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第四届中国专利周青海部分企业专利技术成果展示

文章来源: 西海都市报
发布时间: 2010/11/8 13:35:00

   由国家知识产权局主办的第四届中国专利周将于11月7日至13日在全国各省区市异地同时举行。

    作为分会场之一的青海省将围绕“运用专利制度,推动发展方式转变,促进创新型国家建设”的专利周主题,由青海省知识产权局积极组织专利技术展示活动,提供专利技术展示、交易、洽谈的平台。以服务各企业为活动重心,充分展示青海地区具有一定应用推广价值和市场前景的专利技术成果、项目和产品,引导企业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升级,促进企业健康、快速发展。

  制定知识产权战略清华博众正在崛起

    沙棘是地球上比银杏还古老的植物,从果实、籽到叶都是宝,我省的沙棘产业发展已有十几年的历史,但受技术含量、生产规模等因素的限制,未能形成大的气候。这家由清华大学科技园和青海生物科技产业园共同创办的生物高科技企业,成立一年多来,依托清华大学雄厚的技术研发力量和成果转化能力,结合青海沙棘独有的品质,形成了基础和应用结合、技术和市场互动的创新研发实力,陆续开发的沙棘酒、沙棘浓缩汁、沙棘油、沙棘果醋等8大类别沙棘系列产品畅销北京、上海、广东、福建等地,今年这种高营养、高品位、高附加值的“高原圣果”的深加工产品开始出口日本、德国、加拿大等国,国内外市场前景颇为看好。如今,青海的出口创汇纪录上又有了一个新的亮点——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过去以“两高一低”产业为出口重点的局面即将成为历史,取而代之的是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科技——“青海青”沙棘产业。青海清华博众生物技术有限公司于2005年9月30日成立以来,以自主创新发展高科技为根本,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为手段,发展生态型高科技产业为根本目标。在公司发展战略计划中构筑了以“创造”、“保护”和“有效运用”的良性循环体系,实行了“专利+商标+标准+地理标志保护+著作权+商业秘密”的知识产权保护策略,从而实现公司和“美丽青海”共同发展的宏伟目标。清华博众公司近年来,在以知识产权战略为基础发展高科技生态产业方面已经走出了一条独具特色的新路子,走在了全省乃至西北地区生态产业的前列。现已形成了“研发-技术-知识产权-标准-应用和人才培养”的战略体系,即创造、保护、应用和人才培养,并采取以下措施落实该战略:一是制定了公司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二是成立专门的知识产权部门;三是制定了知识产权战略中、长期计划;四是明确了各相关部门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中的职责,加强各部门对知识产权管理支持的力度;五是加强国内外同行业专利信息的研究、消化吸收和创新、申请工作;六是鼓励公司各岗位人员富有创造性地工作,做到人人发明创造;七是采用多种形式积极培养专业人才。清华博众公司已经雄心勃勃地跨入了知识经济的时代。推行知识产权企业战略尽管只有三个年头,公司发展已经迎来了一个全新的崛起。已累计申请国内外专利18件,其中已申请的国际PCT发明专利属青海首例,也是唯一一例。同时,于2009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评为“全国知识产权企事业试点单位”,获得“第十二届中国专利优秀奖”。

    西部矿业运用知识产权发展知识经济

    目前,知识产权不仅成为具有战略价值的无形资产,更是企业提高市场竞争力的秘密武器。不少企业以知识产权作为支撑和保障,通过实施知识产权战略,提升知识财富的价值,参与国内国际市场的竞争力不断提高。

    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是一家地处我国西部地区的以矿产资源开发为主业的大型矿业上市公司。公司主要从事铜、铅、锌、铝、铁等基本金属、黑色金属和非金属磷矿的采选、冶炼、贸易等业务,注册资本23.83亿元。公司累计拥有已探明资源储量超过千万吨。旗下主要经营八座矿山和五家冶炼厂,其中,青海锡铁山铅锌矿是我国年采选规模最大的独立铅锌矿山,内蒙古获各琦铜矿是位居国内资源储量第六位的大型铜矿,四川呷村银多金属矿以银铅锌铜富集于一体而著称,正在建设之中的西藏玉龙铜矿将极有潜力发展成为我国资源储量最大的铜矿。根据安泰科统计数据,公司为我国2008年第一大铅精矿生产商、第四大锌精矿生产商和2007年第八大铜精矿生产商。

    公司注重人才的培养及科研队伍的建设,实施“科技兴企”战略。2006年,公司被国家发改委、国家科技部等五部委联合认定为“国家级技术中心”,2006年被国家知识产权局认定为“全国第三批知识产权试点单位”,2008年被国家科技部、国务院国资委和中华全国总工会认定为国家首批91家创新型企业之一。在坚持企业自主创新的同时,还承担了多项国家科技攻关项目,建有青海省首家国家级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省级重点实验室等科技创新平台。

