强化自主创新 铸造“渤船”品牌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6/12/13 16:41:00

 

    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简称渤船重工)是中国船舶重工集团公司所属骨干企业之一,集造船、修船、冶金设备和大型水电设备制造为一体,是国家重大技术装备国产化研制基地。能够按照中、挪、法、美、日等国家船级社的规范和各种国际公约建造40万吨以下的各类船舶。累计设计建造各类船舶170余艘,主要产品多次获得国家科技进步奖、国家级新产品奖、国防科工委金奖等。同时还先后承担宝钢300吨转炉、年产80万吨的热壁加氢反应器的制造等重大工程项目。

 

  自2002年以来,渤船重工以建设创新型企业为发展目标,以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为核心技术创新体系为支撑,落实科学发展观,不断提升自主创新能力。先后开发40余种自主新船型,专利申请已超过150件,专利授权40余件,公司总体实力显著增强,2006年渤船重工进入世界船企50强。

 

  一、独具特色的“渤船重工”技术创新体系成为自主创新的支撑 以企业为中心,构筑产学研相结合的技术创新体系,以提高企业科技创新能力是渤船重工早在1997年成立企业技术中心时就确定的科技发展目标。2002年成为国家认定企业技术中心后,渤船重工逐渐形成以船舶设计研究所、工艺技术研究所组成的技术中心为核心,以33个基层技术创新小组为依托,以哈尔滨工业大学和大连理工大学两个技术分中心及十几家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为产学研联合研发外延平台和技术创新体系。

 

  2005年以后,两个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及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先后成立,为渤船重工谋求更长远的发展提供了更高水平的研发平台,也使“渤船重工”特色技术创新体系更加完善。这种以企业为主体,准确定位、优势互补、风险共担、利益共享、共同发展的产学研创新合作之路,通过几年来不断的完善跨越发展,如今已经成为公司引领未来提高自主创新能力的强大支撑平台。

 

  二、正确的技术创新发展战略使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不断跨越提升 今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发展规划的第一年,也是《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实施的第一年。渤船重工紧紧抓住这一发展机遇,在制定公司十一五发展规划的同时,锁定以信息化制造技术研究及新船型开发等五大重点技术领域为技术创新战略重点,瞄准国内国际市场,不断研究开发出具有市场前景、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新产品、新工艺、新技术,最后形成具有市场竞争力的主导产品和核心技术。

 

  目前,公司船舶船型储备已达二十余个,具代表性的有与香港环球航运公司签订的32万吨VLCC船,为希腊特兰梅斯特公司建造的17.4万吨散货船,为南京水运公司建造的4.6万吨成品油船及3500立方米LPG液化石油船、17.7 万吨好望角散货船、36万吨大型矿砂船等等。其中为希腊特兰梅斯特公司建造的17.4万吨1号散货船,“2005中国企业新纪录”榜上有名。这些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船型和船舶工程产品的成功开发,极大地提升了公司的市场竞争力。公司手持船舶订单已达42条,生产任务已排到2010年,这为公司四条下水通道:新建30万吨船坞、10万吨船台、5万吨注水式干船坞及移动式小型浮船坞提供了保障。

 

  与此同时一系列关键性的核心技术诸如生产设计的异地协同设计技术、TRIBON和CADDS5设计信息技术、高效焊接技术、大尺度数字化光学测量技术、大型炼钢转炉制造技术等等众多的具有公司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也为我们所拥有。这些新产品、新技术、新工艺的开发使公司自主创新能力得到提升,公司总体实力已开始从“渤船重工制造”向“渤船重工创造”阶段迈进。

 

