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圳:打造标杆城市 建设示范高地

文章来源: 中国知识产权报/中国知识产权资讯网
发布时间: 2021/4/28 15:12:00

  专利授权量22.24万件、商标注册量36.29万件,均居全国城市首位;通过《专利合作条约》(PCT)途径提交的国际专利申请量2.02万件,占全国30.19%,连续17年居全国第一;荣获中国专利金奖3项,占全国十分之一,中国外观设计金奖2项,占全国五分之一……2020年,深圳知识产权工作多项数据均居全国前列,彰显创新之活跃。

  近年来,深圳市委、市政府深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指示论述,按照国家知识产权局和广东省委、省政府的部署要求,高起点谋划、高标准推进、高水平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特别是2017年9月14日,在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申长雨和深圳市委书记王伟中的见证下,国家知识产权局与深圳市政府签署了知识产权合作框架协议,携手共创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目前,协议明确的20项任务已完成18项,2项正在全力推进中。协议的签署和落实,为深圳知识产权工作开创了崭新局面。

  深圳知识产权工作之所以能走在全国前列,得益于近年来构建的4个体系,即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综合管理体系;政府搭台、企业获益的创新生态体系;智慧高效、协同联动的监管执法体系;全门类、全方位、全链条的企业服务体系。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在构建国内领先、国际接轨的综合管理体系方面,深圳率先开展知识产权保护地方立法工作,出台《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构建“基础研究+技术攻关+成果产业化+科技金融+人才支撑”的全过程创新生态链,获国务院通报表扬;在全国率先实施专利、商标、版权一体化管理,建立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仲裁平台、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开展知识产权侵权纠纷检验鉴定技术支撑体系试点、行政裁决示范试点、知识产权分级分类信用监管试点,创新建立外籍陪审员制度、集中快审机制,行政裁决示范试点经验被国家知识产权局、司法部评为先进典型经验。

  在构建政府搭台、企业获益的创新生态体系方面,深圳市开展专利质押融资、专利保险试点示范工作,首创“国资主导、政府补贴、市场参与、企业获益”的知识产权证券化模式,深圳以11项证券化产品领跑全国。高标准建设中国(南方)知识产权运营中心,建立全国首家知识产权金融全业态联盟,推出全国首单线上知识产权质押融资保险业务。2020年,深圳专利质押融资金额达96.71亿元,同比增长2倍,居全国城市第二。此外,全市近90%的专利申请源自企业,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超1.8万家,5G通信、8K高清视频及区块链等重点技术领域的发明专利公开量排名全国第一,华为公司PCT国际专利申请量5464件,连续四年排名世界第一,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愈发显著。

  在构建智慧高效、协同联动的监管执法体系方面,深圳打造多方联动的网络知识产权保护平台——鸿蒙协同云平台,该平台的功能之一“云上稽查”获评2020中国市场监管论坛十大“智慧监管”典型举措。强化“行政+刑事”联合执法,先后开展“有为”“铁拳”“剑网”等系列专项行动,2020年,查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1483件;查办知识产权刑事案件597件,刑事拘留1298人,移送审查起诉688人;法院受理知识产权案件7.6万件,同比增长61%。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考核获全国城市第一名。

  在构建全门类、全方位、全链条的企业服务体系方面,深圳建成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并依托中心进一步打造了“全门类”综合服务大厅和“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建立了便民惠企的知识产权公共服务体系。推动国家知识产权局商标受理窗口、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国家版权创新发展基地落户前海,拓展服务能级,辐射大湾区城市发展。培育专利交易、知识产权金融等服务平台12家,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100家。在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深圳知识产权指标排名全国第二。疫情防控期间,深圳出台知识产权领域帮扶政策9项,加快防疫物资专利预审,开辟商标注册绿色通道,发行全国首单疫情防控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有力帮助企业第一时间复工复产。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有关负责人表示,接下来,深圳市将认真落实粤港澳大湾区知识产权工作座谈会会议精神,抢抓实施综合改革试点重大机遇,高标准编制知识产权“十四五”规划,高水平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高质量建设全球科技和产业创新高地,努力为知识产权强国建设贡献力量。(深 知)

 

  健全知识产权保护体系

近年来,深圳市推动100家行业组织建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 供图


  知识产权指标在2019年全国营商环境评价中排名全国第二,知识产权行政保护绩效年度考核获全国156个副省级城市和地级市第一名……亮眼的“成绩单”离不开深圳市打造保护知识产权标杆城市的系列举措。

