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奋斗者•正青春”专栏|“地标青年”,重塑家乡味——一粒小枸杞,映红好日子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5/18 12:44:00

 

  “2019年公司被许可使用了‘中宁枸杞’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后,年销售额从3000万元提高到了近5000万元。”宁夏开盛生物科技有限公司(下称开盛公司)总经理、中宁县杞盛枸杞专业合作社负责人陈龙是宁夏回族自治区中卫市中宁县的“80后”青年企业家,他的枸杞事业依托宁夏枸杞地理标志产业的兴起而不断发展。


  目前,开盛公司已从只有两名员工的小作坊发展成为年销售额数千万元的枸杞产业科技公司,经营范围涵盖枸杞种植、加工、销售等,拥有注册商标5件、发明专利1件、软件著作权1件。


  抱团发展实现理想


  自古宁夏枸杞就凭借种植优势拥有优良的品质,而在宁夏枸杞中,中宁枸杞品质最佳。“打我小时候起,家里几代人都以种植枸杞为生,但那时候,最好的枸杞收购价格还不到3元钱。”陈龙介绍。


  “宁夏枸杞、中宁枸杞品质这么好,却卖不上价格,我们决定带着枸杞出去闯一闯。”彼时刚20岁出头的陈龙和很多当地青年带着自家种植的枸杞踏上了南下的火车,落脚在浙江杭州等地,从摆地摊开始创业。


  “2004年,宁夏枸杞成为国家地理标志保护产品,名气更大了。南方消费者很认可宁夏枸杞,我们自己种植的枸杞很快就有了回头客。”陈龙感慨,宁夏枸杞就是“金字招牌”,哪怕当年自己是个毛头小伙子,顾客也对自己销售的产品充满信任,这让他第一次感受到地理标志的力量。


  此后,宁夏枸杞产业快速发展,当地政府出台多项针对枸杞种植农户的扶持政策,帮助农户标准化、规模化生产枸杞,并成立枸杞产业管理部门,枸杞产业发展更加规范,宁夏枸杞的品牌影响力逐渐提高。“虽然我们的枸杞事业逐渐打开局面,也有了稳定的店铺,但是我们也深刻感受到,必须要乘着地理标志的‘东风’抱团发展。”陈龙介绍,他和当初一起南下创业的青年们决定回乡办厂。


  2008年,陈龙创办了开盛公司,主营枸杞销售业务,随后又与中宁县宁安镇莫嘴村合作建立了中宁县杞盛枸杞专业合作社。目前,开盛公司业务覆盖枸杞种植、加工和销售等产业链,年收购枸杞量超1000吨,带动当地百余户枸杞种植户增收致富。


  不断创新促进发展


  能从农民到青年企业家,除了吃苦的毅力和不怕失败的魄力,陈龙说,创新贯穿着他的枸杞事业,让他尝到了甜头。自公司成立起,他们就着手商标注册工作,目前公司拥有的5件注册商标涵盖食品、方便食品及医药等类别。


  不仅是商标,陈龙本人还是“枸杞加工检测用的多功能X光机”发明专利、“一种枸杞去石机的分层过滤结构”实用新型专利的发明人和权利人,以及“智能光电色选机远程调试系统”软件著作权人。


  “以前,枸杞加工前必须要由人工分拣枸杞中的石子等杂质。但是,人工费用高且效率低。那几年,这个难题是我的心事,走到哪儿都要取取经。”5年间,仅高中学历的陈龙成了自动化和软件设计的“内行”。目前,拥有知识产权的枸杞分拣设备已在开盛公司投入使用,每年可节约人工成本50万元,生产线10余名员工可实现年分拣枸杞千余吨。


  陈龙说,创新意识强是青年创业的优势,但其动力来自于地理标志产品的产业化、标准化发展。“目前枸杞不仅有国家标准,我们中宁也通过发放质量溯源码等手段严控枸杞品质。唯有通过创新提高枸杞生产质量才是企业发展的‘王道’。”陈龙继续介绍,通过整个行业的不懈努力,枸杞质量不断提高,收购价格相比自己创业初已翻了不止十倍。

 

  目前,在中宁县,当地农民可支配收入45%以上来自枸杞产业,从业者超12万人,这其中不乏像陈龙这样的青年人通过创业致富。“十四五”期间,宁夏枸杞计划种植面积70万亩,综合产值将达到500亿元,我们也期待更多像陈龙一样的枸杞产业青年创业者能够因此获得更多发展机遇,为产业带来更多活力。本报实习记者 姜同天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