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新闻 >
知识产权本科,你怎么看?
发布时间:2022/3/3 10:54:00    新闻来源: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

  近日,教育部印发《关于公布2021年度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备案和审批结果的通知》,通知显示,新增备案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的高校有5所,新增知识产权第二学士学位的高校1所,此外还有1所高校撤销了知识产权本科专业。截至目前,我国设有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已逾百所。





  据介绍,高校在专业设置和调整中,一方面要服务国家战略、区域经济社会和产业发展需要,设置符合办学定位和办学特色的专业;一方面要重视质量,要具有合理的人才培养方案,具备师资条件、教学资源、实验实习条件等。此外,近年来,我国持续支持和鼓励高校打破学科专业壁垒,不断深化新工科、新医科、新农科、新文科建设,增设交叉融合的新专业;在不同类型高校中培育特色优势专业集群,升级改造传统专业,淘汰不适应社会需求、不符合学校办学定位的专业,加快培养紧缺人才。

  对此,多位专家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知识产权的专业设置面临广泛的社会需求。随着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的实施,对建立知识产权一级学科的不断探索,知识产权基础性人才培养应当在注重基础知识的前提下,不断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人才。

  如何理解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高校数量递增?


  近年来,我国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高校逐年递增。大连理工大学知识产权学院名誉院长、特聘教授陶鑫良介绍,我国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创设近20年来,大致分三个发展阶段:一是2003年至2010年,先后有上海、广州、杭州7所大学初试设立;二是2011年至2013年4年间激增,共有52所大学增设该本科专业;三是2015年至2022年8年来,再添47所大学增设,同时2所大学撤销;迄今有104所大学设有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

  基于多年的探索与实践,我国已逐渐形成知识产权本科生、硕士研究生、博士研究生等多层次的人才培养体系,知识产权学历培养已经颇具规模。时至今日,我们应如何理解这种增长变化?

  在陶鑫良看来,全国高校内开设知识产权本科专业的学校数量持续上升、与年俱增的原因,是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军号长鸣,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与知识产权强国建设纲要接续推进、相继施行等大背景下的凝聚反应,除了紧随事业发展的脚步,这一增长也同本世纪我国高等教育事业的大幅扩容相关。

  诚如陶鑫良所言,“十三五”时期,我国专利、商标、版权、植物新品种等知识产权数量位居世界前列,质量稳步提升;专利密集型产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GDP)比重超过11.6%,版权产业增加值占GDP比重超过7.39%;截至2021年底,我国国内拥有有效发明专利的企业达到29.8万家,较上年增长5.2万家,国内企业拥有有效发明专利190.8万件,同比增长22.6%。在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实现了大发展、大跨越、大提升的时代背景下,经济社会对知识产权领域人才产生了旺盛的需求,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力度的增强同我国知识产权事业发展壮大的步调相一致。

  值得注意的是,近年来新设知识产权相关本科院校多为地方院校,所设专业均为“知识产权(法学)(030103T)”本科专业。陶鑫良指出,部分院校在开办“法学本科专业”前景艰难的形势下,选择了转进“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这条路径。

  如何看待其在人才培养体系中的角色?

  自2012年教育部在《全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专业目录》中正式设立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以来,开设知识产权专业的高校遍地开花,高校培养的知识产权人才如雨后春笋般涌现。然而不可否认的是,知识产权人才结构还不够优化,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数量不足,知识产权人才供给与需求之间的矛盾仍一定程度上存在。

  国家知识产权局印发的《知识产权人才“十四五”规划》中指出,要充分认识专业学位教育是培养知识产权强国建设急需紧缺人才的重要途径,加快推进设置知识产权专业学位,充分发挥高校在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中的重要作用,满足知识产权强国建设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陶鑫良坦言,鉴于我国知识产权人才的社会需求越来越凸显复合型、交叉型、应用型的特点,单一的法学学科人才可能无法全面满足市场需求。除了法学科班出身一以贯之的知识产权法律人才外,也大量需要具理工农医甚至文史经哲第一专业背景再来攻读知识产权专业的复合型人才。他指出:“知识产权人才培养的另一路径在硕士研究生层面,对具有第一专业本科背景者再进行尤其是知识产权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培养。这一模式可以与‘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模式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进一步丰满我国的知识产权人才培养体系。”

  那么,相较于研究生层面在知识产权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承担的主要作用,知识产权本科又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厦门大学知识产权研究院副教授、厦门大学“一带一路”研究院研究员朱冬认为,知识产权本科可以为知识产权领域培养基础性的人才,并为高级人才的培养奠定基础,这是知识产权本科的应有角色。

  如何看待高校人才培养模式上的差异?

