律师王小兵:灵活性很重要,任何问题都要想办法解决它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6/13 16:29:00

图为王小兵在2018年中国(上海)国际技术进出口交易会的演讲现场。


  2018 年 4 月,在上海的一场沙龙上,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的执行主任王小兵正在演讲。


  一位企业人士将问题抛过来,“如果我与专利权人 A 公司签定了专利许可协议,又从 B 公司买了一批侵犯A公司专利的产品,那我算侵权吗?”

 

  王小兵先是确认“专利权许可是许可的使用、销售还是生产?”等到对方进一步说明情况,他再给出“我个人感觉风险很大”的初步判断,简单说明理由,并建议提问者去了解下最高法专利侵权中关于“合法来源抗辩”的司法解释。

 

  他的回应从容、有理有据、值得信赖。但是,类似的场景如果发生在大学时代就不一定了。

 

  大学时,让王小兵当着一群陌生人的面表达自己的观点,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开班会时,他需要把要说的话写在纸条上,才有勇气站到讲台前读出来。至少,在决定成为知识产权律师前的很长时间里,王小兵都是那种内向、不善与人打交道、默默无闻的学生。

 

  但现在的王小兵已经进入律师行业 11 年,他会在法庭上据理力争、也会挤出时间著书立说、在媒体上发表专业观点、邀请国内外专家做知识产权沙龙,已然是找到了属于自己的表达方式。

 

  2007 年加入上海朱妙春律师事务所、2011 年加入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2015 年加入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11 年间做的案子几乎全是知识产权。经过多年的训练,王小兵已经实现了自己在大三那年立下的目标——成为了那种拥有理工科背景、接受正统法学院教育、面对知识产权问题能给出准确判断的专业知识产权律师。

 

  1

 

  大学时,对于青岛科技大学的高分子材料与工程专业,王小兵说不上讨厌,但也谈不上喜欢。高中选择理科是因为大环境重理轻文,但王小兵很清楚自己在这方面并没有太多天赋。生活中也没有什么让他提起兴趣的东西。他很少参加社团活动,也不怎么运动。要说王小兵有什么爱好,就是偶尔去网吧打游戏玩个通宵。

 

  一切是被大三的《法律基础》课改变的。接触法律后,王小兵好像找到了未来的方向,他觉得自己更适合法律的思辨思维,决心把法律和理工科结合起来,成为一名知识产权律师。

 

  很快,王小兵购买了中国政法大学的法学本科教材开始自学。法条抽象、枯燥,但王小兵有办法。在王小兵看来法律是和社会生活联系在一起的,他几乎每周都收听中央人民广播电台的《现在开庭》节目,原告、被告、法院的观点会通过录音放出来。“根据这些案例再去看法学的书籍,就会加深法律条文的理解,大概就是这么学的。”听广播时,王小兵还会做一些笔记。


  自学得差不多了。王小兵感觉民法和刑法还可以,但理解得准不准确不好说。他决定考研,验证自学成果。2004 年 9 月,王小兵考入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攻读法律硕士。那一年,和王小兵一起攻读知识产权方向的学生有 20 名左右,1/3 左右的人有理工科背景。


  进校时,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刚成立两年,周围是一片充满活力的年轻景象。刚开学不久,不少同学就开始买书,多是法哲学、法理学这些理论书籍。与此同时,王小兵的书架上,实务类的书籍却占了多数。看到法官的案例总结、律师的诉讼技巧,有同学建议王小兵,法学院的学生还是多学一点理论比较好。但王小兵却很相信自己在大三那年定下的目标,“我就是做律师的,所以就重视实务。”

 

  很快,来自实务的挑战开始了。2006 年夏天,刚完成毕业论文初稿不久,王小兵和同学们正准备去律所实习。恰好,上海交通大学法学院的兼职硕士导师朱妙春来学校,他们在食堂一边用餐,一边讨论法律人的职业规划。吃完饭,朱妙春开车带着这群年轻人来到自己的律师事务所参观,随后王小兵也进入了朱妙春律师事务所实习。

 

  朱妙春是中国改革开放后最早专业从事知识产权业务的律师之一,他认为“万金油”型的律师不符合时代需求,分工专业化是律师发展的大趋势。在朱妙春专门做知识产权案件的律所,王小兵开始参与到实务中。2007 年 3 月,等到王小兵从法学院毕业时,他已经参与了十多起知识产权案件的办理。2007 年 7 月,王小兵拿到律师执业证,成了一名真正执业的知识产权律师。

 

  2

 

  尽管导师研究知识产权、毕业论文与专利相关、在学校就开始考专利代理人资格证,但现在回想起来,王小兵觉得在最初的一段日子,自己并没有真正进入到知识产权律师的门槛中去。

 

  一是对专利的认识不够深入。起步阶段,王小兵接触的案子大部分是专利诉讼,2008 年,通过几个专利无效的案子,要为当事人抗辩专利有效,王小兵才真正对专利开窍了。

 

