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专利欲擒故纵?

文章来源: 本网综合
发布时间: 2015/3/27 14:25:00

 

 

  324,松下宣布将无偿提供约50件物联网领域相关专利。此举旨在使更多生产商使用专利,从技术面包围市场。关于生产商专利问题,丰田汽车此前也宣布开放燃料电池车专利,越来越多企业选择通过这一方式确保市场。

 

  专利

 

  此次松下开放的包括用于家庭监视系统的软件相关专利等,松下就该举措表示,期待其他大型生产商扩大物联网相关业务。

 

  分析人士指出,消费电子厂商正在关注物联网领域。目前显示节电状况的冰箱、在智能手机上记录数据的血压计等产品已经上市。据美国调研公司IDC数据,截至2013年全球物联网市场规模为19280亿美元,到2020年将增长至70650亿美元,增长约2.7倍。

 

  业内人士指出,松下此举实际是为了使更多生产商使用专利,使得行业市场更加广阔,最后再以一些更核心的专利确保技术壁垒。关于生产商专利问题,日本丰田汽车此前也宣布开放燃料电池车专利,今后预计将会有越来越多的大型企业先通过这一方式确保行业整体受到消费者青睐,最终再以技术壁垒确保竞争优势。

 

  汇桔观点:

 

  松下、丰田开放专利的政策似乎为同行企业带来福音,因为更多专利的开放将降低市场的进入门槛,吸引更多的研发资源,为同行企业提供了一个学习和借鉴的机会,但要完全掌握相关核心技术并非易事,而且某些专利开放设置了开放时间的限制,一旦开放时间到期,企业可能面临专利纠纷、落入专利陷阱,这样看貌似专利开放幸福来得有点突然。

 

  面对专利开放,国内企业是高枕无忧地“拿来”,还是将其拒之门外?笔者认为危与机是并存的。国外企业专利开放有助于国内企业降低技术创新研发成本,为企业带来更多市场机遇,但我们应该取之有道,借专利开放之势,积极引进先进先进专利技术,通过再创新打造自主专利技术,增强企业竞争力;在进行专利合作的同时,应该在专利引入、布局和许可上做足功课,同时把握研发时间,防止自己落入竞争对手的专利陷阱。(福布斯中文网)

 

 

松下宣布开放专利不是首创,在此之前,丰田、特斯拉也宣布开放专利,他们有意欲何为呢?

 

开放专利之“阳谋”:丰田、特斯拉曲线推进基础设施

21世纪经济报道

 

  在CES2015召开前一日,丰田宣布向全世界开放5680项燃料电池技术专利使用权,其中包括丰田最新的氢燃料电池车Miraihttp//carautoifengcom/series/10420/1970项专利,涉及到燃料电池、高压储氢罐、电池管理系统技术。需要指出的是,丰田的燃料电池技术全球领先,而Mirai也是目前全球首款可以规模制造、商用的燃料电池汽车。

 

  丰田的慷慨让人联想到了不久前特斯拉的决定。2014612,特斯拉宣布对外开放所有专利,总数约200项,其核心价值是电池组的控制技术。

 

  “特斯拉用的是锂电池,丰田是燃料电池,在新能源汽车领域,这是两种不同的技术路线。”爱卡汽车总编辑王堃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两大企业的初步目的是通过技术开放吸引更多的玩家参与,做大蛋糕。同时,促进新能源汽车的基础配套设施发展:充电桩或者加氢站等。”

 

  专利开放降低门槛

 

  “电池能源是目前困扰所有包括智能汽车在内的新能源汽车市场化的核心问题。电池的续航短、充电时间过长,打击了用户需求。”盖世汽车网总裁、知名汽车评论员陈文凯对记者说道。

 

  除此之外,由于没有单一电池能够承载汽车负荷,目前的新能源汽车均采用大量电池组进行供电,其中特斯拉使用的电池组中包括上千块电池。

 

  “如何让他们在提速时迅速放电、刹车时同时回收电力,如何在其中某个电池故障时保证整体正常工作,这些电池管理技术,很少有企业能做。”陈文凯告诉记者,“很多其他企业往往是一块坏了,整体就无法工作,而且安全性也是问题。电池管理技术的开放可以大幅降低行业门槛。”

 

  王堃也告诉记者:“在国内,很多传统汽车企业都会因此受益。甚至受益者还会有BAT以及最近宣布进军汽车的乐视,能帮他们节省很多研发的成本、时间。”据悉,丰田研究燃料电池接近20年。

 

  “或许丰田比特斯拉更需要扩大阵营,因为目前中国、美国政府更青睐于特斯拉这种充电电池的方向,而燃料电池的支持者并不多。”陈文凯指出,两大企业的专利开放,一方面是催熟产业链,另一方面也是技术路线的博弈,双方都在争夺话语权,“降低了产业链门槛,实则给自己打开了更多的大门。”

 

  借市场推动政策

 

  “第一步是扩大产业,第二步就是借助产业推动政策出台。毕竟,新能源汽车的充电桩、加氢站,肯定离不开政府的补贴、管理以及政策支持。”王堃告诉记者,“由于丰田在日本的影响力,日本国内已经开始大力推动燃料电池汽车基础配套,他们的方案是选择在有资质的加油站直接建设加氢站。”

 

  每个国家的政策都是针对当地的产业而设立的。以北京为例,北京政府对新能源汽车的补贴、不限购等政策福利,基本都分配给了电动汽车,王堃告诉记者:“背后的原因主要是目前北汽主要生产电动汽车。”

 