  在培养模式方面,国内高校就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探索了多种方式。据陶鑫良介绍,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是我国当前占绝对比重的最主要知识产权本科人才培养模式,此外还有少量例如“知识产权管理本科专业”等培养模式,再如上海大学知识产权学院也有过“理工+知识产权法”的本硕连读培养模式等。

  在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层级的选择和侧重上,也呈现了多元的态势。开设本科?第二学位?还是硕士、博士研究生?在研究生以上层面设立学术性学位还是专业学位?侧重法学还是管理学或者新设交叉学科?对于这种差异,朱冬分析,第一,同办学基础有关,现在大部分高校知识产权专业的开设是以法学院为基础的,当然也有部分学校将其设置于管理学院,但这种情况相对较少;第二,与对知识产权学科的认识有关系,目前业界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属于法学学科,也有观点认为知识产权应当是综合学科或者说是交叉学科;第三,从培养的角度看,有一种观点认为建立本科有利于把相关知识融合,但是相反的观点认为内容太多,加之更倾向于知识产权人才具有理工科背景,因此放在硕博阶段更加具有可行性。关于以上几个问题的分歧,可能是导致各个学校做法不同的原因所在。

  聚焦到培养重心和课程设置方面,知识产权本科专业也面临着一些现实问题。陶鑫良指出,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的毕业生没有理工科专业背景,不能报考专利代理师资格,难以对接科技类知识产权工作。此外,在知识产权(法学)本科专业教学计划中,在完整又繁重的法学本科教学内容构架下,可能已难以安排最起码的相关知识产权管理、运营等理工、经管等教学内容。

  在高校的知识产权本科差异化发展路径方面,朱冬建议,“双一流”高校应当发挥基础学科的优势,在基础上多下功夫,而不具备相应优势的高校则着重培养实践性人才。他指出:“基础理论当然重要,但是从目前知识产权本科的培养层次以及与之相对应的需求即学生就业去向上看,似乎应当更加注重实践技能。”

  在谈及毕业生升学就业情况的问题时,陶鑫良介绍,相关院校的毕业生法律专业素养比较好,有利于在法院、律师事务所的工作。但碰到的共性问题是,一旦遇到涉及技术、经济、管理等领域的工作,往往感觉举步维艰,只能选择“在游泳中学习游泳”,在工作岗位上“自学成才”。

  为解决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学难致用,供需脱节”的问题,近年来,许多专家学者呼吁,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应不断强化学科交叉,培养出符合社会发展需要的复合型、应用型人才。

  为此,也有许多院校在付诸实践和探索,回应社会需求,例如,湖南师范大学探索确立了复合型、应用型、通识型“三型”知识产权人才培养定位,在课程体系、学分比例、课程设置、辅修学位等几个方面做出了有益的探索;大庆师范学院结合大庆市的区位特色,培养石油石化行业的知识产权应用型人才,探索培养“专业基础打扎实,未来发展有后劲;实践能力强,知识产权代理、管理等实务方面有能力”的知识产权人才。

  有关专家指出,在学科发展的理想之下,高校对知识产权人才培养需紧贴社会需求,考虑教育与市场的匹配度。然而也要警惕另一种危险,就是将知识产权本科教育全然变成一种职业培训。知识产权人才的培养是一个系统性工程,需要由社会多个层面协同配合、共同打造,横跨校园内外。高校在其中肩负着怎样的职责使命,本科阶段的学科教育,又在其中扮演着怎样的角色,如何去设计和平衡,是时代留给我们的需要不断去深入探索的命题。(本报记者 孙雅曼)


(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微信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