直播为非遗传承注入活力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2/12/2 14:44:00

  戏曲、剪纸、刺绣、汉服……在众多直播平台上,古老的非遗成为了新“国潮”,诸如西安鼓乐、筝乐、皮影戏等“小众”艺术,纷纷找到“第二舞台”,网络直播给非遗传承打开更为广阔的空间。


  日前,由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联合主办的“直播新生态助力非遗传播传承”研讨会在京举行,与会专家认为,直播加速了非遗在现代的传播、传承,打赏等付费模式帮助从业者获得物质保障,推动了非遗相关产业实现社会效应与经济效应“双赢”。


  展示传统技艺


  直播平台的兴起,让非遗在传统的在地展示外,还能借直播广泛辐射异地受众。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CNNIC)发布的第50次《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显示,截至2022年6月,国内网络直播用户规模达7.16亿。与会专家指出,此前,非遗的传播与传承以言传身教、口耳相传为特点,如今互联网的兴起,启发从业者重新思考传统文化传播的模式与方法。通过互联网,非遗跨越了巨大的时空限制,激发出传承人群主动创新的活力。


  同时,由于直播不限时长,非遗能以较全面的样貌呈现,避免鲜活艺术被片段化。甘肃省非遗保护中心主任刘卫华以剪纸艺术举例,图片等形式仅能记录成品的“定格”,无法全面展示剪纸作为技艺的特征;而直播既能表现出传承人的高超技艺,也能聚焦作品的精美程度。“非遗是基于独特生活方式的活态呈现,要展示非遗就必须展示过程,直播能为这种展示提供良好环境。”刘卫华表示。


  《2022抖音演艺直播数据报告》显示,过去一年,非遗类直播每天开播1617场,打赏总收入同比增长533%。


  “抖音直播等平台上非遗内容的火热,必将推动古老艺术在现代更广传播。从业者要专注输出自身的艺术底蕴,把优秀非遗的价值发挥到极致。”中国民族文化艺术基金会理事长白国庆表示。


  在直播等新媒介的帮助下,目前,非遗保护已迈入鼓励从业者自身“造血”、在发展中获得传承的阶段。中国艺术研究院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郑长铃表示,要帮助传承人更积极地运用直播平台等新兴传播工具,让非遗在现实生活中真正复兴,也让更多观众领略到传统文化的魅力。


  拓展变现路径


  受经济条件、疫情影响等原因所限,许多非遗从业者无法赴实地进行演出。当他们在直播间开辟“第二舞台”,打赏就成为观众向非遗传承人表达欣赏的途径,也提供了坚实的物质支持。


  拥有千余年历史的世界级非遗——西安鼓乐,因人才断档、缺乏演出市场而一度面临危机。今年4月,百年老乐社东仓鼓乐社在抖音开播,账号“大唐芙蓉园东仓鼓乐”,吸引70余万人关注,近4000万人观看过乐社的直播演出。“通过直播,大众欣赏到《五色鸟》《殿前喜》等传统鼓乐曲目,不再将西安鼓乐误认为红白喜事的配乐,而了解到鼓乐是传统音乐的瑰宝。直播打赏也增加了演员的收入,令大家士气大增,感到乐手的价值被认可。”东仓鼓乐社主管齐兴峰表示。


  刘卫华指出,观众用直播打赏为非遗演出付费,是对非遗的赞赏与喜爱,更是对传承人过硬技艺的认可。“打赏的‘赏’即是欣赏,电子礼物、点赞等方式正是人们传递内心喜爱的方式。主播技艺优秀,观众才会自发打赏,非遗传承人靠本领获得收入是一种必然。目前,大量传承人缺乏展示自身技艺的条件,这也不利于其生存。因此,我们更应扩大非遗直播的规模,使更多传承人从中受益。”刘卫华表示。


  在中国音乐学院教授张天彤看来,“为非遗打赏”等现象反映出艺术商品化的可能,也能兼顾传播优质内容的社会价值,是一种有益的“双赢”。“希望来自高校和政府的非遗工作者,把打造社会效益、经济效益的‘双循环’作为今后共同努力的方向。”张天彤表示。


  抖音“DOU有国乐”计划负责人石敏介绍,过去一年,平台87%民乐主播获得打赏收入,埙、独弦琴、排箫等小众乐器也创造了万级别的“票房”。抖音直播希望,未来一年能服务至少100名传统音乐类非遗传承人获得开播收益,并为满足条件的传承人提供助力金保底扶持,同时帮助至少1000名民乐演奏者月入过万元。


  推进内容优化


  直播助力非遗高效传播的同时,非遗等优秀传统文化也在促进直播业态升级。文化和旅游部艺术发展中心综合办公室(党办)主任李若平表示,非遗源自于传统生活,其作为活化的艺术,与人间烟火气浓厚的直播平台能够有机结合,精良的内容可以帮助直播自我优化内容生态。


  “当非遗等优质内容受到观众欢迎,质量不佳的直播就会被挤出市场,网络生态环境由此得到改善。接下来,要加强对非遗项目渊源、人物故事、价值内涵的挖掘。”李若平表示。


  稳定且高质量的直播内容,在于主播具备优秀的知识储备和文化素养。张天彤进一步指出,后续应邀请更多传承人、学界专家入驻,在直播间完整展示非遗精粹,也拓宽适于直播的非遗种类,如情绪张力饱满、能通过表演直抵人心的民歌等,继续完善非遗直播的整体性、真实性、系统性。


  抖音直播已相继推出优质主播扶持计划、“DOU有好戏”计划、舞蹈传承计划、“DOU有国乐”计划等针对传统文化及非遗的扶持项目。深圳市文化遗产保护中心非遗部主任赵婷婷认为,平台以及专业团队的支持,将成为传承人的一剂“强心针”,帮助大师级非遗专家获得更多关注和推广。


  业界期待用好直播等新平台、新技术,让非遗真正在年轻一代心中“活”起来。“要挖掘和利用好年轻一代在弘扬传统文化上的潜力,不要低估年轻一代对优质内容的鉴别能力,以及‘文化基因’潜移默化的作用。”郑长铃表示,事实证明,“90后”“00后”完全有基础和能力理解、接受、认同和传承非遗,这就需要有关单位、非遗工作者、公益参与者等多方合力,做好面向年轻人的精准传播。


  “抖音等平台主要从直播角度帮助传承人提升开播技巧。学界、行业和平台可多方合力,帮助传承人与文化从业者通过直播等新媒介,传递传统文化鲜活的状态,拓展文化消费新形态。”中央文化和旅游管理干部学院教务处副处长甘久航表示,非遗直播的发展仍然任重道远,如何更完整、更真实、更系统、更有深度地实现非遗传播,还需要更多的技术支撑、智力支持。甘久航希望将来能邀请更多专家,对如何构建以直播助力非遗传播传承的新生态持续展开深入探讨。


  “非遗+直播”,正在为非遗创新传承注入源源不断的新鲜活力。(本报记者 侯 伟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