田力普: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革命

文章来源: 中国新闻周刊网
发布时间: 2012/11/20 9:12:00

中共十八大报告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十八大代表、新闻出版总署署长柳斌杰表示,《著作权法》正在修改中,未来销售盗版光盘处罚门槛将大幅降低,“过去销售600张盗版光盘才判刑,以后销售一张两张就会判刑”。

 

  这些年来,中国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虽然有所改善,但西方国家对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的指责并未稍减,且有更为严苛的趋势。如何应对这种指责,如何进一步推进中国的知识产权事业发展,《中国新闻周刊》就此对十八大代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进行了专访。

 

知识产权也需要科学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中国目前的知识产权保护状况,处在一个什么样的水平和阶段?

 

  田力普:如果用一句话来评价当前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状况,我可以说,这是历史上最好的发展时期。

 

  近十年来,知识产权制度进入快速发展的黄金时期,中共的十六大报告是一个标志,因为知识产权这个概念有史以来第一次出现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报告中。十六大报告提出“完善中国知识产权保护制度”,是一个突破性的标志。2003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开始酝酿制定国家知识产权战略。2006年,中共中央政治局集体学习知识产权保护,这也是前所未有的。2007年,中共的十七大报告再次写了一句话“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从十六大完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到十七大成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这是向前跨进了一大步。因为战略是一个更高的、国家层面的整体谋划。这次党的十八大提出“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切实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实际上是总结了十年来国家实施知识产权制度,发展知识产权事业的经验,让它和科学发展观能够密切的结合,我们称之为知识产权的科学发展。

 

  中国新闻周刊:从完善制度到实施战略再到保护,目前面临的最大挑战是什么?

 

  田力普:最大的挑战是知识产权保护具有长期性和艰巨性,并且很难一蹴而就。长期性,表现在我国实行知识产权制度时间太短,只有不到三十年的时间。我们的创新能力,发明创造的活力,还有待进一步发挥,这是需要时间积累的。这次在十八大小组会议发言里,我也谈到这个问题,就是我们确实取得了伟大的成就,如载人航天、海洋深潜等一系列重大科研成果。但是站在历史的高度看,就会更加冷静。载人航天在美国、前苏联都是上世纪60年代就有的成果;高速铁路,实际上国外在上世纪60年代末就已投入运行。我们首创性的发明,能够影响人类进程的重大原创性的发明创造,在当代几乎还没有产生。另一个长期性是指全社会的创新文化的培育,养成良好的知识产权意识还需要几代人的努力。从改革开放到现在,可以说是一代人的事情,也可以从数据上看出我国已是知识产权大国,但还不是知识产权强国,领先于全球的发明创造基本还未出现,目前大量的创新还只是改进型的发明。

 

  中国新闻周刊:如何评价这种现状?

 

  田力普:我认为有改进比没有改进好,更比仿冒好。这是起步,这个阶段不能跃过去。所以说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我说的长期性不仅是保护,而是整个知识产权的创造、运用、保护、管理等等,这都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中央提出在2020年中国要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这在十八大报告里又进一步做了明确。那现在我们是什么状况呢?很显然,不是创新型国家。我在十八大小组发言中做了一个描述,说我国现阶段是一个具有初级创新能力的并且发展势头强劲的模仿型国家。后来我们小组里的人觉得“模仿”这个词不好听,可以改成“学习”“跟踪”之类的,但现实就是这样。

 

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是一种革命

 

  中国新闻周刊:我们30年前还没有知识产权的说法。现在提创新型国家,这是一个巨大的转型吗?

 

  田力普:所以我经常把改革开放以来实施知识产权制度描述成一种革命,对人的思想的革命,它颠覆了国人的意识。我们中国几千年的文化传统博大精深,但欠缺创新精神。你瞧现在山寨文化在某些情况下反倒成了一种被欣赏的文化了。中国的传统不排斥模仿,这种文化根深蒂固。原来大家认为知识是可以自由传播的,是应该无偿被使用的,不能讲钱。但是现在的知识产权制度要让大家明白,这些知识是有偿的,是一种财产,需要被尊重保护。这些观念改变起来不易。

 

  中国新闻周刊:从保护角度说,你们主要做了哪些工作?