  三、知识产权保护为自主创新插上强有力的防护翅膀 知识产权拥有量是衡量一个企业竞争力和综合实力的重要指标,知识产权已成为国际合作与贸易的重要砝码。2002年,渤船重工在国家级企业技术中心认定的同时,将知识产权工作也纳入企业管理中。《无形资产管理办法》、《知识产权管理办法》、《专利管理办法》等等一系列贯穿于科研、生产、经营、人事和档案管理等相关工作的知识产权保护制度也相继出台,公司知识产权保护逐渐进入规范化、制度化、法律化。随着公司技术创新的不断深入,公司知识产权也不断加大保护力度。近年来,取得各类创新成果500余项,其中,国家科技进步奖特等奖1项、一等奖1项、三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奖19项;公司在向国家知识产权局提交的150余件专利申请中,其中发明专利占申请总量的60%,并向国外递交专利申请6件,专利实施率100%,专利内容涉及船舶设计及设备、专用设备及其设计与制造、计算机应用、焊接技术、测量技术与仪器等多项领域。向国家工商总局提出“BS+图案”、“渤船”共计22件商标注册申请。同时启动名牌战略,首先将 “渤船”牌优质系列钢质船舶申请葫芦岛市名牌产品。计算机软件登记3件;编写国防科技报告96篇,其中一级报告48篇;承担完成国家船舶行业技术标准编制14项,编制新工艺规范286项,完成了508份国家标准、船舶行业标准和企业标准图的设计修订工作。

 

  2006年,按照国防科工委、国家知识产权局以及集团公司部署的公司知识产权推进工程顺利通过集团公司验收。由于在知识产权工作中的卓越成绩,公司成为第三批全国企事业知识产权试点单位。根据公司发展需要,公司将制定知识产权战略规划,在资源节约、环境友好等方面继续拓宽知识产权领域,加快产权产业化的速度、加大知识产权维权的力度,赋予“渤船”品牌更具战略魅力,为公司的发展保驾护航。

 

  四、培育创新文化、促进自主创新 创新的目的是提高市场竞争力,提升企业实力,促进企业发展。培育良好的创新文化氛围,就是调动每一个职工创新积极性,让创新理念根植人心,让创新成为一种习惯。“在国有企业,把更广大有创新意识的员工组织起来,把组织起来的员工素质提高起来,就等于把企业中所蕴含的技术创新力量整合起来,使其转变为充满活力的现实生产力!” 渤船重工技术创新小组建设是其培育自主创新文化的一大亮点。

 

  以人为本,科学发展观贯穿于每个创新小组的建设中。它最大限度地吸引广大员工,以新的观念、新的能力,成为推进公司发展的巨大创新力量,通过几年的建设,各创新小组围绕立足各自不同的岗位,已经拥有一套独具特色的科学的创新模式,随着创新活动深入蓬勃发展而其带来的创新成果和效益是不凡的。

 

  这种扎根于基层、立足于岗位的渤船重工创新小组已经成为公司技术创新不竭的源泉。小组建设5年来,取得的创新成果是显著的。仅2005年,各创新小组年终申报技术创新奖项目75项,其中由科协和内业分厂创新小组联合申报的“数控等离子切割机的技术改造”、机电分厂创新小组申报的“多元滚轮胎架改造”,就是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项目,将因故障频繁濒于瘫痪的设备,重新改造成为一种全新更强加工能力的设备,改造后的设备在原有的基础上提高工效20%以上。而公司具有独立自主知识产权的17.4万吨双壳散货船,与其相关的诸如艉管加工、压载舱防腐设计、系统串洗工艺改进等技术创新项目2005年一年就申报达六项之多。管加工分厂一位老师傅一人就申报专利5项。通过创新小组的建设,培育起来的创新文化已成为公司自主创新的土壤。

 

  五、培养技术创新人才,强化自主创新主体 为推进实施人才强企战略,培养造就一支与国际一流造船企业的能力和形象相应生辉的人才队伍,特别是具有复合型的企业技术带头人,是渤船重工近几年的重要工作内容之一。

 

  2003年,公司启动了“十博百硕”高层人才队伍建设计划,即在2008年之前,培养10名左右博士研究生、100名左右硕士研究生,满足公司科技研发、经营、管理工作等长远发展需要。以产学研合作项目,带动在职研究生、学术带头人培养,这一新的人才培养模式和思路,是公司的创举。目前公司已拥有在读博士研究生5名,在8所大学的16个专业,公司还有近110名已毕业和在读硕士研究生。“十博百硕”,这是未来的渤船重工的发展最重要的依托。

