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系列报道①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6/3/10 16:01:00

  深化知识产权领域改革,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系列报道①


  让创业创新根植知识产权沃土


  在去年的全国两会上,当大众创业、万众创新首次写入政府工作报告时,全国人大代表、成都市工商联主席孙明就开始持续关注小微企业在创业创新过程中遇到的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今年全国两会,孙明向大会提交的议案依然以小微企业金融服务为主题。“除了在现行体制下加大金融支持力度外,还需要从根本上探索有效的解决办法。”孙明建议,可以在全国设立专注小微企业金融服务的政策性银行,结合专利权质押融资试点等政策措施,真正实现雪中送炭,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引来源头活水。


  诚如孙明所关注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在刚刚过去的一年里持续发酵升温,也继续成为今年全国两会上代表委员关注的热点话题之一。而作为连接创业创新与市场之间的桥梁和纽带,知识产权制度无疑是激发创业创新热情、保护创业创新成果的有效支撑和基本保障。全国两会大幕初启,代表委员们纷纷围绕如何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助力创业创新的话题建言献策。


  重运用 激活创新源头活水


  作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城市之一的福建泉州,近年来涌现了一批创业创新的典型企业,但在完成了基本的专利积累后,如何通过知识产权的有效运用加快企业转型升级,却始终处于探索阶段。全国政协委员、泉州市政协副主席骆沙鸣在调研中发现,大批的创新型中小微企业的知识产权运用能力较弱,亟待通过相应的政策扶持做大做强。“要以激励创新为导向,以知识生产为核心,创造更多高质量、有用的‘知识’,形成具有‘一带一路’竞争力的知识产权新优势。”骆沙鸣建议,“可以成立国家级、省市级的知识产权运营联盟,通过市场化运作,整合海内外知识产权资源,加强知识产权协同运用,推动新知识的商业化、产业化和市场化。”


  “当前,我国应加大对智能制造的支持,筹建知识产权扶持基金,组织成立智能化领域的专利池。”全国人大代表、美的集团副总裁袁利群告诉中国知识产权报记者,就搭建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平台而言,我国部分地区和企业已开始了行动,并亟待得到政策和资金的支持。据袁利群介绍,去年9月,美的集团便斥资11亿元,打造了基于技术共享和资源交易理念的创业创新平台“美创”,为降低创业创新的知识产权创造和运用成本进行了有益探索。


  与此同时,很多代表委员还关注到在加强知识产权运用过程中知识产权中介服务机构应发挥的重要作用。全国人大代表、重庆市科学技术研究院重庆技术评估与转移服务中心主任杨帆便呼吁,在打造完备的创业创新生态链的过程中,培育高水平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至关重要。“在科技项目立项过程中,要形成政府、投资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使用机构、评估机构的格局。其中,知识产权服务机构要充分发挥其作用,以达到形成研发导向、规避知识产权壁垒等目的。”杨帆表示。


  全国政协委员、民盟中央副主席郑惠强在接受记者采访时也表示,应鼓励知识产权服务机构以合资、合作的形式引进国外先进经营方式和管理模式,推动知识产权服务业的规模化、市场化和国际化。


  强保护 规避风险防患未然


  在助力创业创新的过程中,如果说知识产权运用是披荆斩棘的“开山斧”,那么知识产权保护无疑就是规避风险的“铁布衫”。“有一句话说得好,保护知识产权就是保护创新,用好知识产权就能激励创新。”骆沙鸣表示,在创业创新的浪潮中,要积极做好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为“双创”营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知识产权保护对全民创新和经济发展至关重要,若知识产权保护不力,会导致创新动力不足。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浪潮下,我们必须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 全国政协委员、雅昌文化集团董事长万捷告诉记者,不仅是他自己所从事的文化产业,在科技等其他领域也需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


  “事实的确如此。”袁利群表示,作为近年来“走出去”的代表性制造业企业,美的集团在推动全球战略布局的过程中也遭遇到知识产权纠纷带来的“成长烦恼”。“我国应辅导制造企业建立成熟的知识产权防御机制,针对国外‘专利流氓’的不断骚扰给予相应的法律服务支持。”袁利群说。


  郑惠强则表示,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除了做好企业的知识产权维权预警和法律服务工作外,还要从根本上加快相关法律法规建设,培育全社会注重知识产权的文化和意识。“一方面,要调整知识产权侵权赔偿标准,探索实施惩罚性赔偿、加大商业秘密保护、合理分配举证责任的机制和模式;另一方面,还要探索建立和完善知识产权司法、执法体制机制,通过加强职能,整合解决知识产权行政执法分散、执法效率不高的问题,通过推动知识产权审判向民事、刑事、行政‘三审合一’的转变,把知识产权的民事审判、刑事审判和行政保护执法结合起来。”郑惠强说。


  代表委员们的建言献策,无不寄托着对创业创新的更多期待,也期望在加快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的大背景下,知识产权制度能够真正发挥支撑作用,引领创业创新模式变革,优化市场竞争环境,释放全社会创造活力,催生更多的创业创新机会,让创业创新根植知识产权沃土。(本报记者  王 宇  冯 飞)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