  正如同丰田副总裁卡特在发布会上的发言:“燃料电池车的使用需要汽车制造商、政府、能源公司及研究人员间‘不同寻常地紧密合作’。”

 

  而且,需要指出的是,专利开放也并不会给两大公司带来不可控制的竞争。“以丰田的Mirai为例,这款车采用了丰田现有的‘混动车’生产线,零部件产品来自现有的供应链,得益于丰田的生产控制能力,这款车的成本可以控制到人民币30万元。”王堃指出,“其他企业生产的类似汽车,就很难与丰田竞争。”

 

  至于特斯拉,“他的外观设计、对于技术概念的包装,是别人学不来的;而且即便是开放了现有专利,特斯拉有足够的实力开发更多的领先科技。”

 

  很多企业都可以看得出丰田、特斯拉所图谋的将是借助更多企业推动新能源汽车的基础设施,而丰田、特斯拉很可能是最终的受益者,这就是他们的阳谋。

 

  但同样需要指出,这两次专利开放是否能帮助他们达成目标,尤未可知。陈文凯认为:“现在最根本的问题是电池技术的不成熟,无法满足用户的需求。在这个问题得到根本解决之前,社会资本是不会轻举妄动的,基础配套也无法解决。”

 

 

再谈特斯拉开放专利:别跟我扯什么开放精神

新浪财经

 

  Tesla虽然“开放”了专利,但有没有人愿意使用还是个问题。因为,某家汽车制造商如果使用了你的某项专利,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更先进的技术,那这项新技术岂不是受制于你Tesla的某项专利?

 

  Tesla开放专利。离Tesla宣布“开放”专利已经过去一个月,这篇文章来得有些晚了。但纵观所有对此事件的分析,并无一篇让人心服口服。作为曾深入研究过Tesla技术专利的人(自夸下),还是得写写我对这件事的看法。

 

  本人的基本观点就是:这纯粹就是一场自导自演的公关戏。我不是阴谋论者,之前也写过解析Tesla技术的文章,也“歌颂”过Elon Musk。但结合法律常识,事情就是这样的:公关价值大于一切。

 

  Tesla官方博客的原文是这样表述的:All Our Patent Are Belong To You,即我们所有的专利都是你的了。看到国内很多媒体的报道,都认为Tesla放弃了这些专利。显然这是错误的,因为在这篇公告中,Tesla明确表述:

 

  Tesla will not initiate patent lawsuits against anyone who, in good faith, wants to use our technology

 

  即,对于任何想要使用Tesla专利的人,Tesla方面不会提起诉讼。在专利制度中,也没有所谓的放弃诉讼权这一说,只有专利权人完全放弃该项专利。目前,Tesla在全球范围内一共持有600多项专利,其中有400多项在美国,在中国有7项专利。

 

  你可以使用,我不起诉,其实就相当于默许你无偿的使用。而专利权中有一项权利叫做许可实施权,这意味着Tesla所谓的开放专利,其实是指允许第三方免费使用其专利,而Tesla的这篇博客可以看做是许可。

 

  所以,这里不要扯什么开放精神。哪天Tesla还可以分分钟收回这一承诺。那Tesla“开放”专利的这一举动,到底起到了什么作用呢?

 

  如上文所说,公关是最大的价值。Tesla是一家头条上镜率很高的公司,经常爆出各种让媒体趋之若鹜的事件,而这在Tesla只有Model S一款产品、Model X频繁跳票的情况下,为其股价提供了持久的动力与弹性。

 

  90秒更换Model S电池、Hyperloop(超级高铁)、水陆两栖汽车、“一个公正的价格”(在中国的定价策略)、驾驶Model S横跨美国、Gigafactory(超级工厂),以及最近的开放专利,这些无论是已经实现的还是纯属胡扯的,都在刺激着媒体的神经、刺激着TSLA这支股票持有者的信心。

 

  除了公关因素,“开放”专利还有一点考虑,那就是Tesla希望以此降低成本。在Tesla所有的技术专利中,其实有很多都只是设想,并没有实际应用。目前的情况是,Tesla在全球高端电动车市场上其实就是孤军奋战,根本没有形成一个规模化的市场,如果只有Tesla一家在研究或应用这些技术,那么他们自己很难去降低成本。

 

  在这些技术中,有很多都是电动汽车普遍的技术障碍,比如电池散热问题、电池充电时间优化技术、全时四驱电机辅助系统等。

 

  除了Tesla,其他的汽车制造商也会去研发属于自己的那一套解决方案。就好比现在的四驱系统有quattro4maticxDriveSymmetrical-AWD等,各有各自的特色。Tesla有自己的电源管理方案,其他的厂商可以借用,也可以独立开发,更何况电池、电机以及电控三大技术已经有众多成熟的供应商在做了。

 

  所以问题在于,你虽然“开放”了专利,但有没有人愿意使用还是个问题。因为,某家汽车制造商如果使用了你的某项专利,并在此基础上研发出了更先进的技术,那这项新技术岂不是受制于你Tesla的某项专利?

 

  还有一点值得注意,开放专利与开放技术是两个概念。专利永远都是一种说明书,它解释了你如何利用某些技术来解决某些问题,但始终无法指导你创造技术。如果TeslaBMS(电源管理系统)的线路图、Model S的以太网总线结构或者中控系统的源代码公布出来,那才叫一个开放。

 

  专利是用来保护技术的,不以此起诉使用自己专利的人,只不过是放弃了一道盾牌而已,谈不上开放。(作者:刘琦 本文作者介绍:独立汽车科技撰稿人,曾混迹于多家科技媒体,现在专注于汽车科技,CarTek发起人。)

 

(编辑:秦韵)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