    近年来,西部矿业股份有限公司在省知识产权局的悉心指导下,全体干部职工、科技人员共同努力,认真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知识产权工作的要求,努力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认真扎实地开展了知识产权的宣传、培训、管理等各项工作,取得了显著成绩。自开展知识产权工作以来,公司共申报专利45项,授权专利21项,其中发明专利3项。知识产权工作不仅促进了公司的自主创新能力,也给公司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收益,为企业的腾飞插上了科技的翅膀。

    新工艺带来高效益,新观念开辟新天地。企业拥有一支“新世纪百千万国家级人选”、“西部之光访问学者”、“省级学科带头人”等带头的优秀科研团队,在生产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前进,将创新成果应用于生产,改进生产工艺,降低消耗,提高生产效率,增加公司收益。同时应用多项专利成果,在同行业竞争中不断发展循环经济,扩大市场份额。

    二十多年的行业经验和得天独厚的地域条件,铸就了西部矿业在我国西部地区乃至周边国家和地区开发矿产资源的雄厚优势。公司将继续秉承竞争、开放的经营理念,坚持科学的发展观,顺应知识经济发展的潮流,将知识产权作为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武器和时代接轨,促进企业内部管理和外部管理有机结合,从战略管理的高度认识和实施企业知识产权管理,努力把西部矿业建设成为主业突出,资产优良,管理规范,在国内资源储量与资源开发方面居于前列,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采、选、冶一体化的大型基本金属矿业公司,逐步打造成国内一流、国际知名的矿业公司。

     知识产权助力青海盐湖资源开发

    整洁的园区绿树掩映,青海盐湖研究所并不宽敞的中试车间里机器轰鸣,科学家们正在这里紧张地忙碌着。“电解制备稀土镁合金”、“氢氧化镁阻燃剂”、“晶须材料”这些听起来让人陌生却又有着巨大市场前景和开发价值的先进和高性能材料正是在这里被试制成功并推向市场的。近年来,青海盐湖研究所的专利申请量和有效专利持有量节节攀升,这得益于该所制定的完善的知识产权管理制度和激励措施。“谁创造、谁受益”这已成为盐湖所科学家们共知的铁律,如今,青海盐湖研究所已经在盐湖化工等诸多领域形成了自己的优势。

    青海盐湖研究所,这个坐落于西宁市新宁路中段的安静院落,是我国唯一专门从事盐湖研究工作的国家级综合性科研单位。创造力、竞争力与知识产权逐渐成为今日青海盐湖研究所闪亮的标签。自中科院实施知识创新工程以来,青海盐湖研究所坚持面向国家战略需求和世界盐湖科技前沿,以解决我国盐湖资源开发利用中盐湖资源的综合利用与卤水矿产资源的持续利用两个国家重大战略需求为主攻方向,深入开展我国盐湖应用基础研究和盐湖高技术研究。针对制约我国盐湖产业发展的关键技术,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与技术集成取得了重要成果,申请专利近百项,授权专利近五十项,比实施知识创新工程前有了大幅增加。特别是近十年来,青海盐湖研究所积极与企业通力合作,大力实施科技成果转移转化,与青海锂业有限公司、云天化集团公司、昆仑镁盐有限公司等合作,在盐湖提锂和盐湖镁资源开发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了重要成果,为国家和地方经济发展做出了积极贡献。

    2010年7月,由青海省知识产权局推荐,经专家评审、考察等评选程序,青海盐湖研究所被国家知识产权局批准为第二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示范创建单位之一。几年来,通过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青海盐湖研究所知识产权工作体制、机制不断创新,专门成立了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转移转化管理的专门机构“科技产业处”和专门从事知识产权及科研成果转移转化运营的全资企业“青海中科盐湖科技创新有限公司”,大大提升了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能力。

    专利是自主创新水平的直接体现,一方面,要鼓励多申请有效专利;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自主知识产权的保护,形成良好的创新氛围和知识产权保护意识。为此,青海盐湖研究所先后两次为全所科研人员举办了知识产权培训班,先后邀请了国家知识产权局、中科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华中科技大学、深圳中科院知识产权投资有限公司等单位的专家来所内授课,切实提高了该所科研人员的知识产权意识,增强运用知识产权管理制度的能力,促进知识产权工作水平的提升,增强了该所在科学研究过程中对科研项目知识产权的策划构造能力、维权保护能力和实施运营能力。

    热贡艺术有了专利保护

    2008年,凭借热贡文化,黄南继闽南、徽州之后,被国家文化部批准为第三个国家级文化生态保护实验区,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09年,热贡文化跻身于人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昭示了黄南热贡文化瑰宝不仅是青海的,也是中国的;不仅是民族的,也是世界的。热贡艺术历史悠久,十五世纪初产生于青海省同仁县,其主要产品有彩绘、彩塑、堆绣、唐卡、建筑装饰、图案、雕刻、酥油花等九大类12种综合民间艺术形式,<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