  “专利诉讼其实对律师在技术方面要求并不是特别高,可能更多是法律方面的程序和实体问题,技术问题你可以跟技术人员去交流沟通,但是无效这类案件对技术的要求还是挺高的,它的思辨规则跟专利申请联系得比较紧密,判断专利的有效还是无效,还要看现有技术是什么、专利技术方案是不是符合新颖性、创造性、实用性标准,很多概念跟专利申请是相通的。”王小兵说。


  除了专业问题,怎么表达也是个问题。做律师对表达能力要求高,书面表达和口头表达缺一个都不行。学校一两个月写一篇论文,到律所,一天就要写一两份材料,写出来的东西自己还不太满意,这让王小兵感觉有点痛苦。

 

  “口头表达不好的话,庭审可能就很枯燥,可能你心里想到但是说不出来,或者抓不住重点,效果就并不是很好。书面表达主要是写些法律文书或者代理词,如果逻辑思路不是很清晰的话,效果也不好。因为法官庭审完了不是马上判的,可能过三四个月、甚至过了半年以后再去看代理词。”

 

  庆幸的是,这些问题很快被密集的训练解决掉了。在朱妙春律师事务所的 4 年,王小兵单独办理或参与办理的知识产权案件近百起,涉及各类型知识产权。因为有专利代理人的资质,所以王小兵办案效率高,和师傅朱妙春一起还合作了不少在全国有名的案例。

 

  这段经历让王小兵在从业早期接受了大量的知识产权实务。在王小兵的新书《知识产权案件办案策略与技巧》中,他写道,"这种专业化的实务训练,深化了我对知识产权法律的理解,也坚定了我继续做一名知识产权律师的决心。“

 

  某种程度上,王小兵能成为知识产权律师是幸运的。在他看来,十年前的知识产权法律行业称不上很赚钱,只做知识产权业务的律所也很少。多数人刚入行时案源有限,又要维持生计,前期不得不接下大量其他类型案件,这样导致接触知识产权案件不足,后期再转成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不容易,客户也很难给律师贴上“知识产权”的标签。

 

  但因为第一个步子就迈进了专业的知识产权律所,所以王小兵初期没有遇到这样的问题,并且接触到了足够多样的知识产权案例。这种幸运甚至延续到之后的发展中。后面几年,每到关键节点,王小兵遇到的平台都刚刚好。

 

  2010 年底,为了进一步扩大案源,王小兵加入了北京盈科(上海)律师事务所。那时的盈科刚进入上海不久,基本上只有王小兵一人专做知识产权。几乎不用出去找案子,通过在所里进行宣讲、与其他律师开展合作,就有足够的案源。在这里,王小兵获得了和不同专业领域的律师交流的机会,并从一个普通的提成律师成长为可以自己面对客户、独立承担责任的合伙人律师。

 

  2015 年加入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也是没有偏离大三那年“成为知识产权律师”的目标。此前一段时间,美国电动独轮自动平衡车 SOLOWHEEL 的发明人找到王小兵,请他帮忙起诉三家中国厂商,协助打假,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就是其中一家厂商的代理律所。最后案子和解了,双方律师在吃饭的时候,上海隆天的负责人表达了想要扩大诉讼团队的意愿,并向王小兵发出了邀请。

 

  当时,正好王小兵的一些客户会问他,是否提供知识产权的申请服务?而这恰好是他不怎么做的业务。思考了一段时间,王小兵认为隆天的申请优势与自己的诉讼优势可以形成互补,客户的申请和维权交给同一个团队做,也便于节约沟通成本,于是他加入了隆天团队,又回归了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

 

  3

 

  当初一起学习知识产权的同学中,王小兵是现在少有的、专做知识产权诉讼的律师。但光是机遇,并不足以解释现在的成绩。


  朱妙春律师的评价或许可见一斑。在王小兵的新书《知识产权案件办案策略与技巧》中,朱妙春在写序时如此说道:“无论是实习期间,还是在我所工作期间,我发现他是一个善于思考和钻研的学生,无论案件多难,他总能找到适当的诉讼思路,并且将学到的理论知识应用于实务操作中。”朱妙春说,自己当时对王小兵的评价是“小兵面前无难案”。

 

  事实上,这种奔着解决实际问题去的思路,存在于王小兵的过往经历中,有时王小兵会用“灵活性”这个词来形容它。“我觉得律师不能单纯为了法律做诉讼,一定要结合客户的商业目的。”在王小兵看来,要成为一名好的知识产权律师,就要尽可能地想办法,用知识产权法律手段去满足客户各种实际的商业需求。

 