 

  田力普:201010月到20116月,在全国范围集中开展为期9个月的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专项行动,对知识产权侵权行为进行集中打击,有效遏制了侵犯知识产权的违法犯罪行为,取得显著成效。在专项行动期间,各级知识产权行政执法部门共立案15.6万件,涉案金额34.3亿元,捣毁窝点9135个,查处了一批侵犯知识产权、制假售假大案要案。另一方面,国家知识产权局也在积极探索建立知识产权保护长效机制。如国家知识产权局在广东中山建立了全国第一家专门针对单一行业设立的知识产权快速维权中心,构建快速审查、快速确权、快速维权工作机制,探索以知识产权推动区域核心竞争力提升的路径。同时,进一步加强了专利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和制度建设,不断完善专利行政执法协作机制,有效增进行政执法与刑事司法的有效衔接等工作。

 

  中国新闻周刊:这些工作在推进,但似乎西方国家的指责更加严苛?

 

  田力普:这里面包括几个方面。首先是知识产权被政治化了,有些国家声称我们对他们音像制品的盗版让他们损失了多少亿,我们姑且不说这个数字,因为这个需要双方共同来商榷。但我算了笔账,他们就不得不承认了。第一,我国是全球支付专利使用费、商标费、版权费等知识产权费用最多的国家之一。这一大块费用每年大概要花费至少1000亿美元,那些对我国的指责就显得毫无道理可言。再比如我们的高铁,很少人知道高铁的部分核心技术其实是引进的,也花了一大笔钱。虽然国外总是说我们用了他们的技术,但是至今没有发生一件关于高铁的中外知识产权纠纷。为什么?因为我们是按照规则付费合法使用的。

 

 

知识产权是不可分割的

 

  中国新闻周刊:目前在对知识产权的保护与管理方面,好像是分属好几个部门?

 

  田力普:是的,现在这种按照知识产权的类别分成不同的部门来管理,是历史形成的,有它的合理性,但越来越有问题。我们现在是市场经济,市场主体是创新主体,是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的主体,也是应该受到保护的对象。对于这个市场主体、创新主体来说,知识产权是一个整体,它不是分割的。比如我有个手机,这个外观、软件、品牌分属在不同机构的话,市场主体的成本就会变高。作为市场主体,他希望政府及执法部门能够给他提供最快捷、最方便的服务。从这个角度来说,执行知识产权集中管理是被全世界共同认可并采用的。

 

  中国新闻周刊:其他国家的知识产权管理体制是怎样的?

 

  田力普:三年前我们做了一个调研,发现在全球大概200多个国家及地区中,实行知识产权分散式管理的只有七八个国家。这其中除了中国之外,还有利比亚、沙特阿拉伯、埃及、文莱、苏丹、朝鲜和埃塞俄比亚。美国、俄罗斯、欧洲的所有国家都是集中管理。

 

  中国新闻周刊:对这种管理体制是否会有一个调整?

 

  田力普:历史上也曾有过尝试。国家知识产权局原来叫中国专利局,中共十五大后,新一届政府实行机构改革,当时就有一种设想,希望能够把知识产权的主管部门合并。这个改革只完成了一半,把名字改了,就是中国专利局更名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负责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种专利的审查等,实现了“小统一”,但是大统一没做成。

 

  中国新闻周刊:谈知识产权保护,就不能不考虑到社会背景。目前,互联网的普及,对知识产权保护会有什么样的影响呢?

 

  田力普:随着电子信息网络力量的发展,使得传统知识产权保护面临着一个新的挑战。现在国际上有两种观点,一种是废除现有的知识产权,一种是维持现有的知识产权。我的观点是,在网络环境下,无论作者还是用户都要分成两块,一块是开放共享,只要作者愿意无偿共享,任何人都可以无偿使用。另一块,就是作者不提供无偿共享,则需要传统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两个群体可以共存。目前在全球来说,著作权的保护难度是最大的。我认为未来的发展方向,便是给上面提到的两个不同群体都提供相匹配的法律环境。我们一方面要继续注重对传统知识产权的保护,保护原创者的积极性;另一方面也要看到现代人们对知识传播便利性的要求。同时也要鼓励那些愿意资源共享的创造者们。(记者/申欣旺 实习生欧阳文浩整理了本文录音)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