 

  公司还实行了主任设计师制度,选拔100余名专业技术骨干担任正、副主任设计师,增设了调试员、操纵员岗位,担当相应专业的主管工作。另外公司职工在晋级、技师和职称评定中已将知识产权作为评聘条件。

 

  公司还充分利用渤船重工技术中心哈尔滨工业大学分中心、大连理工大学分中心、渤船重工博士后科研工作站,以及国防科技工业焊接自动化技术研究应用中心、船舶制造国家工程研究中心五大平台资源,在完成合作研发、成果转化的同时,公司坚持“不为所有,但为我用”的原则,利用合作方的人才优势,在合作中带动我公司技术带头人的培养。

 

  通过选拔和培养,公司目前形成了船型开发、船舶机械、船舶电工、船舶制造、化工、动力装置、计算机及网络等专业种类齐全、老中青梯次合理的技术带头人队伍,他们已经成为各自工作岗位的中坚力量,并有多人承担着公司技术研发的重点课题。仅技术中心两个研究所就拥有各专业技术人员共506人,其中研究员级高工25人,高级工程师54人,工程师88人,助理工程师211人。六、加大科技投入,保障自主创新 科技投入和科技基础条件,是科技创新的物质基础,是科技持续发展的重要前提和根本保障。近年来,公司逐步加大创新投入力度,并建立了技术创新基金。此基金主要来自三方面:一是依靠企业自筹资金投入;二是承担的国家专项研究拨款;三是承担研究课题的合同款。“十五”期间技术创新相关投入年均增长10%左右。

 

  这些资金除了致力于基础科研技术和创新人才的培养上,还用于创新小组建设奖励、技术创新奖项目的评估奖励、智力成果的奖励、专利奖励等等奖励机制中。公司将激励分为两类,一类是物资激励,包括工资、奖金、福利、补贴等;另一类是精神激励,包括授予荣誉称号、晋升职务、竞争上岗等。在实施过程中,坚持原则性与灵活性相结合,并保证激励机制公平、公正、公开。而且,这些激励机制更加向科技人员倾斜,鼓励向上,重奖突出,以激发创新热情和积极性。

 

  尤其是对突出贡献者公司给予重奖,对年度表现突出的创新先进个人实施高薪工程特殊津贴;在每年一度的公司科技工作会议上,对优秀技术创新成果的先进个人在颁发“渤海船舶重工有限责任公司技术创新奖”荣誉证书的同时,还给予了重奖;对“爱岗敬业特别奖”者,公司总经理亲发证书和奖金;公司还在各领域广泛开展 “劳动模范”、“科技标兵”、“十大杰出青年”等活动。2005年公司用于技术创新及智力成果的奖励金额达近百万元。创新力度投入为自主创新注入生机和活力。(周立军 李春玲)辽宁葫芦岛 渤船重工工艺技术研究所 电话:0429-2793530

 

  174000载重吨双壳散货船简介

 

  174000载重吨双壳散货船为我公司与瑞典FKAB公司于2003年联合开发的新船型,2004年开始为希腊特兰梅斯特航运公司建造首条船,该船全长289米,型宽45米,型深24.65米,服务航速15节,载重量174000t,为单机、柴油机驱动、无限航区的双壳散货船,具有单连续甲板、带首楼、斜首柱、球鼻首、方尾和一个半平衡悬挂舵。可装运煤、矿石和散装谷物等,入级日本NK船级社。该船是一种全新船型,满足国际海事组织2007年以前陆续生效的最新公约和国际船级社协会一系列最新要求。2005年为定型船批量出口希腊。2005年11月26日,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在北京发布,该船为国内首创,创造中国企业新纪录。

  

 

  (编辑:蒋朔)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