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向我们的小康生活|“草莓书记”扶贫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3/25 16:38:00


 

  “这份荣誉是属于洋河镇全体人民的!”回想起在全国脱贫攻坚总结表彰大会上接受表彰的场景,辽宁省岫岩满族自治县洋河镇原党委书记曹巍依然心潮澎湃。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电话里他的声音都有些激动。


  作为1981名脱贫攻坚先进个人中的一份子,曹巍带领洋河镇9个村从“穷窝窝”变成了富裕村。从建产业、树品牌到强精神,从“无收入”“负收入”到钱包鼓起来,这个辽东小镇带给人们很多惊喜。这些年,洋河镇的脱贫之路,每一步都走得扎实。


  8个大棚起步


  2016年,曹巍放弃县城相对优越的工作条件,主动请缨投身基层一线。这个决定让他扎根洋河镇,在脱贫攻坚一线一干就是5年。


  曹巍的同事说,书记不是在调研的现场就是去往调研地点的路上。扎实的调研让曹巍发现,洋河镇农业产业基础薄弱,主要靠种植玉米。“农民一年忙到头也刚好能挣点口粮。”他觉得,一个镇想发展要“搞经济作物”还要有自己的“立身产业”。


  “种草莓、建大棚!”在辽宁,草莓、蓝莓等果蔬的市场已相对成熟。洋河镇邻近的东港市更是拥有全国种植规模最大的草莓生产基地。“我们镇没有工业污染,有纯天然的水土条件,具有生产高品质果蔬的优越条件。”还考虑到草莓种植“当年种,当年见效”,曹巍觉得小小草莓“能成大事”。


  2017年开始,曹巍带领洋河镇发展草莓等果蔬种植。筹集完资金,8座大棚在从前的玉米地上先架起来,果蔬扶贫基地开始投入使用,小镇的产业之路起步了。


  果蔬基地扩大建设的同时,恒温库、包装车间、电商直播间也配备齐全,生产加工销售实现了一体化。


  光有产业不够,还要把名声传出去。想做大做强产业,首先要发挥品牌效应。“我们决定树立一个市场认可的品牌,让大家点名购买洋河镇生产的草莓。”2017年,洋河镇申请注册了“洋河一品”商标,“‘一品’,就是一级的品质。”曹巍说,这个商标名称饱含洋河镇人民对发展果蔬产业的信心和期望。


  为了让草莓被更广泛的市场认可,曹巍带着草莓和种植户去各地参加比赛“打擂台”。2020年底,“洋河一品”红颜草莓在第19届中国草莓文化旅游节获得金奖。这也是“洋河一品”连续三年在全国精品草莓擂台赛上摘金。


  洋河草莓有了名气,周边游客也开始走入这个不起眼的小镇,采摘旅游为小镇经济增色不少。前不久上市的草莓平均市场价格约每市斤25元,高于临近地区的普通草莓,成功获得品牌效应带来的市场溢价。


  打造草莓品牌带动脱贫,很多村民亲切地称呼曹巍为“草莓书记”。“知识产权在洋河镇脱贫的过程中发挥了‘点石成金’的作用。”曹巍告诉记者,有了产业,有了招牌,洋河镇脱贫的底气更足了。


  9个村子致富


  以草莓为代表的果蔬产业成为镇里的扶贫主导产业,洋河镇有了新貌。现在,整个洋河镇4个扶贫基地共252座现代化大棚,果蔬产业年产值达6000多万元,全镇9个行政村村集体经济收入均达到30万元以上。


  洋河镇蔡家堡村民肖文邦因病致贫,2019年的走访排查中,他被纳入到建档立卡户的行列。


  现在,肖文邦夫妻二人在家门口的果蔬扶贫基地打工,已经住上了新房。“房子宽敞,炕也热乎起来了。”肖文邦说。


  像肖文邦这样的例子在洋河镇还有很多,633名贫困群众已实现年均1500元以上的稳定收益。整个镇形成了“户户有增收项目、村村有主导产业”的扶贫产业格局。


  “老百姓钱包逐渐鼓了,精神文化生活也不能落下。”曹巍在走访中看到镇里的一大块空地,随后就在这里组织修建了小广场,镇里组建起自己的剧团和文艺宣传队,文化活动也开展得如火如荼。


  洋河镇是岫岩满族自治县下辖镇,这里有着独特的民族文化。满族剪纸、皮影、大鼓等都是历史悠久的文化遗产。


  去年,一座300多平方米的满族文化展示馆建成。馆里摆放了洋河的农民画和各种非遗作品。这也为外地游客提供了一个了解洋河历史和风土人情的平台。“很多村民开设了快手账号,直播展示农民画,获得了不错的经济收益。”曹巍说。


  果蔬产业产销两旺,村民的精神文化生活也越来越丰富。“为人民服务没有终点。用好知识产权,实现商标品牌富农、地标产品兴农,这样的决心和干劲儿我还会带到今后的工作中。”近日,曹巍被任命为岫岩满族自治县市场监督管理局党组书记、局长兼岫岩满族自治县知识产权局局长,谈及下一步打算,他信心满满地对记者说。(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编辑:晏如)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