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知识产权交易增值新平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7/4/24 11:56:00

58项标的以689万元成交,较580万元的挂牌价增值18.8%——日前,全国首批数字出版内容项目在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完成交易。首批交易标的包含人教版、鄂教版、北师大版、泰山版各学科数字教辅产品,以及优秀学术期刊。标的项目一经发布,立即引起多家机构的关注。

近年来,以数字技术为载体的内容文化产业迅速崛起,数字化逐渐成为文化领域的重要发展趋势,引领着当代文化产业发展的新方向。武汉知识产权交易所(下称武汉知交所)作为一家综合性知识产权交易机构,在建设知识产权强国背景下,牢牢抓住发展机遇,在知识产权交易领域开拓出了新市场。

创新交易模式

“武汉知交所是集知识产权交易、投融资、专利运营于一体的专业化综合服务平台,一直以来,都充分发挥自身交易模式设计、交易定价等作用,在促进知识产权转化运营的基础上,用市场化的手段使知识产权实现更高的价值。目前,武汉知交所累计完成专利权、创新成果、数字出版内容等知识产权交易148.33亿元。”武汉光谷联合产权交易所党委书记、董事长陈志祥表示,武汉知交所积极建立综合性的知识产权交易服务市场,除专利权、数字出版内容外,还在药品批件技术、集成电路布图设计等知识产权方面进行了探索。

目前,除数字出版内容交易外,武汉知交所药品批件技术交易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20166月,国药集团中联药业有限公司参芪益气酒等7项酒剂产品批准文号项目在该所挂牌,评估价为46万元,经过知交所重点推介、广泛招商,最终以500万元挂牌成交,增值率近10倍,实现了转让方利益最大化。

此外,武汉知交所针对东湖高新区优势产业,筹备搭建2个特色产业知识产权交易平台。“我们一是要建立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依托东湖高新区在建的国家存储基地的产业优势,建立专业化的集成电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二是建立生物医药知识产权交易平台,针对生物医药领域,开展知识产权、药品批件交易,以及仿制药一次性评价等服务。”陈志祥介绍。

通过6年多的运营和探索,武汉知交所在知识产权交易、运营、投融资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建立了较为成熟的业务体系,也取得了一定的成效。截至目前,武汉知交所已成为20多家高校、企业知识产权交易的定点单位;与13家银行签订知识产权质押融资合作授信协议,总授信额153亿元,为企业提供融资35.81亿元;与全省30余家国家、省级孵化器签订合作协议,汇聚科技型企业资源1.4万余家。”

破解转化难题

“当前,各大高校、科研院所和企业是知识产权较密集的机构。然而,由于受到政策环境、交易环境等多方面因素影响,很多机构在开展研发活动时,并不以市场化、产业化为目的。对于科技型企业来说,知识产权保护的目的不是为了进行交易,而是进行技术防御。因而,虽然我国专利申请数量大,但转化率却很低。”对于当前我国面临的知识产权转化难题,陈志祥深有感触。

为了解决相关问题,促进高校知识产权有效的转化运用,2011年以来,武汉知交所就在湖北省科技厅、省知识产权局、省教育厅的支持下,组织开展湖北省重大知识产权推介(拍卖)活动,与华中科技大学、武汉大学等多所高校,在全省各市州组织专场推介活动,重点开展高校、科研院所的重大科技成果项目推介、科技成果(专利)产品展示、科技成果(专利)竞价交易、企业技术需求对接等服务工作。截至目前,武汉知交所共组织了20余场推介活动,成功促成150余项科技成果实现校企合作,累计成交金额28.92亿元。

2012年,武汉知交所在湖北省内率先创新开展专利竞价交易,武汉纺织大学公开挂牌转让的普适性柔洁纺纱技术专利包和功能性纺织面料技术专利权通过竞价,最终分别以500万元和380万元的价格成交,这一价格也大大超出了项目300万元和100万元的竞价基价,增值率分别达到了66.7%280%,真正实现了专利成果竞价交易“发现价值、实现价值、选择投资人”的功能。

2013年,华中科技大学持有的显微光学切片断层成像系统(MOST)知识产权组(2件专利权、2件著作权)在武汉知交所以1000万元成功转让。这是湖北省首例高校职务成果进入交易所公开挂牌交易,也是教育部直属高校内首个进行公开挂牌交易的知识产权项目。“值得一提的是该标的交易过程中发现了很多问题,如审批、备案手续繁琐、周期过长、税费过高等。针对该项目遇到的问题,知交所对其进行了细致深入的分析,并将问题反馈到相应部门,促进了湖北省‘科技十条’的出台。”武汉知交所副总经理吴易城表示,在MOST项目完成后,武汉多个高校与知交所建立合作关系,对湖北省高校科技成果转化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截至2016年底,武汉知交所公示高校知识产权交易项目209项,公示金额3.69亿元。

“进行业务创新是当今经济转型环境下武汉知交所人迎接挑战、抓住机遇的必然选择,我们希望通过不断的创新和探索,为拥有核心知识产权的中小企业提供契合市场需求、符合国家政策导向的融资途径,同时也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一份自己的力量。”陈志祥表示。(柳鹏  贺悦)

 

(编辑:白逸群 实习编辑:曹雅晖)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