  曾有一次,王小兵接到来自家具厂商的需求,要求对生产的一款定制家具进行保护。难点在于,不能用通常的专利进行保护,必须想别的法子。因为多数家具厂商往往在公开销售家具之后再申请专利,这会导致不符合专利授权条件或是专利存在被无效掉的风险;即便申请专利没问题,但在授权之前也无法通过专利来维权。

 

  针对这种情况,王小兵建议通过“实用艺术作品”进行保护。现行中国著作权法,没有明确规定“实用艺术作品”,实践中有判例、各地裁判标准却不统一。在一审阶段,南京市中级人民法院没有支持王小兵一方的诉讼请求。这让王小兵一度陷入对专业能力的自我怀疑,但这时的他还得冷静下来,再次确认自己的判断,安慰客户,没有问题,再上诉,法律上应该可以的。

 

  那段时间,王小兵经常失眠。“其实那种痛苦是很难用语言表述的。因为你给客户的承诺,用这种方式保护应该是没有问题的,客户对你的期望值也很高,她也是比较信任你才委托你做这件事情,客户那边的法务对上级领导也承担很大的压力,她的压力也会压在你身上。”二审阶段,江苏省高级人民法院最终支持了王小兵一方的诉讼请求,这个案子成了国内首例定制家具的著作权案件,王小兵证明了自己当初的判断没有问题。

 

  “如果你对知识产权法律体系比较了解的话,对知识产权的法律保护方式就会打通,看到一个东西你会想到用不同的知识产权法律保护它,这取决于你对知识产权法律的熟悉程度和司法实务的熟悉程度。如果只是对专利法比较精通,对著作权法不了解的话,你想不到那个地方去。”复盘办案思路,王小兵表示,“客户有保护的需求,那你要想办法用你的法律知识和你的专业来达到这个目的,所以需要你灵活的转换,用诉讼策略来验证它是可以实现的。最终实现了,对于律师来讲你的价值就能体现出来,你的成就感也很高。”

 

 

  还有毕加索商标的重复许可案,这是2015年中国法院十大知识产权案件。该案事实从 2003 年跨到 2013 年,大陆、台湾的多家企业牵扯其中,还涉及案外三十多个商标侵权诉讼 。如果输掉这个案子,客户将不能使用已经用了十年的商标,并且其经销商将接连被判侵权,赔偿额不是小数目。

 

  在王小兵看来,“独占许可的范围重叠了,这在法律上是有难度的,因为没有一个法律条文明确重复许可该保护谁的利益。”当时,一审法院认为原告、被告都有权利,如果原告认为权利没得到保护,应当找商标注册人打违约诉讼。

 

  而王小兵的判断是,同一时间段产生两个独占许可与法律原则相违背,必须要做一个选择。“我觉得当然要选择在先的(原告),因为在先的已经用了十年了、而且是善意的,后面是仿冒前面的、也知道前面授权没有结束,如果允许后面去用的话,消费者就混淆了,不应该鼓励被告的这种行为,这样来说服法院。”

 

  二审时,王小兵一方的观点得到了上海市高级人民法院的支持。“说服了法官。实际上这个案子就赢了。”灵活地说服法官。庭审时,王小兵的重心经常不在反驳对手的观点上,他自己的方式是揣摩法官的思路,说出法官想了解的东西。


  在王小兵看来,诉讼律师的目标就是说服法官。“对手就是法官、不是对方的律师。对方的律师说什么不重要,你最重要是关注法官问你什么问题,法官有什么样的办案思路,这背后可能有一个什么想法。其实你庭审最主要的敌人就是法官,你要听他说话、看他的表情,你要组织你的语言去说服他接受你的观点,那你就赢了啊,对方说什么无关紧要,其实就是这样的。”


  4


  现在的王小兵已不再是单打独斗的知识产权律师,他变成了带领着几十人团队的知识产权律师事务所的执行主任。平时,在讨论处理案件、跟进最新的知识产权案例的同时,他还要帮助事务所扩展客户、打造律所品牌。

 

  于是,才有了开头那一幕。那是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举办的“隆天知识产权沙龙”现场。从 2015 年4月起,除了每年 1 月、2 月,王小兵每个月都会邀请知识产权专家做公益讲座,有时是企业知识产权总监、有时是公证员、有时是贯标外审员、有时是专利代理人,既有中国律师、也会有来自德国、美国、英国、意大利的律师。

 


  常常是在周末前的周五下午, 20 位左右的知识产权从业者,不用像平常那样穿西装打领带,他们可以轻松地走进上海隆天律师事务所的会议室,围成一圈,开始讨论起某个特定的知识产权话题,并且在此过程中,可以随意打断对方进行互动。

 

  刚开始做沙龙的时候,王小兵会感觉不太好意思去邀请嘉宾。因为无偿占用了别人的时间,他只能送上茶叶这些小礼物表示谢意。但在这样的时刻,这位专业的知识产权律师,似乎又与当年那个羞涩的少年重合在了一起。实习记者 邹碧颖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