手水到渠成,带动地域经济发展。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打造了江苏省非遗旅游体验基地,吸引了南京市民俗博物馆、无锡市惠山古镇、张家港市凤凰景区、江苏省杂技团、扬州486非遗集聚区、南京博物院非物质文化遗产馆等10家单位入驻。非遗旅游体验基地中既有传统景区,也有文博场所、工业旅游点,以多样的方式植入传统文化,实现非遗活化、用户体验升级。

  江苏省文化和旅游厅非遗处相关负责人表示,为适应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趋势,基地针对不同游客群体开设多种具有知识性、趣味性的非遗旅游体验项目,配备专门人员,并且有固定经费支持长期开展非遗旅游体验活动,从而对当地文化和旅游融合发展起到带动作用,进一步推动非遗创造性转化,助力非遗文化和旅游高度融合。

  在湖南省湘西土家族苗族自治州花垣县,“旅游+非遗”在助推地方脱贫方面贡献了力量。花垣县作为以苗族为主的少数民族县,民族文化底蕴深厚,有沈从文笔下的《边城》原型茶峒风景区、古苗河蚩尤风景区,还有湘西苗族鼓舞、苗医药、苗族服饰等国家级非遗项目。国家和地方都纷纷出台相关政策进行扶持。例如2016年花垣县委、县政府下发了《花垣县精准脱贫“十项工程”实施方案》,明确提出大力发展苗族生态文化旅游产业,推进花垣经济结构优化调整。2018年文化和旅游部、国务院扶贫办在《关于支持设立非遗扶贫就业工坊的通知》中,将花垣县列入第一批“非遗+扶贫”10个重点支持地区。

  花垣县相关负责人表示,生态文化旅游业作为劳动密集型产业,就业容量大、就业门槛低、就业方式灵活,对不同层次劳动力吸纳能力强,可以创造更多就业机会。在花垣县大力推进文化和旅游深度融合后,如今已经全面实施边城茶峒、古苗河、紫霞湖、蚩尤大峡谷、崇山红石海等五大板块开发。

  “旅游与非遗共融发展,既能把数量巨大的文化资源的存量激活,丰富旅游供给,又能使中华五千多年的优秀传统文化得到传承与发展。在加快发展文化旅游的同时,促进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从而形成非遗保护、传承、弘扬的良性循环。”河北虹宇国际旅行社北京分社相关负责人说。(李 伟)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