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鱼水: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参与者与推动者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18/9/29 16:34:00

 

  我国知识产权保护40年短暂历史,被公认为走过了欧美国家100多年的道路。40年来,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从无到有,再到日臻完善,这其中凝聚了无数知识产权人的汗水与心血。回顾改革开放40年来我国知识产权事业的发展,在知识产权司法领域,有一位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参与者、见证者与推动者——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宋鱼水。


  1989年,宋鱼水从中国人民大学毕业后,被分配到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下称海淀法院)。她从书记员一步步干起,13年后成为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庭庭长,后来又先后担任过海淀法院副院长、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副院长。目前她担任全国首家知识产权专门法院,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副院长。


  如今的宋鱼水身上围绕着众多光环:全国劳动模范、全国审判业务专家、全国知识产权领军人才、全国妇联兼职副主席、中央候补委员……“但我最本质的工作还是一名知识产权法官,为让当事人在每一个案件中都能感受到公平与正义而努力。”宋鱼水说。


  开拓创新,审结大量经典案例


  从事知识产权审判近20年来,宋鱼水指导或参与办理了众多极具代表性与创新性的“第一案”。


  2002年,全国第一家国家级高新技术区中关村科技园发生了一件某著名学者诉一家数字图书馆的著作权侵权案。数字图书馆不属于传统意义上的图书馆,从以前的“书上架”发展到“书上网”。数字图书馆的经营者将图书资料扫描上网,是否需要获得作者的许可?


  那时,我国刚加入世贸组织不满一年。


  一方面是我国加速融入世界经济版图,互联网技术方兴未艾,争夺数字图书市场成了不少企业的当务之急;另一方面是著作权人权益的保护以及刚刚修改的著作权法,我国的知识产权保护问题正被世界放在放大镜下观察。


  宋鱼水和同事知道这起案件的重要意义,随后查阅了大量资料,在作者和经营者之间进行慎重的利益平衡。


  “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宋鱼水和同事认为,鼓励创造性的劳动更重要,有利于尊重知识、尊重著作权人的利益,有利于科教兴国。最终判决,被告的行为侵犯了著作权人的信息网络传播权。这个案例当年被评为全国十大知识产权案件之首。


  在一起民间剪纸作品著作权案件中,宋鱼水和同事在全国首次使用“诉讼禁令”。


  在两家杀毒软件企业之间的不正当竞争案件中,宋鱼水和同事在全国首次适用“部分判决”。


  2014年,宋鱼水到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任职时,国内影视行业发展突飞猛进,业界呼吁保护编剧版权的声音也一浪高过一浪。宋鱼水与同事回应业界关切,牵头审理了琼瑶诉于正侵犯著作权纠纷案,依法保护了琼瑶的合法权益,被影视专业人士评价为彰显了“原创权利至高无上,依法守护不可侵害”。


  这样的案例还有很多。宋鱼水常说:“知识产权保护是国家激励创新的基本手段,是创新原动力的基本保障,是提升国际竞争力的核心要素。有创新必然有活跃的知识产权纠纷,而这些纠纷的背后是国内外创新制度的相互比较与提升。”


  亲力亲为,多措并举推动进步


  宋鱼水到北京知识产权法院担任领导职务后,除了开庭审案,也花了很多时间思考知识产权司法保护的制度建设。


  2014年11月6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作为全国首家知识产权审判专业机构正式成立。自建院之日起,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就肩负着“提高知识产权保护水平,落实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努力创造知识产权司法保护中国经验和中国模式”和“以改革先行者、排头兵和试验田角色,整建制探索实施各项司法改革措施,努力创造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的两大使命,同时实现三个理念的转变:一是以发挥司法在“法治中国”中的基础和枢纽作用作为建院理念;二是以输出公正、令人信服和有指引意义的高水平裁判为办案理念;三是以尊重法官“自觉自律自治”为带队理念。


  在宋鱼水和同事的共同推动下,北京知识产权法院采取了一系列改革举措,院、庭长办案常态化就是其中的积极尝试。


  为充分挖掘并发挥法官特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以推动司法改革具体举措落地为目标,组建新型办案团队,推动审判质效提升。制定实施《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方案》,组建起“1+1+1”的新型法官团队,其中法官专司审判,法官助理及全部聘用制司法辅助人员协助法官完成案件审理工作,书记员从事事务性辅助工作,形成人员分类、法官主导、协同合作、权责明晰、各负其责的办案新模式;法官之间组成相对固定的合议庭,不设固定审判长,由案件承办法官担任审判长,保证司法民主,确保合议庭平等规范用权。在新型办案团队模式下,全院一线法官团队年均结案240余件,为建院时预期人年均结案量150件的1.6倍,位居北京市中级法院法官人均结案数之首。


  除此之外,北京知识产权法院还在全国率先探索由审判委员会、全体委员直接公开开庭审理案件;设置专业法官会议,发挥案件咨询和前置过滤作用;成立技术调查室,帮助法官着力解决技术事实查明难题;成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法院志愿者服务队,引入服务型和专家型司法志愿者参与诉讼活动等。尤其是“在先案例”指导制度,得到了社会各界的支持和肯定,截至2017年底,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已在816篇裁判文书中对“在先案例”进行援引和评述。


  几年间,干部队伍不断成长,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在审判业务领域先后培养了3名全国审判业务专家、8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打造了一支业务水平过硬的审判队伍;在队伍建设领域,立足新建院特点,结合工作实际,不断探索法官团队建设、法官助理培养等最优路径,为司法体制改革创造了可复制、可推广的改革经验。


  3年多来,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审理了诸多全国首例、在国际范围内都极具影响力的知识产权侵权类案件,站在知识产权保护前沿,不断地积累与探索,为国家创新驱动发展战略保驾护航,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


  “真水无香”,司法工匠绽放光彩


  “真水无香”形容人的品格淡泊、纯净和高尚。作为法官的宋鱼水,集中体现了这些优秀品质。


  2006年,一部以宋鱼水为原型的故事片《真水无香》正式上映。影片故事简洁,语言质朴,细节生动,通过把宋鱼水置于理想与现实、法理与情理的冲突之中,成功塑造了宋鱼水“公正司法、一心为民”,忠诚地实践党的宗旨的光辉形象。


  区别于以往的纪实影片,《真水无香》是以一个电影摄制组拍摄有关宋鱼水的故事片为贯穿线索,以平实朴素的风格剖析了宋鱼水曾办理的几个普普通通却发人深省的案件,影片将这些案件的跌宕起伏表现的淋漓尽致,实在令人惊叹。最值得观众观看的是,影片中讲述的案件也是各有特色,既涉及到经济方面的案件,也有老百姓的案件。


  如同影片中的主人公一样,30年的司法审判生涯,宋鱼水成为了能够让当事人“胜败皆服”的好法官。


  如今,即使宋鱼水在业务领域已经是知识产权纠纷审判的专家,但她始终保持一种谦逊学习的心态。遇到疑难案件,她会找法官们一起组成合议庭研究、审理,在审判领域精雕细琢,精益求精。她经手的案件,每一个判决、每一份文书几乎都是精品。


  “虽然,我的岗位发生了变化,但是,从事的事业没有变化,还是要求我牢记初心、使命,专业专注、求真求源,认真办好每一个案件,不忽视每一个主体的利益诉求,与时代同呼吸、共命运。”宋鱼水最后说,改革开放40年对我们国家以及每个人都产生了深刻影响,我国的知识产权制度更是经历了从无到有、不断健全完善的过程,能够参与其中并作出自己的努力,是我们每个人的幸运与骄傲。(本报记者 祝文明)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