  制度先行,优化知识产权保护环境。深圳市高度重视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出台全国首部以知识产权保护为主题,涵盖知识产权全类型的《深圳经济特区知识产权保护条例》,明确实施惩罚性赔偿制度和故意侵权从重赔偿情形。此外,深圳市出台《深圳市关于新形势下进一步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工作方案》,从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行政保护等八个方面提出了36条措施。

  为完善新业态和传统产业知识产权保护政策法规体系,开展新型知识产权法律保护试点,深圳市推动制定《深圳经济特区反不正当竞争条例》,重点完善打击侵犯商业秘密行为相关条款,夯实深圳知识产权“严、大、快、同”保护法律基础。

  搭建平台,汇聚资源,健全保护体系。深圳市建成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成立深圳知识产权法庭、知识产权仲裁平台、商业秘密保护基地,引导各类社会主体参与知识产权社会治理。截至目前,深圳市知识产权保护工作站已达100家,覆盖战略性新兴产业、传统产业等多个产业领域。

  此外,深圳还创新建设外籍陪审员制度、集中快审机制,确立中国法院对标准必要专利全球费率享有司法管辖权。

  为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打造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深圳市主动开展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示范建设试点工作,规范专利侵权纠纷行政裁决行为。通过聚焦侵权纠纷新趋势,开展“剑网”“铁拳”“蓝剑”等专项行动,对网络市场、重点专业市场、进口市场的侵权风险进行集中排查和净化整治。

  2020年,深圳市共查处知识产权行政案件1483件;查扣进出口环节侵权货物2123万件,案值6133.3万元;受理知识产权诉讼案件7.6万件,同比增长61%。

  深圳市主动作为,积极打造知识产权保护标杆城市和知识产权强国建设高地,让创新主体在深圳创新创业更加安心、放心、舒心。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深圳市将制定加强知识产权保护的实施方案,出台最严格的知识产权保护措施,全面提升知识产权保护能力与水平。(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通讯员 王 凯)


  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经验”



近年来,深圳市大力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截至今年2月,共有11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获批发行。 深圳市知识产权局 供图


  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的《粤港澳大湾区发展规划纲要》《关于支持深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意见》中,明确提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深圳积极落实相关政策要求,将知识产权证券化作为深圳市开展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要抓手。

  “目前,我市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已经形成了可推广复制的‘深圳经验’,即打通知识产权创造过程中的‘融资、交易、运营’业务链条,拓展科技企业融资渠道,实现金融扶持实体经济的发展。”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

  2019年12月26日,深圳市第一个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在深圳证券交易所完成挂牌,首期产品发行规模1.24亿元,为探索知识产权证券化提供了实践指导。深圳市各区也不断推进知识产权证券化工作,罗湖区成功发行全国首支版权证券化产品,福田区成功发行全国首单战略性新兴产业知识产权资产证券化产品。

  创新知识产权证券化有效支持了深圳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快速发展。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介绍,创新举措使企业能以更低的成本、更小的风险在公开渠道获得稳定资金融入。经政府部门贴息等政策支持,企业实际融资成本不超过2.98%。知识产权证券化搭建起知识产权与资本的对接平台,盘活企业知识产权资产,有效解决了中小型科技创新企业融资难点。此外,由于发行的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为标准化金融产品,可在二级市场进行便捷交易,有效降低投资人的投资风险。

  新冠肺炎疫情期间,知识产权证券化项目有力支持了创新主体疫情期间的生产经营活动。2020年3月,全国首支疫情防控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南山区-中山证券-高新投知识产权1-5期资产支持专项计划”发行,发行规模3.2亿元。截至目前,该专项计划累计发行三期产品,发行金额达9.75亿元,惠及企业51家。

  截至2021年2月,深圳市共有11单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获批发行,涉及知识产权300余项,惠及企业140余家。“知识产权证券化产品接连落地,有效拓宽了科创型企业融资渠道,凸显了深圳市在知识产权运营工作中的示范作用,是深圳市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行示范区的有益探索。”深圳市知识产权局相关负责人表示。(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通讯员 龚骧逾)

 

  建设知识产权保护“大平台”

  累计接收预审案件5425件、推动300余件预审案件进行海外布局、编写数据统计报告近200份……中国(深圳)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下称深圳保护中心)积极探索符合深圳实际的工作机制,为服务“双区”建设、深化创新驱动发展提供了有力的知识产权保障。

  实现快速预审,打造科技发展“助推器”。深圳保护中心围绕互联网和新能源两大优势产业开展预审工作,推行“项目制”预审模式,服务并培育了比亚迪刀片电池、腾讯区块链技术等几十个高价值专利组合,推动300余件预审案件进行海外布局,将专利海外布局周期从原来的三年以上缩短至一年以内。

  加强海外维权,打造企业出海“护身符”。2020年4月,国家海外知识产权纠纷应对指导中心深圳分中心正式揭牌。依托该中心,深圳保护中心建立市区两级“337调查”监测和快速响应机制,共计监测58起涉外案件,为企业争取到2个月至3个月的诉前准备时间;组建100余人的外部专家队伍,为70余家企业提供专业服务。此外,该中心积极开展海外知识产权培训,累计培训近千家企业;举办多期海外维权沙龙,累计组织80余家大型科技企业相关负责人分享海外维权实务经验。

  开展协同保护,打造快速维权“总枢纽”。2019年11月,以深圳保护中心为载体的深圳市知识产权“一站式”协同保护平台正式启动。依托该平台,深圳保护中心与法院、检察院、海关等十余家单位协同合作,建成社会组织库、服务机构库、海外维权专家库和备案企业库,累计接收知识产权调解案件666件,成功调解127件,出具75份侵权判定咨询意见。

  加强综合运用,打造知识资产“转化器”。深圳保护中心聚焦产业前沿,探索知识产权多元运用机制,累计编写数据统计报告近200份,涵盖《深圳5G产业专利导航分析报告》《深圳经济特区建立40周年知识产权发展报告》等20余份大型分析报告,为政府决策、产业发展提供数据支撑。在探索金融创新方面,深圳保护中心指导银行机构推出“智惠贷”知识产权金融产品,举办科创企业知识产权投融资路演活动,成功获批筹建世界知识产权组织技术与创新支持中心(TISC)。

  深圳保护中心有关负责人介绍,下一步,该中心将进一步推动知识产权创造提质、保护提效、运用提能,为深圳打造知识产权标杆城市、建设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与产业创新高地贡献更多力量。(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通讯员 祝铁军)

 

  贡献知识产权保护“云端”力量

  如何将知识产权保护和互联网结合起来?深圳市知识产权局以网络执法平台为核心,联动知识产权保护各环节,构建了鸿蒙协同云平台。

  该平台上线运行至今,已协助查办多起重点案件,有效解决当下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救济途径窄、维权效果不理想等问题,满足了网络监管执法业务延伸的需要。

  对接专业机构,实现专家线上专业客观评判效果;对接网络数据公司,实现全网实时监测及特定传播渠道拦截效果;对接司法机关,确保证据及时流转,实现证据标准互认……鸿蒙协同云平台形成了一个集维权鉴权、监测处置、联合打击及司法认定为一体的高效联动知识产权线上保护机制,实现了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鸿蒙协同云平台由“云上稽查”“云途”“云鉴”等多个功能组件集成,可对应不同的使用需求。“云上稽查”可以实现电子数据证据的固化效果;“云途”实现云端数据线上通连提取;“云鉴”为司法鉴定机构提供在线鉴定环境,并提升数据分析效率与适用范围等。此外,该平台覆盖知识产权各权益单位、职能部门,囊括了知识产权线上保护的各个方面,完善了知识产权保护共治体系。

  该平台将区块链、联邦学习算法、隐私计算等先进技术理念进行融合,并稳定应用到具体知识产权保护工作中,所采用的取证方式比当前欧美等发达国家和地区常用的强行取证法更具先进性及合法性。

  2019年春节期间,该平台紧急开展春节档电影版权保护工作,共计监测发现侵权链接十万余条,与腾讯、阿里巴巴等相关企业协调联动,累计拦截屏蔽各类侵权链接近2亿次。在开展专案工作过程中,鸿蒙协同云平台帮助查办“416网络侵权专案”,协助司法鉴定单位核实侵权影视作品4210部,所提供的相关证据材料获得司法部门认定支持。

  在深圳市市场监督管理局发起的打击侵犯“华为”商标专用权行动中,鸿蒙协同云平台在线调取的相关电子证据基本涵盖该公司的经营情况和上下游公司的相关情况,为案件的成功侦办提供了坚实的保障。

  鸿蒙协同云平台构建的知识产权大保护格局实现了行政单位、司法机关、高校、社会企业、大型电商平台的数据在线通连与响应,为实现知识产权保护线上线下高效联动,贡献了“云端”力量。(本报实习记者 苏 悦 通讯员 汤钦棕)

 

  
  (编辑:晏如 实习编辑:田伊慧)

  (中国知识产权报独家稿件,未经授权不得转载)

主办单位:中国知识产权报社 未经许可不得复制
ICP备案编号:京ICP备08103642号-2